糖尿病痰浊中阻证治疗要点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夙胖脾弱、痰浊中阻、脾虚湿盛、不运水津、谷精壅滞所致的糖尿病(此指Ⅱ型糖尿病)临床以形体肥胖,面泛油光,大腹便便,脘腹满闷,身重困倦,或眼睑、下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纳呆,口黏腻不渴,或口渴多饮,或口干不欲饮,或睡中流涎,舌质淡白、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白厚腻,脉滑或濡缓等症。笔者自创和中降浊调糖饮(组成:炒苍术12克,炒白术12克,肥猪苓30克,云茯苓30克,福泽泻2克,广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川厚朴10克,升麻片6克,川牛膝30克,北柴胡10克,川桂枝10克,佩兰叶10克,生姜片10克,生甘草6克)用于治疗此类糖尿病,疗效很好。现总结笔者对于治疗此类糖尿病的5点认识。
“肥壅”是糖尿病萌发的基础土壤
痰浊中阻证现已成为糖尿病的常见证型之一。“肥”即多肉也,其人或素体肥胖,或嗜食肥甘厚味之品,或身倦懒动,体脂因肥滞而布散失常;“壅”即壅滞失畅,体脂著而不行,滞于腠理、肌肉、筋脉,致气血津液输布无常、壅涩难行,夙湿积聚,变生痰浊。湿浊既成,内伏碍脾,障阻谷精布运,成为孕育高血糖之“幼苗”的“土壤”。
聚湿生痰是糖尿病的发病因素
“肥壅”既成,一定程度上就具备了糖尿病发生的“土壤”。肥人多湿、胖人多虚。“肥壅生湿聚痰”,生痰成浊之因,不外两端:其一胖人气虚不能运津、不能化津则痰邪内生;其二肥人多湿,湿聚成痰,痰碍气机,气病生痰,气不行津又反过来加重痰浊。痰浊从寒而化则变生寒痰湿浊而阻滞中焦,气机失于宣畅。痰浊既成,必首困脾土,侵扰中焦,致脾失其正常布运谷精津液,胃不能正常纳化水谷,脾不升清,胃不降浊则“升糖”病机形成,故成为糖尿病的始动因素与发生的主要病理机制之一。
疏木达土、调和升降是治疗痰浊中阻证的基本大法
痰乃津停湿积聚所化生,痰成困脾,土壅木郁。津液赖气机运化以宣畅,故疏肝行气之法亦为化痰之举,气行津化则痰自消,取其“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而顺矣”之妙。临床发现,糖尿病患者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伴有性情刚暴易怒史,而通过燥湿健脾、和中降浊类方药中每每加柴胡、薄荷、郁金等疏肝解郁调气之品后,在血糖稳定的同时,情绪亦会逐渐改善。因此在临床中,应用和中降浊调糖饮为主方同时,要辅疏肝行气之法,以疏木达土,调而和之。临床中重视调和升降,从肝脾二脏入手,辨证以痰为主,常用“半夏、天麻”,取半夏之辛温性燥,以健脾燥湿化痰,天麻甘平质润入肝,功长平肝调肝,肝疏脾和则津液自通;若以血瘀为重,多选“升麻、牛膝”之药对,取升麻之“升”升脾胃清阳之气,助脾气上行,川牛膝性善下行以引血活瘀,一升一降,翰和中州,开清气泄瘀浊,使气行、血活、津化、谷消。
痰浊中阻治当兼顾活血
痰为津停湿聚而成,津血同源相生,痰瘀同根相长。痰乃津液异化而生,渗入脉道,阻滞气机、血涩黏滞脉道,则瘀血继成。《血证论》中载:“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但去瘀血,则痰水自消。”且久病多瘀,故临床中对临床辨证为痰浊中阻的患者多从痰论治,常常配以活血化瘀之法,功协同增,临床常用川牛膝、桃仁、红花、丹参等即是化瘀降浊的具体应用,以活血化瘀为消渴辨治之常法。
综合调治,动态辨析
对于痰浊中阻之证,在辨证服用中药汤剂的同时,还应综合把握以下几点:①诊疗时注重对糖友规范饮食、适量运动及心理指导等;②服用汤剂3~5周为1疗程,初期血糖不稳,可予1日1剂,分3次服,随血糖情况可逐步减量为1日1剂,分2次服;分温频服亦可维持一定的血药浓度,增加药物疗效,惜药且价廉;中后期血糖趋于稳定,可予服5日休2日,间断服药,密切注意动态观察,并随证加减;③注重内服、外洗联合应用。中药药渣外洗,一方面药液通过“鬼门”入体以温经通络助运血行,中药亦蕴于内,药倍力宏;另一方面,药液外洗以温通络行血气、改善循环,预防、延缓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河南省开封市中医院 庞国明 孙扶 张平)
推 荐 阅 读
请输入
中医药流派传承要把握好昨天、今天、明天
风药的概念和应用
中医药流派传承要把握好昨天、今天、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