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糖饮料不健康,代糖饮料能替代吗?
对于糖尿病人或者是饮食需要忌糖的人(如减肥)来说,代糖(低热量甜味剂)是一种常用选择。自1878年糖精面世以来,它的「同类」已经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从饮料到甜点到零食,即使是所谓的「零卡里路食品」上也不乏它们的身影。
如果此刻你的身边有饮料、零食,不妨拿起来看看,有没有这一类的名字:糖精(Saccharin)、阿斯巴甜(Aspartame)、安赛蜜(Acesulfame-K)、蔗糖素(Sucralose)、甜菊糖苷(Steviol)、糖醇类(如山梨糖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等)、纽甜(Neotame)、异麦芽酮糖醇 (Advantame)……
如果有,那么你就算是一名代糖使用者。
在商业包装里,代糖几乎不含碳水化合物、没有热量,只需要极少的量就能够比糖甜上数十倍,所以即使在食物里放了代糖,也不会引起体重增加或者是血糖升高。
但代糖(低热量甜味剂)真的如广告里宣传的一样健康吗?
1.
你不知道的代糖
根据2018年3月18日在芝加哥召开的内分泌学会100届年会(ENDO 2018),食用低热量甜味剂同样会促进代谢综合征,导致糖尿病前期症状,并最终引发糖尿病,这一条在肥胖个体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代谢综合征这个名字大家或许有些陌生,如果我们把它换成其他的名词,大家可能就熟悉的多了,比如说腹部肥胖、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三高等与代谢相关的疾病,都算是代谢综合征的病症表现。
一般来说,如果胆固醇水平不健康或者是腹部脂肪堆积,极有可能就是内脏脂肪过高,从而导致更高概率的心脏病、中风、糖尿病风险(3-5倍)。
会议上,来自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Sabyasachi Sen教授和他的研究团队,利用人体脂肪组织干细胞细胞进行了代糖安全性试验。结果显示,接触了低热量甜味剂的细胞更容易蓄积脂肪滴,细胞也开始表现出炎症。这是因为在代糖的作用下,与葡萄糖转运体相关的基因表达增强了,使得更多的葡萄糖被转运到细胞内。
此外,研究人员在受试者身上观察到了相同的研究结果,低热量甜味剂确实引起了代谢功能障碍。并且,代糖的出现还严重干扰了细胞活性,并减慢了人体的新陈代谢。
最后,我们来说说,为什么代糖的作用还会因人而异?
其实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对于已经肥胖或超重的人来说,他们体内的胰岛素抵抗已经开始出现失控,所以很难对这一过程进行调节。
当然这并非是第一次有研究将代糖和健康风险联系起来。
2.
越胖代糖吃的越多
2014年《美国临床医学》杂志上一篇涉及到15组对照试验的研究指出,代糖并不能如预期一样改变我们的食欲,减少身体对甜食的渴望,因而也就很难有效的辅助维持肥胖和超重人群维持体重,也没有对其他代谢疾病有所减缓。
2016年,来自美国生殖医学学会的另一项针对524名做试管婴儿的女性体内提取了5548个卵子的研究则指出,甜味剂、尤其是人工甜味剂会损害卵子质量,导致卵子受精后胚胎质量变差,从而影响到试管婴儿的成功率。
2016年,《PLOS ONE》上一篇综述提到,从世界范围来看,每年全球有184000人死于甜味剂滥用。并且,过去大多数指出甜味剂无害的研究或多或少的都收到了赞助方的影响。比如说,阿斯巴甜健康的大多数研究的赞助中都有相关企业的赞助;反面例子是,非企业赞助的研究都提出了阿斯巴甜有害。
2017年,来自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则证实了有些代糖是可以通过人体进行代谢的,从而会引起机体脂肪量增加。试验中涉及的代糖是一种叫做赤藓醇的糖醇,来源于西瓜、梨等水果。
2018年,来自凯斯西储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一种叫做善品糖的人工甜味剂能够加重肠胃炎(克罗恩氏病)的炎症反应。这是由于代糖使得患者肠胃中的变形菌门的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加,因而导致了病症加重,细菌通过肠壁的穿透性也增加了。
而另一个更可怕的现实是,越胖的人越会趋向于使用代糖或者是含有甜味剂的饮料来代替普通的碳酸饮料。一项来自2010年的数据,在正常人群中使用含有甜味剂饮料的人占比约15%,而在BMI超过30人群中,这一比例超过了40%。
那么,代糖的使用有限制吗?
有的。根据国食品和药品食理局(FDA)的建议,每人每日摄入的代糖量和不同代糖的甜度相关,大体范围在5-50m/kg。此外,对于患有苯丙酮尿症(PKU)的病人来说,应当完全避免任何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饮食。
看完今天这篇,不知道对你的饮食计划有没有影响呢?
相关阅读
参考资料
[1]Paige E Miller Vanessa Perez.Low-calorie sweeteners and body weight and composition: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Volume 100, Issue 3, 1 September 2014, Pages 765–777.doi:10.3945/ajcn.113.082826
[2]Qiao-Ping Wang, Stephen J. Simpson, Herbert Herzog, et al.Chronic Sucralose or L-Glucose Ingestion Does Not Suppress Food Intake.Cell Metabolism(2017). DOI: 10.1016/j.cmet.2017.07.002
[3]Katie C. Hootmana, Jean-Pierre Trezzi, Lisa Kraemer, et al.Erythritol is a pentose-phosphate pathway metabolite and associated with adiposity gain in young adults.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2017). DOI: 10.1073/pnas.1620079114
[4]Daniele Mandrioli,Cristin E Kearns,Lisa A. Bero.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arch Outcomes and Risk of Bias, Study Sponsorship, and Author Financial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Reviews of the Effects of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on Weight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eviews.PLoS One. 2016; 11(9): e0162198.doi: 10.1371/journal.pone.0162198
[5]Sanne A. E. Peters,Elizabeth Dunford,Alexandra Jones,Cliona Ni Mhurchu,Michelle Crino,Fraser Taylor,Mark Woodward,Bruce Neal.Incorporating Added Sugar Improve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Health Star Rating Front-of-Pack Labelling System in Australia.Nutrients 2017, 9(7), 701; doi:10.3390/nu907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