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在行动丨东城:树立老城复兴示范标杆,打造城市更新样本

北京“两会”期间,推动老城保护复兴成为代表委员的关注热点。1月18日,北京市人大代表、东城区区长金晖“东城区关于推动老城保护复兴的思考和实践情况”作相关介绍并回答记者提问。


内容来源:规划中国


新版总规明确提出:

核心区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的核心承载区,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是展示国家首都形象的重要窗口地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首都功能的必然要求,是做好“四个服务”的主要任务。对于东城区来说,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作为首都文化的集大成者和重要展示区,东城区的文化资源品级高、数量多、种类全。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的7.8公里传统中轴线纵贯全区,串联起故宫、天坛、大运河故道玉河段这3处旧城仅有的世界文化遗产。


东城区356处不可移动文物星罗棋布,其中有钟鼓楼、孔庙国子监、北大红楼、雍和宫等国家级文保单位35处,老舍故居、台湾会馆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0处。有413处挂牌保护院落,占全市的62.7%;有历史文化街区18.5片,占全市(43片)的43%。


近年来,东城区始终坚持“文化强区”战略不动摇,注重发挥历史文化资源优势,构建了以“一轴、六片、三网、多点”为重点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风貌保护管控导则全覆盖,建立完善了责任规划师制度,持续推动老城保护复兴。

2019年,东城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将以落实新版总规为抓手,聚焦中轴线申遗保护等工作,大力推进街区更新、文物腾退修缮和环境整治提升,履行好老城保护与复兴的历史责任。


01

推进新版“总规”落地

以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前门草厂地区为示范打造一批“共生院”

2018年11月16日,北京市委书记蔡奇到核心区调研时强调:“老城复兴的关键在于街区更新

蔡书记所说的街区更新,既是落实总体规划部署、实现城市善治的长远制度设计,又是当前城市更新工作的组织实施方式,涵盖全区规划、建设、管理的各个层面。城市更新离不开前期科学的规划设计,这种设计不是简单的施划,而是要考虑区位特色、因地制宜的发展策略。尤其是东城区作为历史文脉丰厚的核心区,需要通过打造城市更新样本,在老城保护与复兴过程中起到引领、示范的作用。


2019年,东城区老城有机更新计划按片区、街巷、院落逐步深入”的思路,坚持“先易后难,由小及大”的思路,“先一楼一院,再一街一巷,后连接成片”的思路,每个街巷打造示范院落,每个街区打造示范街巷。


今年,东城区将积极配合市级部门编制好核心区“控规”和老城整体保护规划,加快编制“两轴”沿线重点地区详细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管控体系,建立区级多规合一协同平台。进一步发挥街区责任规划师的作用,积极推进中轴线沿线地区风貌保护及管控工作结合老城整体保护、控规编制、历史建筑普查和历史街区划定等工作任务要求,继续开展重点地区和重点大街的城市设计和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建筑高度、城市天际线、城市色彩和第五立面的管控。


同时,编制街区更新规划,出台街区更新实施意见,有序推进集中连片整治提升,开展城市功能的再调整和再优化,统筹推进文化传承、风貌保护、业态提升、便民网点配套等重点任务打造一批精品院落、精品街巷、精品街区,从整体上提升人居环境和城市品质,树立老城复兴的示范标杆。


此外,还将出台平房院落综合治理配套政策,试点开展“申请式退租”,以南锣鼓巷四条胡同、前门草厂地区为示范打造一批“共生院”坚持“一院一策”和“一户一方案”,改善提升居住条件,实现建筑共生、居民共生、文化共生


建筑共生:对腾退出来的空间进行重新设计,形成一种建筑共生

居民共生:引入青年人入住,和爷爷奶奶等原住民做邻居,形成居民共生

文化共生:新老融合形成文化共生,实际上还是想保留老胡同居民之间亲近感。


“共生院”不但留住了老北京胡同四合院的格局、肌理,还将在留住老城的生活方式、社区网络和历史文脉之余,通过新型业态的引入,为老城区注入了新活力、新动能、新生机


02

实施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

力争实现中轴线南段正阳门至永定门全线步行道贯通

目前看,中轴线14个遗产点有11个位于东城区,缓冲区面积约2/3在东城,我们在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去年,我们编制了东城区落实中轴线申遗工作方案,今年,我们要对标对表市级保护规划,编制东城区落实中轴线申遗行动计划,进一步梳理和明确任务。

同时,聚焦中轴沿线重点片区和遗产点,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提升,落实北京中轴线申遗2019年综合整治任务,启动实施宏恩观、正阳桥疏渠记碑等中轴线重点文物腾退工作,积极推进央产文物的腾退工作。力争实现中轴线南段正阳门至永定门全线步行道贯通,积极推进地铁8号线鼓楼大街站空间织补、南锣鼓巷片区保护复兴等中轴线风貌整治项目。


东城区还将研究编制《东城区文物腾退导则》,实现腾退工作的标准化和制度化,加强对腾退工作的指导,继续大力推进西竺庵等一批区产文物腾退,实施12项文物修缮,不断推动文物对外开放、合理利用


03

推动街巷环境整治提升

统筹故宫、天坛、钟鼓楼、崇雍大街沿线等4个重点区域内提升工作

今年,东城区将基本完成“百街千巷”环境整治提升三年计划的各项任务,坚持问题导向、分类施策,全方位、立体化实施359条背街小巷精细化提升工作。围绕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和中轴线申遗,聚焦长安街沿线及中轴线,高标准、高质量开展环境品质提升工程,统筹组织好故宫、天坛、钟鼓楼、崇雍大街沿线等4个重点区域内的环境整治提升、疏解腾退、第五立面景观提升、电力架空线入地、林荫大道建设等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

为此,我们将深入挖掘展示区域红色文化资源,做好北大红楼地区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纪念地保护利用工作,拓展红色文化体验空间,将东城打造成为以中国共产党早期孕育与创建为主题,集红色基因传承、党史研究传播、国民教育培训、红色文化展示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红色文化教育基地。

东城今年还将举办“走进北京历史文化街区”图片展等活动。要做好东城文化、文脉梳理挖掘,讲好东城故事,做足做好文化这篇大文章,切实让各种文化资源和文化元素亮出来、活起来、动起来,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这座名城。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北大红楼一百年,216幅老照片打包亮相

最美中轴线| 南起点“永定门”,城门推开尘封的记忆

最美中轴线 | 沿「天街」探寻「北京记忆」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