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点儿北京 | 北京孩子童年记忆中的小玩意儿
以下文章来源于人文北京 ,作者人文北京
一点儿北京丨京事知多少
北京历史悠久,人文荟萃。除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外,数千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渗透交融,形成了它特有的“京味儿”——这些极具北京地方特色的风土人情,是京城珍贵的文化资源。“一点儿北京“栏目将向大家介绍“京味儿“饮食、器物、民艺、风俗与传说等等,让大家对老北京文化有更多的认识与了解。
“六一”儿童节刚过,
各位大朋友小朋友们都去哪里玩儿了呢?
对于不少人来说
虽然早已过了“过节”的年龄
但小时候一件件
极富京味儿的小玩意儿
和当年它们所带来的快乐
却依然在脑海萦绕
作为孩子们满足课余娱乐需求的一种器物,民间玩具既是中国民间游艺文化的物化形态,又是中国民间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
老北京的玩具吸收了许多外来艺术的精华的同时又独具北京特有的风格,类型多样。
01
泥 玩 具
泥土,一种唾手可得的制作材料,是许多老北京小玩意儿的原料。老北京的泥玩具有“踏青”泥玩,而名气更大、更为我们所熟知的是兔儿爷。
兔儿爷是北京市的地方传统手工艺品,源于古时候的月亮崇拜,属于中秋应节应令的儿童玩具。
老舍的著作《四世同堂》中就有对兔儿爷的描写:
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
”《四世同堂》中还提到:
将要住在一个没有兔儿爷的北平,随着兔儿爷的消灭,许多许多可爱的、北平特有的东西,也必定绝了根!
”目前,兔儿爷已经是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北京文化的代表性事物。
02
与传统戏曲相关的玩具
京剧被称为我国的国粹,而京剧的产生与兴盛也带动了传统戏曲相关的一系列玩具的风靡,如泥塑脸谱、面塑、鬃人、皮影人等。
北京鬃人是北京独有的手工艺品,创始于清朝末期,一般高约9-16cm,胶泥做头和底座,秫秸杆和棉花做身架,彩纸做外衣,再根据故事上色绘脸,底座黏上一圈二三厘米常德猪鬃,数个鬃人组成一组戏剧人物置放于铜盘中。
北京鬃人目前已是北京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03
老北京的猴戏玩具
毛猴是老北京的传统手工艺品。
虽然名为毛猴,但实际上是由蝉蜕、辛夷、白芨、木通做成的,这几味中药打包出售的称为“猴料”。
毛猴的出现相传是在道光年间,京城一家中药铺的伙计因为挨了账房先生的骂,在烦闷无聊中摆弄药材时来了灵感,就用蝉蜕等药材做了一个“账房先生”。
流传开来后,小孩子粘猴儿玩渐渐成了逢年过节的一个传统。
04
老北京的竹木玩具
老北京的竹木玩具有空竹、大风车、风筝、陀螺等。
清朝时抖空竹发展的鼎盛时期,抖空竹的方式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成熟并广为流传,抖空竹这个娱乐方式一直持续到至今。
图片来源:马海方先生的《抖大空竹》
《帝京景物略·春场》中记载了一首关于竹木玩具的童谣:
杨柳儿活,抽陀螺。杨柳儿青,放空钟。
”同时书中还记载了空竹的制作方法和玩法:
空钟者,刳木中空,旁口,荡以沥青,卓地如仰钟,而柄其上之平。别一绳绕其柄,别一竹尺有孔,度其绳而抵格空钟,绳勒右却,竹勒左却。一勒,空钟轰而疾转,大者声钟,小亦蛣蜣飞声,一钟声歇时乃已。制径寸至八九寸。其放之,一人至三人。
”05
老北京的玻璃吹制工艺
老北京的玻璃吹制工艺有玻璃喇叭、扑扑噔和玻璃葡萄。
早在明代时就有玻璃喇叭,又叫“琉璃喇叭”“噗噗噔儿”,是老北京春节庙会上出售给儿童的一种玩具,在旧时小商贩会将碎玻璃熔化,吹成喇叭的样子,可以算是一种特殊的音响玩具。
图片来源:马海方先生的《琉璃喇叭》
《帝京景物略》中也曾描述过这一东西,当时还叫倒掖气:
别有衔而嘘吸者,大声汞汞,小声啁啁,曰倒掖气。
”06
毽 子
毽子大概是现今人们最为熟悉的玩具,也是十分流行的玩具。
在《还珠格格》中就有小燕子和几个孩子一起踢毽子的场景。毽子又叫作“毽球”,是一种用鸡毛插在圆形的底座上制成的游戏器具,起源于汉代,盛行于南北朝和隋唐。
《燕京岁时记》对毽子的记载是:
毽儿者,垫以皮钱,衬以铜钱,束以雕翎,缚以皮带。
”宋朝高承的《事物记源》一书中对踢毽子也有较详细的记载:
今时小儿以铅锡为钱,装以鸡羽,呼为毽子,三四成群走踢,有里外廉、拖抢、耸膝、突肚、佛顶珠等各色。
”除去上面提到的这些老北京玩艺儿,还有五毒兜、绢人、豆塑、江米面人、走马灯、仙鹤香、人偶等等民间玩具。
它们,又是否勾起了你的童年记忆?
参考资料
[1] 张佳宁. 浅析老北京民间玩具的特点及现状[J]. 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3(4):68-72.
内容来源: 人文北京
图片及部分文字材料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
一点儿北京 | 古人“立夏”也“吃冰”
一点儿北京 | 话说老北京的胡同名字,都是怎么起的?
一点儿北京丨从清明上河图的送餐小哥到老北京的盒子菜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