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规划师丨三里河:古河街巷,水畔新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Author 规划自然小编
打开老北京地图,在前门大街鲜鱼口东侧,会发现有几条胡同并不是横平竖直的,有明显的扇形布局。那是因为历史上曾经有一条河从这里蜿蜒流淌而过,百姓们逐水而居,逐渐形成了这样一个独特的胡同肌理。这条河就是三里河。
随着非首都功能的疏解整治,对前门东区进行整体规划保护。这条充满南城记忆的,穿过街巷宅院的生态古河,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中。
习近平指出:
一个城市的历史遗迹、文化古迹、人文底蕴,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文化底蕴毁掉了、城市建的再新再好,也是缺乏生命力的。要把老城区改造提升同保护历史遗迹、保存历史文脉统一起来,既要改善人居环境,又要保护历史文化底蕴,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老北京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胡同,要注意保留胡同特色,让城市留住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Part.1
项目背景
老北京前门地区自古繁华,前门东区作为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大量的历史遗迹、遗存,以及完整的传统城市街巷、街区。体现着北京南城特有的传统民居文化、商业文化和市井文化。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 年—2035 年)》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贯通历史现状未来,统筹人口资源环境,让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永续利用,同现代化城市建设交相辉映。大力实施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有效治理“大城市病”,不断提升城市发展质量、人居环境质量、人民生活品质。”在北京市老城范围内,以各类重点文物、文化设施、重要历史场所为带动点,以街道、水系、绿地为纽带,以历史文化街区等成片资源为依托,打造文化魅力场所、文化精品线路、文化精华地区相结合的文化景观网络系统,使老城成为保有古都风貌、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一流文明风尚的文化休闲地区。
2016年8月,北京市把恢复古三里河作为前门东区整体提升的核心工程。以三里河水系景观修复为依托,突出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的特点,增加绿色空间,改善前门地区生态环境,再现老北京历史风貌。
三里河绿化景观工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路以东。北起鲜鱼口街,经过中芦草园,向东南至正义路南延西侧。占地面积9686平方米。恢复古三里河河道长600米,河道宽度宽4-14米,水深0.4-1.2米。流经长巷头条、长巷二条、长巷五条、得丰东巷,南芦草园胡同、得丰西巷、青云胡同、中芦草园胡同、北芦草园胡同等九条胡同。本项目以恢复古三里河水系为契机,修建绿色廊道,修复地区生态。新增绿化面积:5556平方米;水域面积:3741平方米。同时对流域内的市政基础设施、文化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进行提升修补,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生活环境。打造和谐宜居、绿色生态、富有活力、具有北京南城地域文化特色的城市新面貌。
Part.2
历史渊源
三里河始建于明代,是永定河故道的一条支流。因在前门地区的这条支流长约三里,故名为三里河。明《河渠志》载:“城南三里河旧无河源,正统间修城壕,恐雨水多溢,乃穿正阳桥东南洼下地开壕口以泄之,始有三里河名。”清代《日下旧闻考》有此相关史料。明代三里河流域河道纵横,居民沿河而居,河道两岸自然形成了居民点。明崇祯八年(1635)《帝京景物略》卷之三载:“三里河之故道,以陆作乂。”由此可知,明末三里河已不复存在。但史料中有“然时雨则渟潦,泱泱然河也。”的记载,则印证了三里河虽已不存,但河道仍在的事实,这种情形一直延续到清代乾隆年间,《乾隆京城全图》中仍有断续标记。三里河自明正统二年(1437)形成,到明末湮没,历经200年左右,清代虽已无河水,但三里河故道犹在,居民沿河而居,对前门地区居民生活、市井文化、城市肌理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
前门三里河地区是老北京南城颇具特色的区域。恢复古三里河将增加中心城区的生态河流面积,提升修复城市生态、修补城市设施,有利于绿色生态河流廊道建设,有利于改善前门地区生态环境,有利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创建生态宜居的环境再现老北京历史风貌,有着重要的示范作用。
古三里河是河道周边城市肌理、斜街、南北向胡同、东西向四合院形成之源;是北京历史水系和前门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是优化地区环境、丰富地区景观的绿色资源;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体现。以三里河水系景观修复为依托,突出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的特点,是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改善前门地区生态环境,增加绿色空间,建设美丽北京的重要工程。
Part.3
设计历程
01
前门东区旧貌
前门东区作为老北京历史文化街区,现存大量的历史遗迹、遗存,以及完整的传统城市街巷、街区。其中不乏普查及文物建筑、胡同四合院、会馆等。体现着前门东区特有的传统居住文化、商业文化、市井文化,应得到充分的保护。
区域内大部分房屋年久失修,整体建筑质量和地域环境质量较差,人口密度大、违章建筑多。部分居民已经得到有效疏解,周边仍有部分居民在此生活。
市政设施老旧,城市绿化严重不足,区域内没有成规模的公共绿化,部分院落内有部分槐树、椿树等现状大树。
三里河水系的痕迹已经随着历史的变迁荡然无存,自清朝末期河道便已被侵占。只有独特的胡同机理和相关地名还能依稀残存一些古河的历史信息。
02
地区文脉梳理
几百年来前门地区汇集了数不胜数的富商巨贾、梨园名伶、进士举人、以及世世代代在这里生活的万千百姓。他们临河而居,逐渐形成了老北京南城繁荣的会馆文化、商贾文化、梨园文化、民居文化等。
随着水源的枯竭,清朝末年古三里河已经消失。但仍有诸如桥湾、芦草园等与水系有关的地名,还在向人们讲述着三里河的故事。
通过前期的调查和研究,将三里河的设计主题定位于打造“充满南城记忆的穿过街巷宅院的生态古河道”。以老北京南城前门地区历史文化特色为基调,着重处理河道与周边城市人居环境相融合的问题。恢复前门三里河古河道,修旧如旧,打造贴近自然的生态水系。借以达到修复地区生态环境、修补老北京城市功能的最终目的。
03
历史河道恢复
在河道的流向规划中,坚持尊重历史、因地制宜、自然生态的原则。在深入挖掘史料的基础上,结合现状胡同机理,与不同年代的有历史价值的院落相融合。河道定线时充分考虑与现状植被的关系,做到生态优先、水绿交融,使得河道与周边生态景观融为一体。
在河堤、桥梁、亭榭等设计中,遵循风格古朴、修旧如旧、就地取材等原则,展现老北京南城水乡的历史风貌。河岸多采用传统工艺的片石干垒做法,尽量收集当地拆迁遗留的古旧青砖、石料、木料等,营造别致的滨水景观。合理布置特色生态林木,构建水生植物群落,打造一条原汁原味、自然古朴、生机盎然的生态古河道。
04
区域生态修复
在水系统设计中,遵循海绵城市理念,结合北方城市雨水少、降雨季节性不均衡的气候特点,充分利用有限的雨水资源,最大限度的蓄滞、利用雨洪。在有限的空间内,采用双层河道等手段,设置1500立方米地下蓄水空间。根据北京市降水稀少、雨水季节性分布不均匀等气候特点,可保证汛期雨水域内消纳、蓄滞,并有效补充旱季河道补水需求。
在水质保持方面,优先采用滨水植物群落和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以现代科技手法做必要的补充,设置循环、过滤、沉淀、曝气等设施,打造北京地区水质最优良的生态河道。
在沿河景观设计中,遵循生态优先、保持地区历史文脉的原则。以场地内现状大树、古树为景观核心,采用适合北京生长的乡土树种,适合地区文化特色的植物群落。打造沿河桃柳映岸、古槐古椿浓阴、芦草莲花繁茂的特色植物景观。充分利用河道与建筑之间,以及百姓民居的宅前屋后边角地,见缝插绿,扩大绿色空间,形成河道与浓阴绿化的自然交融,有效改善地区生态环境。
05
社区民生改善
在恢复三里河的过程中,同时关注胡同环境的整治。将现状杂乱的架空电线重新梳理,埋入地下。改善排污系统,实现了雨污分流。
修缮了破损的民房外立面,修补漏雨的屋顶,更换杂乱破损的门窗等。不但改善了项目周边百姓的生活质量,同时也使得古河人家交相呼应,互为借景,呈现出一派老北京南城水街生活的和谐景象。
Part.4
规划设计亮点
01
公园城市的规划探索
恢复三里河是前门东区整体提升的核心工程,在恢复水绿空间的同时,着重处理建筑与绿色空间的融合。使绿色生态能够贴近城市生活,同时百姓生活也成为城市生态的一部分。
由三里河为主线,以胡同新生活为主旨,将胡同、水系、绿化景观、民居建筑、历史文化等元素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形成前门东区的生态大系统,让整个城市成为一个大园林。
02
蓝绿环抱的古都风貌
历史水系是一个城市的灵魂,老北京原本水系纵横。随着城市发展和变迁,很多历史河道都已消失不见。结合历史水系的保护与恢复,强化水系周边的公共空间建设,建设连续贯通的亲水岸线。以期形成更多连续开放、绿荫环绕、人水和谐的文化魅力场所,是我们需要持续努力的目标。经过疏解整治、河道恢复等工作,使消失了上百年的三里河得以在街巷宅院间静静的流淌。
03
海绵城市理念的应用
历史上三里河是前三门护城河的泄洪渠,水源来自护城河溢水。目前护城河的恢复虽已经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构建蓝图,但短期内还很难得以实施。根据前门地区的水源现状,充分利用雨水是解决当下三里河水源问题的重要措施。
在设计中利用场地条件,局部设置了双层河道。上层是景观水系,下层是雨水收集池。每年七八月可将1500立方米雨水滞留在地下,通过循环过滤系统补给河道蒸发量。同时能保持水体的常年流动,更好的保持河水清澈,可谓一举多得。
04
滨水而居的百姓新生
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经过一番疏解整治,三里河周边的百姓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来的大杂院拥挤不堪,私搭乱建严重,满天横飞的电线,胡同里乱堆乱放着各种杂物。建设者们不但重新铺设了地下市政管网,也对保留居民的房屋进行了最大程度的修缮。现如今,这里河水清澈、鸟语花香,一派安静祥和的幸福生活图景。
主要作者
赵滨松,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资深景观设计师、设计所长。
苑鹏淼,北京创新景观园林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景观建筑设计师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注:此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核心规划处、东城分局、市规划院也有贡献
推荐阅读
持续擦亮古都金名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我是规划师丨让城市静下来,还古都以历史风貌
我是规划师丨“回天有力”唤醒“睡城”
我是规划师丨回天有我,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活力新家园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