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规划师丨珠帘绣柱,锦缆牙樯;古都新貌,在水一方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Author 规划自然小编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发展的依托。北京水系的格局是在与城址变迁和城市建设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从蓟城、金中都、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不同历史时期北京城市的选址、规划、建设和发展都是建立在历史上人民改造自然水系、开拓人工水系的大量创造性活动基础之上。恢复历史水系,不仅可以实现延续历史文脉、改善居住环境等目标,同时可以使历史河道成为新的城市景观。新版总规和核心区控规都将恢复历史水系列为加强老城整体保护的重点工作之一。
4月6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和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北京广播电视台联合出品的《我是规划师》第十一集《在水一方》播出,讲述了玉河、三里河水系恢复的故事。节目引发了相关人士的热烈反响和强烈共鸣,他们是关注历史水系的专业规划人和责任规划师、生活在历史水系周边的居民、是组织公众参与的街道社区工作人员……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跟随他们走近历史水系,感受水穿街巷的景观。
01
水穿街巷、庭院人家,
三里河玉河历史水系展新生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记得参加工作的第二年,我就非常荣幸地参与到《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北京段)》的编制团队当中,也成为大运河预备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大团队的一份子。直到今日,仍觉得无比自豪。通过这项工作,我初识了北京河湖水系的历史,不禁感叹古老的京城也是河湖交错的城市;我了解了北京漕运的兴衰,不禁畅想船舶往来、繁华兴盛的宏大场面;我认知了众多伟大的水工遗产,白浮泉、阜通七坝、积水潭码头、八里桥、燃灯塔、张家湾,不禁赞叹郭守敬们的伟大智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成就;通过这项工作,我还认识了它——玉河故道,也就是元代的通惠河故道。
这期《我是规划师——在水一方》节目,带我重温了这段历史。在单院长和中华老师的引领下,随着节目重新领略了玉河的风采,也勾起我十多年前的回忆。京杭大运河历史悠久,纵横1800公里,贯通南北经济、文化交流,船舶往来,繁华兴盛。而玉河故道,就是元代京杭大运河的组成部分,是当时漕船进入什刹海终点码头前最重要的河道,万宁桥、东不压桥,都是运河上最重要的桥闸。2007年清理出河堤遗存、玉河庵建筑遗存,以及东不压桥遗存等,河道泊岸遗存中的条石、墙体、排水口、码头等,每一处都折射出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万宁桥护岸上的分水兽,让人仍能感到保一方水运平安之意。2016年,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玉河故道是当仁不让的遗产点段。特别感谢这期节目,感谢单院长和中华老师的倾情讲述,把玉河故道的保护展现得淋漓尽致,也折射出玉河故道的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真的非常开心。
不过更令我欣喜的,是玉河故道的“新生”。这么多年来,我也无数次踏访故地,发现在保护基础上,玉河与现代生活水乳交融。时至今日,虽然漕运功能已然消失,但通过严格的保护和合理的利用,玉河又获得了新的生命。在讲诉着历史故事的同时,成为北京老城重要的生态滨水空间,和市民游客休闲娱乐的好场所。河边的玉河庵遗址,注入了春风书院的文化气息。城市依水而生,城市因水而活。北京需要更多的玉河,老城需要更多的玉河。现在有了三里河历史水系恢复,以后会有更多的历史水系恢复么?六海映日月,八水绕京华,拭目以待!
希望随着非首都功能疏解、老城整体保护和首都功能核心区规划实施,京城历史水系可以向世人展现出传统与时尚并存的独特魅力!
——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名城所主任工程师
崔琪
2009年的玉河故道(自摄)
2021年的玉河故道(自摄)
春风书院(自摄)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水在古都北京的建设与变迁中一直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历史上河道水系不仅提供生活的水源保障,也是漕运通商的重要基础,如今随着社会发展,这些原有功能渐渐淡化,但她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印记,同时也大大提升了现代大都市的生态宜居性。
作为交道口街道的责任规划师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感受很深一件事就是玉河已经成为中轴线上一抹蓝绿靓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成为老城居民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而随着北京总规与核心控规的逐步推进,期望包括南段的玉河全貌能得以重现。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
城市更新所
谭涛
前门三里河最初是作为“减水河”开挖,史料记载为“以泄河中诸水,使无壅滞”;明清后因河道淤积断流而渐被填平。但因附近居民建房时仍遵循河道故址,河流走向得以保留并最终形成鲜鱼口地区错落偏转、独一无二的街巷肌理。时隔百年,三里河水系的部分恢复,在唤醒城市记忆的同时,通过生态治理完善街区功能设施、提升街区活力,成为前门地区重现历史文化街区空间肌理、重塑老北京传统生活氛围的重要一环。
2014年起至今,朱小地工作室经过城南计划论坛及展览的理论初探、西打磨厂集群设计的模式创新、草厂片区的综合整治提升以及新合院设计的实践积累,提出保护性修缮和恢复性修建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探索深化前门东区保护与复兴的途径。下一步将继续立足老城整体保护要求,维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延续社会生活和街区功能,真正实现优秀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共生。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朱小地工作室
贾琦
02
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积极推进城市水系治理与修复
自古以来,人们逐水而居,城市因水而兴。北京城水系和水利工程建设见证了城市发展历史,城市的发展和扩张也在改变供水格局。水与城互动,水系在其自然属性基础上,蕴含着历史文化,更承载着人们对于城市的记忆。护城河内的故宫角楼、什刹海的银锭桥、昆明湖上的冰车、北海里的游船还有玉渊潭的荷花、紫竹院湖旁的垂钓……这些鲜活的场景都与水相关。尊重自然、以人为本,做好城市水系的维护治理和景观建设,让水系成为营造良好城市生态的重要载体,既是百姓诉求,也是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必然要求。作为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一份子和一名规自工作者,让“家”里的水更清、岸更绿、景更美,我们责无旁贷!
——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闫岩
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也因水而有诗意。水是城市空间中最富灵动性的元素,可以给居民提供休闲游憩、调节气候、蓄滞雨洪、文化审美等大量生态系统服务。但是随着城市的建设发展,我们不仅大量地用钢筋水泥渠化了他的身姿,甚至有些直接被盖在了地下,变为了污水暗沟,这么宝贵的生态资源要素仿佛成为了城市建设的累赘。三里河历史水系和周边景观空间的重塑,串联起了城市历史与百姓生活的美好画卷,胡同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在三里河的衬托之下,既有着江南水乡的温柔,也有着北京古城的恢弘大气。滨水的胡同和历史街区给了周边居民和各地游客与众不同的体验,很少有人想到北京的胡同也会有江南水乡的景观。水系的再现也让这片区域恢复了老城的诗意!
——委学习实践班学员
龚钊
玉河作为横跨元明清三代的古老河道,主要用于漕运,后来河道干涸,被深埋在民房之下。2007年,玉河修复工程正式启动。东城区按照“应保尽保”的方针,经过多年的研究、探讨、勘探和复建,2016年南段通水,昔日“水穿街巷”景观重新回到胡同。工程不仅恢复了水脉风貌,更将文保与民生结合,改善了周边居民的生态环境,为市民创造了更多文化交流、休闲娱乐的场所。
前门三里河是老北京城护城河的泄水河道,清朝断流。2017年重新恢复的三里河河道,亦重现了小河水道绕前门的景象。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石板路、木栈道交错,荷花池、芦苇荡、石桥、水榭与灰墙黑瓦相映成趣。生活与生态交融,这正是“公园城市”的体现。
玉河和三里河水系恢复工程是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成功范例,是古今水脉与自然生态永续利用的完美诠释。随着老城保护、城市更新工作的不断推进,期待更多的历史水系、传统街巷得以重现。
——东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做为皇家所在地北京,有着较多的水系,环绕京城。京城的水系做为护城河保卫着紫禁城。也做为大运河一部分,成为了交通要道。南方的木材,粮食通过水路源源不尽的运送到京城。如今,大运河已经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副中心也处在大运河附近。围绕着大运河修建了森林公园。美化了环境也为市民提供了休闲好去处。京城的水系为北京这座历史文化古城带来了许多美丽的传说和故事,做为现代人有义务保护好京城的水系,还原历史的水系,保护好我们这座城市。
——西城分局学习实践小组
城市从不轻易讲述自己的过去,她常常将自己的历史掩藏起来,只等待有好奇心的人去探索、去揭秘。在人们的印象中,中国的首都北京是一座缺水的城市,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历史上,北京是一座水乡,这在北方地区尤为难得。
五百多年前,大诗人文徵明在北京盘桓数日后,写下了这样的诗句:“春湖落日水拖蓝,天影楼台上下涵。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诗中描绘的北京,与我们今天熟悉的这个缺水城市大相径庭。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清末北京有河沟一百四十条,湖潭二十八个,有名的泉二十六个。以此佐证,北京自古就是一派水乡风情。
现在的人们似乎忘记了北京曾是一个多水的城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居民怀念失去的河流。北京市也逐渐开始疏浚整治工作,疏通了清河,北护城河,亮马河,万泉河,小月河,土城沟后,继续对南护城河,莲花河,凉水河,通惠河进行综合治理,从前环境优美的水畔终于在今天得到重现。以史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总结北京历史上在水治理方面的宝贵经验教训,对于当今首都城市规划建设中协调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历史文化传承这三者的关系,推进北京城市水治理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
作为规划自然资源工作者,我们要接过历史的接力棒,勇担使命,使得那些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河流,在未来仍能灌溉着华北大地,也继续滋养着一代代的首都市民。
——市利用中心实践小组
北京“东衔渤海,西拥太行,北枕燕山,南襟河济”,水系一直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北京“依水而起,因水而兴”,永定河、潮白河、高粱河、通惠河,都成为今天造福城市发展的重要水利系统,闻名遐迩的京杭大运河,对联通我国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与交流起到重大作用。
中华民族一直是一个崇尚“水”的民族。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水被认为是高尚品格的象征;在我国传统园林景观中,水是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无水不成园”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视野提出的“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更是对我国“水”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水随山转,山因水活”,作为一名首都规划和自然资源工作者,我会牢记使命,履行职责,规划好、保护好首都的山山水水。
——通州分局执法队一科
付野
03
尊重自然、以人为本,
历史河道变身新的城市景观
前门街道工委书记
张黎
作为一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街道干部,对前门有着深厚的感情,自已也亲身经历和参与了前门这些年的发展建设,看完短片,感到亲切、欣慰和振奋。前门三里河片区重新恢复河道水系,逐步改善原社区居住条件,注重生态景观营造,重塑并展现了胡同,院落与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美好意境,这不仅是一次历史街区的城市修补,也促使了周边社区的更新,逐渐形成了闻名京城的一处文化街区,是城市中心区深入挖掘历史文脉和留白增绿的成功尝试。通过提升市政设施水平,吸引新兴业态入驻,加强党建引领,推进社区治理,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获得感显著增强,也成为老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一个样板,让“老胡同”真正有了“新生活”。
大江社区党委书记
李文生
前门三里河自2017年修缮、建设和环境整治提升工程完工后,现在已经成为我们前门街道一道靓丽的风景,是市民休闲和网红打卡地、大江社区居民的后花园。三里河自古有之,后经变迁消失,现在将其恢复,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以新的面貌重见天日,重新回到了我们的生活中来。既是对中轴线重要历史的尊重,也是我们强大祖国传统文化复兴的一部分。现在,三里河既是我们大江社区的金名片,也让我们社区居民有了倚河而居,择水而憩的幸福生活。
福祥社区党委副书记
刘正航
我出生在北京东城,成长在南锣鼓巷,工作在玉河河畔。街巷里坊间京腔京味的问候、青砖灰瓦四合院儿里传来的空筝声、清脆浑厚萦绕头顶的鸽哨声、胡同里饱含京味的百姓事和满怀着京韵如酒样醇厚的邻里情,是我作为一名在胡同里长大的90后社区工作者,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乡愁。玉河青柳、朱门墨瓦伴随着我的成长、生活与工作。这里有洗尽铅华后胡同里积淀着力量、吐纳着生机的京华文化。也有沧桑八百载、绵延赓续的古都记忆。这里的人们依水而生,见证着北京的发展与变迁,并与之融为一体,内化成为这座城市的记忆、文化和乡愁。
04
依水而生、在水一方,
共同见证北京的发展与变迁
北京天街团有限公司
姚文国
长城和京杭运河两大世界文化遗产带来北京古都的安全与繁盛。京杭运河漕运河道和货运码头进入老城中心,穿越城市中轴线,万宁桥西为终点码头,桥东玉河为黄金水道,造就元大都“前朝后市”的市域繁荣。玉河老城内河段自1956年全线填埋至2018年重现千米河道,短暂消失60余年。在东城区政府领导下,国有企业北京天街团完成了千米玉河故道水穿街巷的景观再现,虽然漕运功能消失,老城内京杭运河终点风光依旧,自平安大街至万宁桥的河道及什刹海被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点,是对历史文化传承发扬的肯定。
通过考古发掘,寻到玉河故道的准确位置,完善历史信息;大部分河堤回填保护是对历史文物负责的态度;东不压桥区域历史遗迹信息丰富,作为露天展示呈现在世人面前,追思怀古。在保护河道生态景观的同时,完整打造历史文化街区,保留胡同肌理,沿河修建四合院,保持古都风貌,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提升周边居民生活品质,诠释了城市双修的理念。
北京天街团有限公司
张晨鹏
前门三里河自明正统二年(1437)形成,到明末湮没,历经200年左右,清代虽已无河水,但三里河故道犹在,居民沿河而居。后由于长期不疏浚,三里河成了一条臭水沟,建国初期,臭水沟被改为地下暗沟,老舍笔下的“龙须沟”就是三里河的一段河道。
2016年三里河恢复修建之初,便定下了尊重历史、因地制宜、修旧如旧、自然生态的原则。在河流水系统建设时,遵循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的蓄滞、利用雨洪。优先采用滨水植物群落和水生动植物生态系统,增加水体的自净能力。以现代科技作必要的补充,设置循环、过滤、沉淀、曝气等设施,打造北京地区水质最优良的生态河道。
雨儿胡同30号院运营人员
肖今
随着玉河历史文化保护工程,480米的玉河两岸蓝天白云、花红柳绿、青砖灰瓦、小桥流水,唤起了它七百多年的历史,再现了水穿街巷的历史景观。处于玉河河畔的雨儿胡同30号院,曾是清朝值年旗衙门的马厩和花房。2014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雨儿30号院来看望老街坊时,小院还是居住有14户人家的大杂院,空间紧密,过道狭窄。近年来,东城区积极推动老城街区更新,在雨儿胡同修缮整治中秉承“共建共治共享”理念,创新探索了一条“共生院”街区更新模式,使得历史风貌得到恢复,居民生活质量得到提升。如今呈现在我们眼前的30号院,规整古朴、宽敞明亮,成为集邻里聚会、协商议事、知识传播、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身的居民“共生院”。
大江社区居民
刘宪华
作为见证了三里河疏解整治、修复改造的老居民,收看完《我是规划师》中关于三里河的介绍,特别有感触,对于游客来说三里河的恢复是在市中心多一个休闲娱乐的地方,一个不出北京就能感受江南水乡氛围,一个闹中取静的场所,但是对于我们老居民来说,整治不仅让我们的老房子得到了整体修缮加固,还给我们的街巷环境、生活品质带来很大提升,更为重要的是我还能跟熟悉的老街坊一起生活在这里,每天聊聊天,出门逛逛三里河,我感到特别满足,特别幸福。
内容来源:北京规划自然资源
注:本内容及图片由市规自委学习实践班、东城分局提供
推荐阅读
持续擦亮古都金名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我是规划师丨让城市静下来,还古都以历史风貌
我是规划师丨“回天有力”唤醒“睡城”
我是规划师丨回天有我,共建共治共享打造活力新家园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