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霁翔: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2021年3月20日,“北京印迹”平台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成功举办。本次活动包括“大家谈”、“青年说”、“少年志”三个部分,围绕《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贯彻执行,围绕老城、三山五园、三个文化带等保护重点展开研讨,让关注、支持、参与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老中青三代人士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为《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实施、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中,“名城保护·大家谈”环节,邀请四位来自各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分别围绕《条例》、老城、三山五园、三条文化带等重点内容分别做特邀主旨报告。本栏目将陆续与大家分享活动现场演讲内容,提升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认识。
单霁翔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
中国文物学会会长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
“北京是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
北京是文化古都,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也是全世界拥有世界遗产最多的城市之一。在1987年中国有了第一批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就有三项涉及到北京——长城、周口店遗址,还有故宫;随后天坛、颐和园也相继进入了世界遗产名录(1998年);再有进入新世纪以后,2003年明十三陵成为世界遗产;2014年大运河也列入世界遗产。
大运河(2014年)
其中大运河的北京段,经过不断地环境整治、经过疏水,在今天也呈现出一个壮美的文化景观。特别是沿着通惠河,大运河可以一直连到北京城里,流经老城、什刹海地区,所以在今天的北京老城中心区也都能够看到大运河的文化景观。
大运河(2014年)
“ 中轴线应该积极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有一条清晰的中轴线,全长7.8公里,从永定门到钟鼓楼。百年来,这条中轴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今天重新审视中轴线上的那些古建筑群还在,中轴线两侧平缓开阔的格局还在,中轴线统领城市文化景观的地位还在,所以今天的中轴线应该积极地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中轴线
7.8公里的中轴线有多种景观、多种功能。
比如中轴线最南端是永定门的箭楼和恢复的永定门城楼,沿着永定门往北1500米的范围内,东边的天坛,西边的先农坛,这些古树名木营造了庄严肃穆的氛围,也是这些绿色的空间使中轴线南端形成了非常好的生态环境。
北京中轴线
那么,从天桥到正阳门再到前门,这条大街是传统的商业街,它的经济活动在今天仍然延续。这一条步行街,使得无论是前门大街还是前门地区都呈现出一个生机勃勃的商业文化氛围。
前门大街
再从正阳门到故宫午门,这1500米景观呈现出的是一种政治氛围。毛主席纪念堂建在这里,往北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毛泽东主席在这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每天这里的升旗仪式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同时重大的文化活动也在广场中展开。
北京中轴线
中轴线再往北,从午门一直到景山,这1500米呈现出的是我们的文化景观。世界文化遗产——昔日的紫禁城、今天的故宫博物院,经过环境整治,现今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一座博物馆。太和殿、乾清门、神武门……这些都以中轴线为轴铺展开来,特别从景山望去,中轴线上这种最大规模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呈现出气势磅礴的文化古都氛围。
北京中轴线
从景山再往北望,这1500米是老北京传统的社会生活区域,无论是西边的什刹海、东面的锣鼓巷地区,还是鼓楼前地区,都是市民活动的场所、市民居住的场所,呈现出北京老城独特的文化风貌和文化氛围。
北京中轴线
这一条7.8公里的中轴线,今天通过环境的整治使它极具申报世界遗产的潜力。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以及北京历史沿革相关的历史河湖水系,再有这些宫殿建筑群和传统四合院的民居街巷建筑群相映成辉,特别是以中轴线放射出去的这些视线走廊、这些街道对景的通道,使得北京城市风貌的天际线丰富多彩,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文化名城中需要细心保护的内容。
平缓开阔的城市空间格局
“三山五园地区也极具整体成为世界遗产的潜力”
与紫禁城、老城紧密相关的就是三山五园地区。北京旧城是62.5平方公里,三山五园地区也是60多个平方公里,两个体量相当,并且在历史上有着非常深的渊源。
紫禁城与三山五园
西山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园林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特别是在清朝形成了以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万寿山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为主的三山五园地区。经过历代的保护,特别是近年来对三山五园地区的重视,形成了一个世界上难得的庞大的皇家建筑园林群,同时也是西山风景区域中一个独特的景观区域。无论是环境的整治,还是生态环境的绿色资源的涵养,都使得三山五园地区也极具整体成为世界遗产的潜力。
所以,无论是北京的老城,还是三山五园地区,都是在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特别需要重视的区域,也是呈现北京独特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最重要的区域。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需要你我共同参与”
今天,我们的故宫,我们的天坛,我们的颐和园,这些世界文化遗产都呈现出越来越壮美的景观,我有幸参与了紫禁城故宫的一些保护。
比如我在北京市文物局工作的期间,当时故宫52米宽的筒子河和城墙中间的狭长地带中有400多户居民、20多个单位。当时有465条污水管直接向筒子河排放,两侧单位居民倾倒的垃圾已经堆积到水面,筒子河完全没有尊严了。
环境整治前的筒子河
环境整治后的筒子河
经过三年的环境整治,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污水截流、单位居民搬迁......终于在新世纪到来之时,筒子河变得碧波荡漾了!也实现了我们当时喊出的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21世纪!
今天,不论春夏秋冬,在早中晚天气好的时候,总是有很多照相机、摄像机把这美丽的景象传遍世界各地。
当时城市大规模建设的时候,规划部门最担心大体量的建筑物、高大的建筑群侵入到中轴线,侵入到故宫的环境景观中。所以为了保护故宫、天坛这些世界遗产,我们在中轴线的两侧划了大面积的建设控制地带,也是世界遗产的缓冲区。这样包括40片历史文化街区,对中轴线区域进行了整体的保护,使今天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成为可能。
我在故宫博物院工作期间,也启动了维持三年的环境整治。室内10项内容、室外12项内容,拆除了几十年积累的135栋临时建筑……终于通过整治,使人们走进今天的故宫看到的只有古代建筑,没有任何一栋影响环境、影响安全的现代建筑。
我们又实现了一个诺言,就是环境整治前我们喊出的一个口号:要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环境整治前
环境整治后
紫禁城是在1420年明代永乐皇帝手中建造的,而在2020年紫禁城600岁生日的时候,终于可以欣慰地说“我们把一个壮美的紫禁城交给了下一个600年”。紫禁城故宫博物院随之扩大开放,2014年开放面积突破了50%-52%,2015年到65%,2016年到76%,每年十个百分点的扩大开放,今天已经开放到了80%。
“把壮美的紫禁城完整地交给下一个600年”
故宫(1420年—2020年)
每天数以万计的中外观众走进紫禁城、走进故宫博物院,我相信他们一定会感受到这世界最大规模的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今天被保护修缮得如此之壮美!如此之有尊严!如此之健康!会感动于我们首都北京为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所作出的积极贡献!
今天我们要实现这个目标,还要更加努力,把壮美的紫禁城一代代地保护好,把它传承好。
天坛所付出的保护整治同样也非常令人感动。无论是内坛,还是外坛,经过大规模的环境整治,逐渐呈现出历史的景观。包括天坛医院的整体搬迁。
天坛
这位天坛的老职工当时曾经居住的地方就在天坛里,他是一个残疾人,住在天坛里面行走很方便,能够出门就是公园。而他也为天坛的整体保护作出了贡献,他所指的方向,过去就是他的家,今天也变成了绿地,令我非常的感动。
天坛
今天天坛大规模的绿地,以及中轴线两侧,比如明城墙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菖蒲河遗址公园……这些深埋地下的遗址,也逐渐通过考古发掘呈现出来,变成一个个人们喜爱的遗址公园。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的建设。
菖蒲河遗址公园
还有一些历史街区(像国子监历史街区、东四北、西四北历史街区……)通过选择性的退租,很多居民都做出了自己的选择,同时有机疏散人口,小规模、渐进性地进行保护整治……我们的责任规划师付出了极大的努力,使这些街巷、胡同,包括三里河这些文化景观逐渐地呈现出来,越来越多的四合院今天恢复了历史传统民居的风貌。
历史文化街区
特别是一些主要干道的整治,比如崇雍大街,比如西四、东四这些主干道,通过环境整治能够把它的历史街道恢复起来,让它的传统文化特色显现出来,使北京城,包括老字号的保护,更具北京历史特色,也更使这些文化景观融入到我们千家万户,融入到市民的现实生活中。
东四南北大街
古老的北京,今天呈现出它的魅力,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更是贴近人们现实的生活,人们也对自己居住的社区,对自己居住的历史文化名城中而深感自豪。在这些工作过程中,我们北京的规划部门、文物保护部门都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前门历史文化节
这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我们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要不断地宣传,使更多的市民知道我们的城市——它的历史、它的未来。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组织了《我是规划师》栏目,讲好北京规划的故事,不断地跟市民交流,不断地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也不断地把我们城市规划的成果、城市规划的蓝图,跟市民进行交流,使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的行动中来。
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历史文化名城中昔日的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保护,新的现代化建设和老的文化遗产相映成辉,而我们的城市一定会成为更加美好的历史文化名城和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化城市!
注:文章根据单霁翔于“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演讲整理,已经专家审阅。本文版权归“北京印迹”平台和演讲者所有,如需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北京印迹”。
推荐阅读
持续擦亮古都金名片,市规划自然资源委举办第二届“名城保护·大家谈”活动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 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发起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它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APP、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