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京城古迹丨北运河的最北端,有一座2000年前的西汉故城


考古遗址的发掘往往伴随城市发展,大型工程项目建设时都会先行开展文物勘探。2017年冬,仅在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范围就清理出从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古墓3000余座。这么多墓葬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暗示着附近一定有处繁荣的城镇。从墓葬分布情况推测,证据皆指向了潞城镇古城村。


通过“地毯式”勘探,终于在古城村的周边发现了深埋于地下的汉代城墙的夯土。通过文献资料确认,此处为西汉时渔阳郡下辖的路县县城。路县故城作为目前所知通州地区最早且唯一的秦汉时期城池,将通州的建城史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01 路县建城始末


路县始建于西汉,为渔阳郡九县之一,约在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设立。从地理位置上看,路县北侧为燕山余脉,西侧是汉帝国的北方中心幽州,正南为渤海郡,即今天津一带,东侧为右北平郡,即今河北迁西、迁安一带。如果再加上更远的辽东、辽西二郡,路县在地理位置上控制着三郡二十几个县邑,是通向今天东北和内蒙古东部的必经之地。

西汉时路县与驰道位置关系示意图(图片来源:《融入城市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例》,作者自绘)


汉帝国军事上的最北防线为右北平郡,属于军事驻地,人烟稀少、物资贫乏,难以满足军队所需,当地驻军全靠中原地区补给军需,而路县就是补给线上重要的中转要地和补给基地。路县地处平原,且得鱼盐之利,宜耕宜战,也因此,在西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安乐令寇恂才能从渔阳郡借兵两千余人,南下帮助刘秀夺了王莽天下。


汉初始元年(9年),王莽篡汉,改路县为“通路亭”,仍属渔阳郡制(王莽时改称为通路郡)。东汉建立后,光武帝刘秀废新莽所改,恢复西汉旧称,但改“路”为“潞”,始称潞县。直到金代,取漕运通济之意,改潞县为通州,并延续至今。


在东汉之前,路县县治就在今天发掘出的路县故城中,而后来明清时期,治所已经搬到了位于燃灯塔畔的通州古城,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呢?


东汉光武帝刘秀布衣起事时,曾得到渔阳郡太守彭宠的鼎力相助,然而刘秀登基后不念旧情,令彭宠不悦,遂率军造反,一时间烽烟四起,攻克大片土地,并自立为燕王。东汉建武四年(28年),刘秀派兵三路,围剿彭宠军,最终双方在路县激战,僵持不下。此时的路县县城四面环水,浅不能过马,深不能行船,为自然天堑,易守难攻。就在彭宠得意扬扬、踌躇满志时,祸起萧墙。东汉建武五年(29年)春天的一个中午,彭宠正在午睡,他的一个仆人子密(后被封为“不义侯”)伙同另外两人悄悄潜进卧室,杀死了彭宠夫妇,持二人首级投奔了刘秀,叛军随即土崩瓦解,路县县城也毁于一炬。

02 水陆交汇,幽州门户


 古路县位于幽州门户,是秦时驰道与潮、白二河的交汇处,幽州北部的交通要道。


驰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道”,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二年就下令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通往全国各地的驰道。穿路县而过的蓟襄驰道,其前身就是燕山南路大道。自有记载以来,蓟城(今北京)便有四条交通干道沟通四方:西北居庸关大道,东北古北口大道,西南太行山东麓大道,东方还有一条连接蓟城与渤海湾的山海关大道,即燕山南麓大道。“北路饶长风,方舟成奄泊。迟迟通路亭,弥弥活水曲。”明代王问的《杨村驿与镇山秉烛言怀》中提到的“北路”,便是指燕山南麓大道,而“通路亭”便是路县。

蓟襄驰道示意图(图片来源:通州博物馆)


东汉建立后,“路县”改称为“潞县”,其侧有潞河,在今天,这条河被我们称为北运河。北运河汉代时称沽水、沽河,辽时称白河,金时称潞水、潞河,清雍正四年(1726年)始有北运河之称。


北运河上源为温榆河,古称㶟馀水,在路县附近与白河相汇。历史上白河被称沽水,《水经》记载,“沽河从塞外来,南过渔阳狐奴县北,西南与湿馀水(今温榆河)合,为潞河;又东南至雍奴县西,为笥沟(今北运河)”,根据郦道元的注文,白河与温榆河汇流前的一段被俗称为西潞水,与温榆河汇流后,又与东侧的潮河相会,潮河古称鲍丘水,俗称东潞水。东、西潞水合流后即为潞水,向南经过潞县,随后向东南漫流入海。


早在三国时,曹操远征乌桓就曾利用笥沟水运粮食到东北;西汉时期,无论水路还是陆路,向右北平方向运送物资都要经过路县,也一定会在这里储存部分物资。元、明以后,这里成为大运河北端的起始点,以其交通要道的重要位置,与大运河一起完整阐释了通州水路通、陆路通的“通”字内涵。

03 融入生活的考古遗址公园


考古发掘之初,考古队已探明城墙基址遗存的基本情况,为一处北墙基址约606米长、东墙基址约589米长、南墙基址约575米长、西墙基址约555米长的方城。同时,在东、西、南城墙基址外还发现了宽度约30米的城壕遗存,也就是护城河。此外,城内的汉代遗存分布面积广且丰富,尤其一条据推测为路县故城南北向主干道的汉代道路遗存,路面宽度8-9米,并在其上还叠压有辽金及明清时期的道路遗存,充分展示出千百年来的城市更迭。

城内主干道叠压情况图(图片来源:北京市文物研究所)


路县故城遗址横空出世,其周围的规划功能都需要重新考虑。最终,规划人员通过保护区划的划定,在建设用地本就紧张的北京城市副中心行政办公区内,预留出一块113公顷城市绿地,为建设考古遗址公园打下基础。


考古是个细水长流的工作,通常以10米见方的探方缓慢发掘,而且考古队伍有着很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一年能发掘1000到2000平方米已属难得。也就是说,仅路县故城城内的部分,就需要150到300年时间才能完成考古工作。如此漫长的考古时长,要求公园在建成后也应该具有一定灵活性,以满足持续考古带来的动态变化。


为此,规划师结合考古计划,将整个公园分为内外两大区域,营造一静一动两种不同体验:城内区域保持悠远辽阔的古朴之感,保留部分探坑作为展示或活动场地,满足公众对考古的好奇;城外作为超远期的考古区域,实施相对“永久”的绿化。区域整体垫土1米,以保证乔木种植不破坏文物层。对于城址东侧承担蓄涝功能的镜河,设计常水位和洪水位两种不同的滨水岸线,让人们可以常年享受亲水乐趣。

考古体验示意图(图片来源: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如今,路县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已初见规模,遗址博物馆也即将开工建设。期待在不远的将来,路县故城能掀开考古遗址公园的“高冷”面纱,被城市拥抱、被公众喜爱,成为这座千年之城赏心悦目、魅力独特的那抹绿色。



参考资料

[1]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委员,大运河文化带·通州故事丛书——说说通州古城建那些事儿[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8-11.

[2]吴文涛,北京水利史[M].人民出版社,2013-04.

[3]刘旸,叶楠,吴俊妲.路城记——北京城市副中心路县故城遗址的保护和利用[N].人类居住,2022-08-01.

[4]叶楠,吴俊妲,刘旸.融入城市的考古遗址公园规划策略研究——以路县故城遗址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2020,(01):160-164.


本内容由北京印迹平台整理制作,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北京市历史建筑实施精细化保护管理模式

文物活化利用 老屋重焕生机——胡同里的椿树书苑

北京胡同的地名,有着这样的文化内涵


您与京城,一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