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0年,卢沟晓月依旧
以下文章来源于北京日报副刊 ,作者王光镐
卢沟桥亦称芦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与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潮州广济桥并称中国四大古桥。这样一座名震千古的石桥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卢沟河阻断重要通道
卢沟河即永定河,是北京地区一条重要的河流,发源于桑干河和洋河,古又称治水、浑河、无定河,曾水患多发,后经治理,康熙帝赐名永定河,以迄于今。
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也是华北地区跨度最大的古代石桥。在实用性上,卢沟渡口自古就是中国南北交通大道的要津,卢沟桥的架设使这道天堑瞬间变通途;在工艺性上,这座桥全部用坚固的花岗石砌成,桥面宽绰,结构坚固,具有极高的桥梁工程技术水平;在观赏性上,自它诞生的那天起,这座石桥就在疏星晓月的映衬下,成就了享誉京城的“燕京八景”之一;在历史性上,它不仅是保存至今的金代最完整地上建筑,还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是中国抗日军队打响全面抗战第一枪的地方。1961年,卢沟桥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交通运输完全靠人力和畜力的时代,沿太行山东侧山麓的大道是中国北部南北交通的唯一大道。如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所言:“殷商和妟已有交涉,根据古代自然地理的情况来推测,只有沿着今太行山东麓一带,这种交涉才有可能。因为山麓地带以西,尽是深山大谷,南北来往和文化交流,在那时来说几乎是不可能的。”太行山东麓的这条大道“在那时候也是华北大平原上南北之间唯一可以通行无阻的大道”。
不要以为这仅仅是北京通往中原的唯一大道,在古代社会,它还是从塞外东北平原、蒙古高原经居庸关、古北口、喜峰口或山海关南下中原的唯一大道,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这条南北大道上,却有一条大河阻断了这条大道,这就是卢沟河。
卢沟河穿越太行山支脉和燕山山脉之间的峡谷奔腾而来,因上游水流湍急,泥沙量大,进入北京平原后很容易造成河道淤积,致使河水泛滥。我们今天说,北京平原是由永定河夹带的大量泥沙冲积出来的,这条河不仅用自己的胸膛养育了北京城,还用自己的河水滋润了北京城,因此成为北京的“母亲河”。可是它不仅有慈爱的一面,也有野性的一面,每逢洪水季节,它的肆意都带来水患无穷。
金世宗钦定:封侯、造桥
自先秦以来,卢沟河渡口就成了燕蓟的交通要道和兵家必争之地。但那时的人员、物资运输量不大,可以靠船只摆渡过河,也可以靠浮桥或木桥过河。然而当金朝定都中都(今北京)后,其统治地域已南及淮河流域,这个渡口成了南方各省进京的必由之路和中都的重要门户,就不能不考虑在卢沟河上架设一座宽敞而坚固的桥了。于是,这件事被提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
兹事体大,此事居然是由皇帝钦定的,他就是史上著名的金世宗。《金史·河渠志·卢沟河》云:“(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夏四月丙子,诏封卢沟水神为安平侯。(金世宗大定)二十八年五月,诏卢沟河使旅往来之津要,令建石桥。”这段文献说了两件事:一是金世宗敕封卢沟河为“安平侯”,二是金世宗降旨建造卢沟石桥。
关于前一件事,又见《金史·礼制八》的记载:“大定十九年,有司言:‘泸(卢)沟河水势泛决啮民田,乞官为封册神号。’礼官以祀典所不载,难之。已而,特封安平侯,建庙。二十七年,奉旨,每岁委本县长官春秋致祭,如令。”据此可知,由于卢沟河水患频仍,主管官员束手无策,遂奏请金世宗为卢沟河封神。古代帝王有哪个是不迷信的?于是在礼官明确表示此议于礼不合的情况下,金世宗虽然没有给卢沟河封神,但也对其加官晋爵,封为“安平侯”,并建庙祭祀以祈“安平”。好在金世宗把封建迷信的文章做足了之后,仍不忘从利国利民的实用性出发,降旨建造卢沟石桥。
金世宗是金朝的第五位皇帝,在位于公元1161年至1189年。他是金朝历史上一位卓有作为的皇帝,在位期间事事以民生为念,“躬节俭,崇孝弟(悌),信赏罚,重农桑,慎守令之选,严廉察之责”,从而天下承平,国泰民安,他甚至因此还获得了“小尧舜”的美誉。中国历史上的封建帝王不下四五百个,而有幸与“尧舜”相比附的只有二人,一个是开创了史上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的汉文帝,再一个就是金世宗。在世宗的治理下,金朝很快步入了鼎盛期,而卢沟桥在此时兴建,堪称金朝的盛世之举。
可惜事未成而人先去,金世宗于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降旨建造石桥,不久后便去世了。即位的金章宗谨遵遗旨,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六月复以涉者病河流湍急……更命建石桥”。金章宗明昌三年三月,即公元1192年,卢沟桥历三年而功成,迄今830年。桥建好后,金章宗“敕命名曰广利”,取其广利天下之意。
艺术性源于金章宗审美
金章宗系世宗之孙,生逢盛世的他极为推崇儒学和汉文明,是金朝诸帝中汉化程度最深的君主,也是书画艺术水平最高的君主。由他钦定的卢沟桥,到底会是什么样的呢?
在章宗看来,这桥光是具有实用性是不行的,它还必须是个艺术品。于是便有了这券孔高大、桥拱连绵、望柱雕栏、斩龙剑墩、荷叶墩座的白石大桥。而其中的点睛之笔,则是那些望柱上雕刻的神采各异的石狮子。
狮子原来生活在非洲和亚洲的印度、伊朗一带,并非中华本土的动物。但它们很早就传入内地,早在《汉书·西域传(上)》中就有了关于“乌戈地暑热莽平……而有桃拔、师子(狮子)、犀牛”的记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从不拒绝外来文化,并且很快就能把外来文化融合进来,“狮子”就是典型一例。
自从东汉时期西域人进贡狮子后,狮子很快成了中华文化中的吉祥神兽,成了智慧和力量的化身,并被奉为“中国人的守护神”。而这个蕴意,便是在卢沟桥上雕刻狮子的起因。
如果仅仅是为了取其“守护”之意,在卢沟桥头,像宫殿门外那样立一对狮子就可以了,为何还要在卢沟桥的281根望柱上雕刻约500个石狮呢?而且这些石狮雌雄各异、大小各异、姿态各异、神情各异,绝无重样,这又是为何呢?
答案无别,无非是要把这座石桥打造成精美的艺术品罢了。这些石狮有的抬头望天,好像朝着远方长吼;有的低头蹲坐,好像专心倾听桥下流水;有的小狮子依偎在母狮的怀里,好像正在酣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正在躲猫猫;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倒在地,一脸无奈地呆萌朝天……
这是不折不扣的艺术品,从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以“卢沟晓月”的美名跻身“燕京八景”之一。放眼望去,这座石桥如长虹般横跨在波光粼粼的卢沟河上,原本水流湍急、波涛汹涌的渡口变得恬静如画。每当黎明时分,站在古桥上凭栏远眺,天上晓月妩媚,天边西山叠翠,不由人不如痴如醉。何况眼前还有那大约500个石狮可观、可赏、可抚、可亲,真是怡情之至。
第一个把这番美景传播到世界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早在13世纪,他就在《马可·波罗行纪》中盛赞这座桥“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而且特别夸赞桥栏柱上的石狮子是“美丽的奇观”。未曾亲眼目睹卢沟桥的西方人,于是直接称呼这座桥为“马可·波罗桥”。
1986年,新成立的“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筹资355万元,拆除了1967年加宽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梁,并清除了路面上铺垫的沥青,完全恢复了古桥的原貌。辗转至今,在历经830年后,卢沟古桥依旧,卢沟晓月依旧。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作者:王光镐
内容来源:北京日报副刊
文章仅代表专家本人观点,不代表“北京印迹”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印迹上线!北京老城历史文化信息一键可查!“图观北京”测绘地理信息展同期开展
古都北京的正确打开方式是…...
京城水迹 | 东便门外的养鸭户与千里之外的漕粮
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对象如何认定与登录?我们想听听您的意见!
走进北大红楼,寻找“光辉起点”
您与京城,一“码”之隔!
”关注“北京印迹”平台
体验解锁京城新方式
“北京印迹”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的公众宣传平台,由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主办,市测绘院和清华同衡规划院提供技术和专业支持,光明网提供运营和推广支持,集合广泛的社会力量,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空间资源平台和专业全媒平台。
“北京印迹”是全面地向公众开放北京老城历史文化资源的一次尝试,系统梳理和采集了北京老城18大类、73小类历史文化资源3万余条。以北京印迹网站为基础,拓展建设北京印迹新媒体矩阵以及线下文化活动,覆盖线上线下多种传播渠道,将成为北京开展名城保护和公众了解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窗口。
“北京印迹”力争将历史文化深度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发展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北京、热爱北京、保护北京、发展北京,一起擦亮古都北京的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