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绿色建筑设计 |《当代建筑》2021年第9期

CA当代建筑 2022-12-14


从“适用、经济、美观”到“适用、经济、绿色、美观”反映的是时代需求,是因应时代进步的重大进展,绿色建筑设计目标也终于成为建筑师们对于美的孜孜不倦的追求同等重要的走向普及的绿色建筑设计目标。八字方针恰恰说明绿色建筑思想已经逐渐深入民心,日趋普及。与之呼应的是,近期与绿色建筑设计研究和实践相关的成果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每一个成果都使得中国从事绿色建筑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建筑师们欢欣鼓舞,倍感兴奋。其中我个人尤为激动的事情莫过于读到了崔愷院士和刘恒院长主持编写的书籍:《绿色建筑设计导则》。这本书终于使得即便不是精研绿色建筑的建筑师,依然可以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建筑设计解答;终于使得绿色设计具备了成为一种建筑师可以普遍掌握的设计基本功的可能,具备了实现从“适用、经济、美观”到“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实践飞跃的可能。《绿色建筑设计导则》预示着建筑创作应该可以迎来一个绿色建筑创作的爆发期。

本期客座主编:宋晔皓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与技术研究所所长

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副总建筑师

SUP素朴建筑工作室创始人


封面图片: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创新实验楼

建筑设计:内蒙古工大建筑设计有限责任公司

摄  影:窦俞钧


卷首语

04 宋晔皓 走向普及的绿色建筑设计

学术沙龙

06 |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建筑

主题专栏

16 | 雷冰宇 钱方 温暖的挑战——气候响应与建筑表达
21 | 冯正功 陈婷 李铮 郭丹丹 继往向新:延续地域性绿色健康建筑的人文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
27 | 金文昊 张鹏举 应对气候的“恒”与“变”——传统建造智慧的绿色设计实践
31 | 李保峰 绿色建筑5例
34 | 李珂 张彤 内墙洞口对民国时期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模拟分析40 | 刘梦嘉 宋晔皓 社会可持续视角下的污水处理厂设计——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分析及借鉴44 | 肖毅强 林健成 林瀚坤 | 基于热环境舒适的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教育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新洲小学为例48 | 焦舰 |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建筑展望51 | 金虹 邵腾 | 基于多目标的严寒地区村镇被动式低能耗住宅设计研究55 | 贾濛 景泉 刘畅 | “双碳”目标下的西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技术及应用——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建筑为例61 | 高庆辉 张琳惠 闫宏燕 刘志现 刘巧 | 可变的过渡型空间在夏热冬冷地区普适性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设计作品

66 | 叶依谦 陈震宇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区集体宿舍、食堂及物业管理用房项目

74 | 崔海东 文亮 西宁市民中心

84 | 王沛 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与学术交流中心

92 | 汪启颖 上海博华广场

100 | BIG建筑事务所 | 微笑住宅

110 | 福斯特及合伙人建筑事务所 RCC总部大楼


学者论坛

122|赵阳 刘德明 基于社交网络数据的城市户外步行健身行为特征及环境诉求识别研究——以青岛七区为例

127|魏瀚宇 贾鑫铭 阎波 | 城镇历史景观视角下巴蜀传统场镇文化景观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以四川元通古镇为例


观点

131|朱力元 化羽成蝶——花博会世纪馆的“蜕变”历程

136|王沐 | 云南师范大学西南联大旧址保护更新及博物馆设计

141|徐俊健 面向文脉传承与功能集约的高校文体中心设计探索——以浙江工商大学文体中心为例


视界144


温暖的挑战——气候响应与建筑表达

雷冰宇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前方工作室主任建筑师

钱 方中国建筑西南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前方工作室主持人

本文以若尔盖暖巢项目设计实践为例,关注气候响应和建筑性能的理性建筑设计过程,探索在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中寻找恰当的建筑表达和技术组合,并据此形成一种不断演进的、富有活力的地域性特征的途径
继往向新:延续地域性绿色健康建筑的人文设计理念与实践路径

冯正功中衡设计集团董事长、首席总建筑师

陈 婷|中衡设计集团延续建筑创作研究中心助理建筑师

李 铮中衡设计集团副总经理、绿色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心主任

郭丹丹中衡设计集团绿色生态与节能建筑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本文首先对“绿色健康”建筑理念的起源和其进入中国后的发展历程做概览式的回顾,反思绿色建筑设计中地域文化的重要性和建筑师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文重新审视苏州传统地域建筑环境调节的营造智慧,并以建筑师主导的绿色健康建筑创作实践为载体,尝试探讨延续地域文化的绿色健康建筑设计策略和实践路径。最后,指出延续地域性的人文设计理念对我国绿色健康建筑设计的长远意义。
应对气候的“恒”与“变”——传统建造智慧的绿色设计实践金文昊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内蒙古自治区绿色建筑重点实验室

张鹏举内蒙古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

绿色建筑的被动式策略作为一种低技方法有着广阔的前景。传统建筑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蕴含了丰富的经验智慧,是被动式绿色策略的生命源泉。本文分别从寒冷地区有着广泛适应性的窑洞和蒙古包中提炼民间的传统建造智慧——“寓动于恒”和“以动应变”,说明其气候调控的当代价值,用四个相关地域建筑实践项目的设计过程,以阐述建筑设计应对气候的绿色创作体会——诚实的主动思考和平实的被动策略。


绿色建筑5例

李保峰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结合笔者工作室近年完成的5 个绿色建筑创作,阐述面对不同条件和问题时采用的绿色策略和方法。5座建筑分别体现了“资源再利用、被动式零能耗、生态警示、可生长材料的应用以及不做室内装修”五个方面的尝试。

内墙洞口对民国时期建筑室内自然通风影响的模拟分析

李 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 彤|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文以南京市碑亭巷110号居住建筑为例,结合民国时期建筑的空间特征及通风特征,归纳了三种房间类型,应用Fluent软件分析不同工况下的内墙洞口对各类房间室内自然通风的影响规律。最后,通过多组模拟结果对比,得出优化方案,为同类建筑的自然通风改造提供方法和依据。

社会可持续视角下的污水处理厂设计——韩国和日本的经验分析及借鉴

刘梦嘉|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宋晔皓|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本文归纳了污水处理厂的社会可持续的框架,以韩国和日本社会可持续污水处理厂为例,从建筑布局、公共空间设计等方面分析其建筑和景观设计特点,提出污水处理厂污染控制、生态性设计、艺术性设计、可参与性设计的社会可持续策略,为我国当代污水处理厂设计提供有效参考和借鉴。

基于热环境舒适的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教育空间设计研究——以深圳新洲小学为例

肖毅强|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健成|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林瀚坤广东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后本文以深圳市新洲小学为例,探讨以热舒适为核心的空间设计策略,应对高密度城市环境,构建利于通风降温的形体策略与气候空间系统。结合前期风热环境模拟与建成后的实测数据,验证其热舒适调节的有效性。在构造层面,对课室通风降噪表皮系统进行风热耦合模拟,优化课室内热环境舒适性。综上,研究基于热环境优化,整合了空间设计、计算模拟与现场实测等方法,为湿热地区高密度城市的教育建筑性能提升探索了适宜的技术路径。
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建筑展望

焦 舰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总建筑师

本文在简要回顾绿色建筑的发展历程,总结绿色建筑理论背景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政府提出的碳中和目标,将绿色建筑放在生态城市的背景中,对中国绿色建筑的发展进行展望,提出绿色建筑评价应向建筑可持续性评价发展,以及由技术策略集成向全新建筑观的转变会推动绿色建筑的设计成为设计主流。
基于多目标的严寒地区村镇被动式低能耗住宅设计研究

金 虹|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邵 腾西北工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助理教授

受严寒地区特殊气候条件和村镇经济水平的制约,村镇住宅供暖能耗较高,而优先利用被动式低能耗技术措施来降低用能需求具有重要意义,但与此同时也会衍生出投资成本增加的问题。本文以严寒地区某村镇住宅设计为例,基于建筑能耗和经济性多目标优化,运用MOBO-EnergyPlus多目标、多参数优化平台建立物理模型,采用NSGA-II算法对与能耗和成本相关的设计参数组合进行筛选,得出协同双目标的Pareto非支配解集及全局均衡解,并划分满足不同需求的技术模板,为严寒地区村镇被动式低能耗住宅设计模式构建提供新方法。
“双碳”目标下的西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策略、技术及应用——以第十二届中国国际园林博览会建筑为例

贾 濛|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主任建筑师、高级城市规划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创新领军工程博士研究生

景 泉|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第一建筑专业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建筑师

刘 畅|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中级研究员

“双碳”目标对建筑行业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以南宁园博园建筑为例,通过分析广西地域气候特征及传统民居对其的回应,总结出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策略及技术——对气候特征的适应、对地形地貌的协调、绿色生态的节能设计、经济普适的材料应用、建筑形式的文脉传承、外部空间的场所营造、内部空间的地域表达,并通过其在工程实践中的实际应用,为“双碳”目标下的西南地区绿色建筑设计提供了良好示范。
可变的过渡型空间在夏热冬冷地区普适性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高庆辉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

张琳惠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闫宏燕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刘志现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刘 巧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筑师

本文对夏热冬冷地区普适性公共建筑中的空间与气候适应性问题展开研究,结合笔者在长三角地区的三个项目实践,提出可变的过渡型空间:以形体布局应对不同朝向;以过渡型空间应对不同季节;以可变的外围护界面实现过渡型空间的转换,形成可变的过渡型空间在夏热冬冷地区公共建筑中的应用策略。

===================================

本期责任编辑:张隽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zhangj@hitadri.cn(责编邮箱)

标题请写明前缀【绿色建筑设计】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