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工程建筑学|《当代建筑》2021年第10期

CA当代建筑 2022-12-14


当代建筑学和建筑设计有两个方向的发展趋势和现象值得关注:一是对于“艺术创作”属性的过分扩展,导致了主观随意的、突出个人化表达的建筑;一是对于“科学技术”属性的过度强调,导致刻板冷漠的、与人的生活和情感疏离的建筑。这些现象的发生与现代科技的高度发展、工程技术学科的独立(专业化)相关,与传统建筑学应对城镇化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类生活空间环境巨变的、茫然失措的学科困境相关。

我们无意建立一个新的学科来否定和替代传统建筑学,而是对古老建筑学、建筑设计及建筑师职业的本质回归,是对现代以来传统建筑学的某种拓展和升级,希冀在当代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技术和空间环境发生巨变的状况下,尝试使经典建筑学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以应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所带来的史无前例的学科困境和挑战,真正实现建筑学中艺术和科学的统一,突破当代生态、技术、环境难题,努力再造“生态、有序、平衡”的人居胜景,服务于国家高质量发展之战略和人类生境之未来。


本期客座主编:李兴钢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

李兴钢建筑工作室主持人

北京冬奥会延庆赛区总设计师



封面图片:蒙特利尔自然科学博物馆

建筑设计:KANVA建筑事务所


卷首语

04 李兴钢 | 关于“工程建筑学”

学术沙龙

06 | 建筑学中的工程、技术与意匠

主题专栏

15 | 李兴钢 “工程建筑学”理论、方法、技术概要和应用实践

23 | 郭建祥 阳旭 技术与美学:建构视野下的融合与表达

31 | 林波荣 贺秋时 张德银 性能驱动的公共建筑空间形体绿色化设计策略探索及实践

35 | 袁烽 李可可 高天轶 机器人建构——探索一种工程建筑学的新范式

40 | 张准 | 探寻广义的结构线索

45 | 祝晓峰 风格、支配、融合——论技术三观

52 关飞 周益琳 漂浮的湖水——江苏园艺博览会未来花园的工程实践

58 | 高晏如 郭屹民 | 技术的表象化——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结构操作

63罗鹏 王轩宇 杨烁永 | 技术逻辑与艺术表达——当代冰雪建筑创新实践探索


设计作品

68 | KANVA建筑事务所 蒙特利尔自然科学博物馆

76 | 帕金斯威尔建筑设计事务所 SoLo小屋

82 | 冯 · 格康,玛格及合伙人建筑师事务所 国家会展中心(天津)

92 | 山水秀建筑事务所 市集上的美术馆

100 | 胡樱子 高伟哲 | 南京欢乐谷主题乐园东大门及木构大门

106 | 秦曙 章明 余点 燕几之翼——茅洲河碧道工程驿站


学者论坛

114|李书颀 梅洪元 寒地城市微空间包容性优化策略

118|齐奕 张岩桥 周琼 张玲 | 基于眼动追踪的大型综合医院门诊部公共空间寻路与优化研究

123|李宣霖 李志民 杨丹 | 基于实例对比的中日乡村民居空间优化特征探讨


观点

127|吴欣 | 城市更新中的价值共创与迭代

131|王振军 徐彤 何霈 | 阳光之城——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生活服务中心设计

134|张莹 殷建栋 | 关于会展建筑设计的思考

140|杨赫 | 基于数据化的地库车位价值多因子自动化分析体系

视界144


“工程建筑学”理论、方法、技术概要和应用实践

李兴钢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

限公司总建筑师

笔者提出的“工程建筑学”设计理论方法体系,建立“胜景几何”建筑设计理论与范式,创新“生态—技术—环境”引导的建筑设计方法,研发基于可持续目标的生态、空间、环境及智能营造系列关键技术,努力引领、回归和达到当代空间环境的生态、有序、平衡。


技术与美学:建构视野下的融合与表达

郭建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

研究总院副院长、首席总建筑师

阳    旭|华建集团华东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空港院总监助理

本文基于建构视野,对技术与美学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剖析,从设计创意与技术可行性、建筑创作与技术系统性、文化表达与技术细节性三个方面对工程实践中的建构逻辑进行了重点讨论,并以虹桥机场T1 航站楼更新设计为例,从办票大厅、联检大厅、候机区、行李提取大厅、交通中心、停车楼六个主要场景的建筑创作中对其技术美学的融合表达进行了分析,探索当代建筑学语境下创意、技术、空间的和谐统一表达。


性能驱动的公共建筑空间形体绿色化设计策略探索及实践

林波荣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贺秋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张德银|生态规划与绿色建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

大力发展高质量、高效率、高品质的绿色建筑,是落实“双碳”目标、满足百姓健康舒适需求和推进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本文瞄准建筑设计方法创新需求,力图突破传统建筑设计与环境营造策略分离的问题,跳出先设计、后性能优化的流程,从人的行为模式和室内活动需求出发,围绕“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环境营造理念,开展基于“部分空间、部分时间”理念下

的性能驱动的公共建筑形体自动生成设计策略和智能优化方法研究,基于案例分析,介绍如何实现“空间—技术—形态”三位一体,环境调控、智能设计与技术场景的交互融合创新路径,并进行工程实践。


机器人建构——探索一种工程建筑学的新范式

袁    烽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可可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博士研究生

高天轶|伦敦大学巴特莱特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从数字化时代建筑师的“数字著作权”概念的辨析开始,本文一方面探讨了机器人建构是如何成为工程建筑学的新范式的,并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了算法与机器作为核心技术是如何影响了以生形、模拟、迭代、优化及建造为特点的建筑设计、研究与实践全流程的;另一方面也提出机器人建构是面向可持续的高性能发展目标、人机共生的设计建造方法,并将继续指导建筑师,甚至整个建造行业,促进建筑生产体系的升级。


探寻广义的结构线索

张准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和作结构建筑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主持设计师

结构是建筑设计中需要关注的重要环节,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探讨了如何将结构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建筑的众多设计要素进行关联,使结构成为一种广义的设计线索。这种线索具有广阔的探讨空间和表达潜力。作为结构设计师,在以结构为线索扩大设计语境的同时,更要关注结构特有的力学及工程性,如此才能展现出结构作为线索的独特魅力。

风格、支配、融合——论技术三观

祝晓峰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同济大学建筑与

城市规划学院客座教授

本文以建筑师对待技术的态度为视角,简要梳理了技术在现代建筑进程中的三条线索,讨论了技术在建筑演化途径中的定位,倡导技术与自然环境、身心需求,以及建筑本体的深度融合之路。

漂浮的湖水——江苏园艺博览会未来花园的工程实践

关    飞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副总建筑师

周益琳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本土设计研究中心

建筑师

在江苏园艺博览会未来花园项目里,新材料的应用为建筑师的畅想提供了可能。无论是有机玻璃材料还是不锈钢材料在项目中被大规模、创新性地使用。紧张的工期、新材料带来的一系列需要攻克的工程难题将建筑师、幕墙工程师、景观工程师、结构工程师、机电工程师、研究机构、施工单位再度整合,共同作战。

技术的表象化——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的结构操作

高晏如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

郭屹民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结构在意义上具有构筑性与表象性的双重特征,并由此衍生出对结构意义两种不同倾向的处理方式。在当代中国的结构设计实践中,结构的构筑性表达方式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经济、观念等原因占据了意义操作方法的主流,但随着结构技术、功能需求与空间观念的不断进化,技术开始向表象化的方向发展,并通过结构与其他要素之间的概念交互,使结构的意义和功能向外延展,结构成为空间形态更新的发动者。

技术逻辑与艺术表达——当代冰雪建筑创新实践探索

罗    鹏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寒地城乡人居

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王轩宇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硕士研究生,寒地城乡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杨烁永|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寒地城乡

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

冰雪建筑是在寒冷与严寒地区生活的人们为应对极端自然环境而创造的一种独特的建筑类型。其材料性质、力学性能、建造技术和形式表达有别于其他建筑,是建筑技术与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代表。本文结合冰雪建筑的起源与发展,从材料与表达、结构与形态、设计与建造三个方面介绍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冰雪建筑创新团队在当代冰雪建筑领域的部分实践探索,阐释了在冰雪建筑创新过程中技术与艺术辩证统一的内在规律,希望能够在推动冰雪建筑传承与创新的同时,为新时期建筑的可持续创新提供借鉴。


===================================

本期责任编辑:牛晨曦

如有任何有关此期主题的建议、问题或讨论等,

欢迎发送邮件至niuchenxi@hitadri.cn(责编邮箱)

标题请写明前缀【工程建筑学】

===================================



↓点击阅读原文,购买本期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