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筑师访谈 | 蔡弋:起点,再出发
起点,再出发
浙江大学研究生校外兼职导师
入院的前两年应该是工作迄今最纯粹的时光了。
贵州竺可桢气象馆方案
我的第一个建成项目是临安体育中心,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第一次看到自己设计的体育馆的结构框架在现场被搭建起来的时候,那种发自内心的自豪和喜悦,也切身感受到了纸上建筑和真实建造之间的距离。后来也陆陆续续地有好多项目被建造,从最初跟着前辈建筑师下工地,到慢慢地独立与施工单位交流,在一次次的现场实践中积累着工程经验,学习着如何把控现场。都说建筑师是一个充满成就感的职业,建筑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就是看到自己脑海中构想的建筑真实而肯定地立了起来,切实地影响、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当然,这份成就感背后的责任也是相当重大的。
宁海火车站前广场
我的职业生涯可以比较明显地分为前5年和后5年,中间夹着一个作为访问学者在澳大利亚生活的一年,因此有机会能够从高强度的工作状态中抽身而出,体验一种慢下来的生活节奏,也深入学习和了解到境外建筑师的工作模式和状态。目前国内的建筑师真的太忙了,满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很难有时间静下心来做更深入的思考和学习充电。我很幸运,在浙大设计院这样一个开放、优秀的平台,我们有一个基本的共同价值观是“平衡”,在关注日常项目的同时也关注建筑师的个人成长。作为一个大型的高校设计院,我们院的建筑师有很多机会可以参与到教学、科研和境外的学习交流,我相信这样的模式对于年轻建筑师的全面发展是十分有益的。
回国后便进入了我的职业生涯的第二阶段——项目负责人。最近这五年来,更多的是作为项目负责人负责与工程建设上、下游不同阶段的沟通、协调。目前同时在进行的项目不下十个,类型不同、阶段不同、规模不同,绝大多数是比较复杂的大型公建,需要统筹很多专业进行集团军作战,考虑和平衡的问题比以前单纯地做设计阶段要复杂很多。日常的工作重点也会变得更关注对项目状态的把控,更关注对可能出现的问题的预判。项目负责人的角色更多时候会像一个乐队的指挥,如何把握节奏、控制方向,确保所有的专业和团队良好地配合和沟通,是目前这一阶段工作的主要挑战。
山西电力调度大厦
大型复杂公建对于项目负责人的综合素养要求很高,经营、设计、协调、组织、工程……各种能力都要具备。工作的时间久了,以前的经验会成为突破、创新的束缚,所以我也一直抱着一种开放的态度,希望能不断地拓展自己的能力边界和视域。当然,我也越来越认识到个人的能力终究是有限的,一个能够互补、相互支撑的团队才是更进一步的保障;另一方面,心性的修炼也很重要,目前的建筑行业算是一个低谷期,我们需要面对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作为一个职业建筑师,学会保持内心的强大,保持定力和对作品的坚持是必备的素质,建筑师最终还是要通过作品来表达情感,诉说思想,激发人们的共鸣。
刚工作时虽然是个“小白”,但是胸怀着满腔的理想与抱负,颇有“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雄心。工作这么多年,也有一些项目建成,有好评、有遗憾,有欣慰、有失落,满怀期待和终归于平淡早已经成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有时候也会自问是否已经消磨了初时的激情和理想,但是每次面对全新的项目挑战时依然会兴奋,对着模型和效果图还是会来回审视,站在现场也总觉得有些地方能做得更好,我想,这应该是对于建筑的热情还在吧!能够通过自己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使得人们的生活环境变得更加美好,这种满足感依然还是十分强烈。
宁波水上运动中心
工作以后时间过得越来越快,五年也不过是一两个项目的周期。而时代的变化更快,个人的成长和团队的发展都必然需要更紧密地结合时代的方向,在物联网、5G、人工智能如此高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虽然相对滞后,但也已经处在了巨变的前夜,也许下一个五年会经历天翻地覆的行业变革。作为个体,更需要紧跟上时代的脚步,保持拥抱未来的心态,期望能够再次进入刚工作时那种每时每刻都在学习提升的纯粹状态。
工作至今,学到了一些知识,掌握了一些经验,获得了一些感触,但扪心反思,还是困惑不减,深感前途漫漫,依然还是要不囿方寸,步履向前。
以上,与大家共勉。
“青年建筑师访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