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建筑师访谈 | 王天阳:青年建筑师的入门课
青年建筑师的入门课
王天阳
创作中心总经理、总建筑师
每一位职业建筑师的成长都会经历懵懂、初试、磨砺再到成熟的阶段。从我尚浅的职业经历来看,第一份工作带给个人的影响尤为重要。和去往独立事务所有所不同,我毕业之后选择进入了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的孟建民设计团队工作。这是一家有着近四千人规模的国有“大院”,是一支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领衔的团队。在过去的八年中,我深刻体会到良好的个人习惯培养、多元的平台锻炼机会及对设计价值的坚持,这些对我个人职业成长是至关重要的。
关于个体
提升自身意识、养成良好习惯,是工作的基础。
我所在的团队,是深总院一支重要的方案创作团队,发展至今已有超两百人的规模。在团队的发展过程当中,虽然人员结构、项目领域在不断调整,但是不变的是对于做事标准的严格要求。大到一次汇报、小到一张分析图,对内的技术质量、对外的协调推进,团队都给我们提出了极高,甚至严苛的要求。
一个可以提供多方面锻炼和试错机会的团队,显得尤其宝贵。
我参加工作的这段时间恰逢团队快速发展,不同于其他“科层式”管理构架,我所在的团队给予了青年建筑师多方位的锻炼、试错的机会。
一方面,我在工作第三年便得以筹建自己负责的工作小组,经过几年的发展,已经成了团队中重要的设计中心,可以组织和开展大型项目设计及学术研究工作;另一方面,除了方案创作工作之外,我也作为项目负责人开始负责全过程设计工作,从一名单纯的技术工作者,转变为建设项目的管理者之一,这对我的工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一过程中,我得以在方案创作、专业技术、管理协调等多方面摸索、磨合,锻炼了我作为一位职业建筑师所需的综合抗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这对我的职业发展是极其宝贵的。
参与项目
在“话题性”之外,坚持为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是我们坚守的设计价值观。
深圳是科创产业爆发式发展的城市。在过去十余年当中,我所在团队在高密度科创产业园区方面有过不少研究、实践。设计了多个超大型的高密度科创产业园区,如“深圳湾科技生态园”“留仙洞创智云城”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为城市提供优质的公共空间,使建筑更好地服务于人。
2018年,我们与另外两家知名的境外设计公司联合赢得了“南山科技创新中心”的国际竞赛。在这个项目当中,我们提出了“产业生态雨林”的设计概念。根据“生态雨林”自然结构,将产业空间对应营造为“地表层”“伞盖层”和“树冠层”,力求创造一座“全生命周期”的产业平台。这一设想,得到了评审专家的一致好评,并顺利拿到了该项目设计权。
但除了对于产业空间、建筑形象等关注之外,我们最为关心的是:这座超大型产业综合体对于城市是否积极友好。因此,我们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首先,我们在从-12 m到11 m标高的区域设置了多样的社交功能,包含连续的商业、丰富的配套、便捷的连廊等,使市民可便利地集聚于此;其次,面对深圳炎热多雨的气候特征,我们在底层街区30 m之上设置了一块“巨型伞盖”,空气和阳光可以自然地渗透,营造一处遮风避雨、环境宜人的城市灰空间;另外,我们利用“伞盖层”屋顶,创造了一片绿意盎然的城市花园,为市民提供了一处近4万㎡的城市公共公园。
幸运的是,这一大胆的设想得到了建设单位、专家、政府的支持,给予了我们宝贵的实践机会。可能在后续建设当中,还会面临各种挑战,但是我们坚持维护城市公共利益,为城市提供更好的公共空间的初心是不变的。
南山科技创新中心工程进展
家人的理解支持、个人的兴趣爱好、同事的互信互助,都是坚持初心的重要保障。
在生活中,我和伴侣都有各自热爱的事业和独立的兴趣,家人对我的工作给予了非常大的支持。户外运动则是我常年坚持的兴趣爱好,这些年也带领团队获得过一些不错的成绩。目前团队依旧保持着每周运动的开展,让大伙在工作中的压力得以释放。此外,通过工作也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熬夜一起放松,共同战斗共同生活。
随着城市从粗放发展逐渐走向质量化发展,其对建筑师的要求也随之改变。作为年轻一代的建筑师,我们不应消极菲薄,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扎实自己的专业基础、大胆应对多元的挑战,相信我们一定能够坚持初心,实现专业、团队及个人价值。
体育活动
“青年建筑师访谈”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