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陈一峰 | 注重均衡是“聚和”追求的目标

陈一峰 CA当代建筑 2022-12-14


世事洞察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让对话与精神共鸣让记录留存智者之声这里是《当代建筑》对话栏目


陈一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建筑师聚和设计研究中心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Q&A


CA:请您介绍一下工作室的概况。

陈一峰聚和设计研究中心(原名“陈一峰工作室”)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于2003年首批成立的三个名人工作室之一,该中心现有建筑师近60名,下设四个工作室,深耕居住、文旅、精品酒店、医疗、养老、城市设计及其他类型公共建筑。


△ 阳朔凤凰山水尚境时尚艺术中心南立面

△ 阳朔凤凰山水尚境时尚艺术中心北侧局部立面


CA:工作室在成立至今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阶段?

陈一峰:工作室成立之际恰是中国房地产行业发展的“黄金年代”的开端,我们当时设计的几个房地产项目在业界影响力较大,找我们做房地产设计的开发商也很多,于是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张文成老院长拍板给我成立了工作室。工作室成立伊始延续了以房地产项目为主的业务特色,但工作室成立以前我们也做过不少公建项目,所以到2010年时工作室被分成了地产、医疗、公建三个小组。2014年是团队发展的重要转折点。随着工作室规模不断扩大,我决定把“陈一峰工作室”更名为“聚和设计研究中心”,下设三个工作室,让成长起来的年轻骨干有更强的认同感和发挥空间。名“聚”是因为当时的设计项目多以群体建筑为主,如居住区、城市设计、商业街等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取意为“和谐的聚落”,同时聚的拼音“JU”在英文中是“儒”的意思,比较符合工作室的气质和我们做项目的态度。


△ 瓦竹书苑精品酒店


CA:这期间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是什么?

陈一峰:工作室成立后,虽然经营业绩一直排在院前列,但也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我本人是在工作室成立的前三年才回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与设计院的经营管理人员之间缺乏延续性联系,所以工作室成立之后的多数项目要依靠自己在市场上的实力和口碑来争取。虽然因基本不参与投标而得到暂时的高效且有较好的经济收益,但长久如此会让队伍得不到锻炼,这对团队成员的成长是不利的,毕竟来到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的建筑师都有比较高的专业追求。因此,我逐渐调整了工作室的经营方向,除了房地产项目之外,积极拓宽多种类型的设计。例如:重拾我以前熟悉的医疗建筑,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公共建筑,同时注重发展设计院欠缺的板块——养老建筑,我们先后与泰康、国寿、新华等国内大保险公司及地方政府合作完成了一批高水准项目 ,这让我们工作室迅速成为我院代表性的养老设计团队。另外,捕捉新的市场机会,如长租公寓项目在北京出现不久,我们工作室就获得了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并有高质量的作品问世。同时,放手让中心各年轻室主任发挥作用,让他们对接好设计院的经营部门,选择性地参与公建投标,以此锻炼队伍。


△ 新华家园养老社区

△ 北京成寿寺社区


CA:工作室一直坚持的设计观念是什么?

陈一峰注重均衡是我们每项设计都追求的目标,即市场因素、环境因素、设计及创意三者缺一不可。工作室最初起家时是以对接房地产商为主,市场化的经历让我们渐渐发展出了自身的特点——每项设计都仔细分析项目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力求形成一个带有策划性质的设计提案。另外,我们也有诸多的为城市管理部门服务的经历和城市设计及群体设计经验。我们在每个设计中都强调建筑与所在地域环境和空间的关系,虽然在公共建筑中这是一项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把这种理念贯穿在房地产项目设计中实属不易,同时作为中国的“大院”设计团队,我们力求每一项设计都要有设计感和创意,力求其成为“作品”。我们认为建筑首先是整体环境的一部分,然后才是作品。我们从自然、人文、环境角度出发,以建筑师的责任感营造出人性化空间,理性地回应或城市、或乡村、或自然的场所反馈,展现建筑“聚和”的面貌。


△ 固安温泉公寓


CA:您觉得“大院”的工作室有什么独特性?作为在“大院”中参与市场竞争程度比较高的部门,“聚和”与常规的民营事务所或“大院”中其他部门的差异性在哪里?

陈一峰:首先,“大院”自身有比较综合的技术力量支撑,在复杂项目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另外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设计与科研的并重,对行业前端的发展形成一定的促进作用。就拿房地产设计来说,我们和民营设计事务所的设计是有明显不同的。我们更注重规划设计层面的研发和创新,在房地产流行过的几大风潮中有些是我们最早研发的。例如:2000年我们就在国内的房地产开发中以“倚林佳园”的设计提出了“叠墅”的概念(在此之前只有在单元楼里做复式的概念);2003年我们就提出了院墅的设计,这种设计产品在10年后才开始流行;对新中式风格的探讨我们也是在2003年左右开始的。这些设计和理论通过学术杂志、地产杂志、地产广告得到了传播,许多设计在当年都被作为策划案例广泛引用,从记录查询可知,上述的研究和设计是最早在杂志和地产广告中出现的同类产品,虽然鉴于各种原因有些我们率先提出的设计不是最早建成或以最高品质完成的,但无疑对行业起到了引领作用。我们不仅在杂志上发表研究文章,还在设计院里申请课题研究。例如:我们关于低层高密度居住区的研究和居住区建筑形态的研究都促进了居住区规范的调整,使得更加多元的城市空间形态有了相应的规范依据;此外,我们的研究也被用于制定城市设计导则。

作为“大院”的建筑师似乎天然地带有使命感与社会责任感。我们不断地从城市和人文的视角审视设计,而大量的房地产类项目又使我们在方案创作中保持着市场化的敏感思维,从而最终实现经济性与社会性的平衡。工作室参与了大量的房地产类项目,这也是民营设计机构参与竞争最激烈的领域。工作室关于居住建筑的设计一直带有前瞻性和坚持的价值观,在市场粗放快速发展的阶段,这样的坚持不免错失一些常规的产品线类房地产项目的机会,但也形成了属于自身的核心价值去应对市场的变化,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例如:我们不止一次临危受命,重做那些之前设计反复评审不过但又紧迫的房地产项目,这些往往是高难度项目——或是在严格限高的情况下要做出高容积率的产品,或是要满足各种城市管控和风貌要求。但我们经过精细化的研究性设计迅速帮助开发商解决了难题,不仅满足了城市规划要求,而且市场销售层面也大大优于之前的设计,这种解决问题的能力往往是习惯按照产品线和菜单做设计的公司所不具备的。

当然我们也做了很多普通的、以产品为优先的项目,如在8年前设计的保定天威绿谷。尽管这是一个典型的模式化规划楼盘,但我们也在园区的空间和建筑立面上突出了建筑的设计感,避免其流于平庸,它反映了我们的设计价值取向。


△ 天威绿谷

但相比类似的民营公司我们也有自己的劣势。例如:在人员规模上,以地产设计为主的民营公司发展快的都上千人了,而且他们还有专门的市场经营人员,所以他们的市场占有率是我们无法超越的;我们中心每年的房地产类项目大概占总项目数量的1/3,再刨去一些做完设计没有实施的项目,建成作品数量远远不及一个上千人的公司,如果再遇到一些不太懂行的开发商或技术含量和难度要求不高的项目,和他们相比往往没有什么竞争优势。


△ 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及科技馆鸟瞰

△ 鲁西南大数据中心及科技馆局部立面


CA:可否结合作品介绍下工作室在设计研究中的主要实践?

陈一峰:研究性设计是工作室的一大特点。拿住宅来说,自从国家出台“限墅令”之后,我们一直在研究低层高密度类型的住宅,即如何在1以上的容积率条件下做出别墅感。我们做过很多这样的方案。例如:十年前的北京玺萌壹号院,在1.4容积率下做出的新型叠墅,尽管这个项目拖延了10年才验收,但至今仍然是独有的创新设计。

理论研究助力我们开拓市场。我们开发了关于精品酒店规划设计的相关课题研究和著作,不仅填补了该领域研究在国内的空白,还从全新的视角和理论出发,使得我们设计水平有了很大的飞跃。由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被列为科技型企业,因此科研和研究型设计也是对我们进行考核的指标,这也促使我们今后在这方面要下更大的功夫。


△ 北京玺萌壹号院


CA:请您谈谈工作室的管理运营和发展的方法。

陈一峰在项目管理运营方面,我们采用“中心主任—中心副主任—各工作室主任”的三级管理方式。中心主任制定整体管理要求,把控重要项目的方案质量;中心副主任也兼任项目经理,主要负责项目经营管理,同时监控项目的质量;各室主任负责各室的管理及具体项目设计。在中心的发展方面:首先,我们要持续聚焦高质量的创作,以优质的创作吸引客户才能长久地经营与发展;其次,要注重人才梯队建设,形成以中心主任为创作核心,以各室主任为骨干,充分发挥青年建筑师创作力量的人才架构,以此保证团队的良性成长与发展。■




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

编辑/于竺萱  校对/张倩   审核/张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