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海鲜也能做环保?是的!
这是海鲜明鉴第3 篇推送
作者:王松林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理事长
爱海鲜的吃货也许不时会为一些海产品的安全事件所困扰。比如近期河北、福建等地出现麻痹性贝毒中毒事件,在国外,赤潮导致挪威上万吨三文鱼减产。而此前,还有真鳕、银鳕、油鳕傻傻分不清的命名事件,有多宝鱼药残、白金枪鱼欺客……桩桩件件,也许会让你感慨:到底要怎样才能好好吃海鲜!
确实,今天的消费者在关心舌尖上的美味的同时,会更多去关注舌尖上的安全。但多想一步就会发现,我们日用的饮食,无论蔬菜、水果、畜禽、水产海鲜,都来自大自然。水、空气、土壤等生态环境的质量,决定了食物的质量,甚至安全。就拿赤潮来说,本来滤食性的贝类是相对生态、安全的水产品,但赤潮期间水质不好就要尽量避免食用贝类。另外,我们印象里总觉得野生的鱼虾蟹贝更好吃、也更安全,但其实也要看这些产品所来自的水域是否有污染、水质是否达标,否则的话很可能会富集重金属、有机汞等等。
这样说来,食品安全的背后其实是生态安全,生态安全是比食品安全还基础的事儿。
这是为什么,我所在的机构去年底发起“海鲜明鉴”项目,希望能更进一步,推动大家关注舌尖上的环保。
食品安全的基础
端上我们餐桌的海鲜主要有两个来源:野生捕捞和水产养殖。但现实情况是,野生渔业资源正面临枯竭。放眼国内,长江无鱼,近海无鱼;举目全球,九成以上的海洋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或充分捕捞,世界捕捞渔业产量自上世纪80年代就达到了上限。
九成以上的海洋渔业资源被过度捕捞或充分捕捞。来源:FAO 《世界渔业和水产养殖状况 2018》
在这种背景下,水产养殖是满足人类需求、缓解野生资源压力的最好选择。目前,国人消费的水产品七成以上是养殖的;而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到2030年,全球近三分之二的食用水产品将产自养殖渔场。
但是,水产养殖业也有其环境和社会影响。如果规划、监管不力,水产养殖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破坏江河湖沼海洋等关键生态系统,危害野生渔业资源,污染饮用水源,损害雇员和社区正当权益,滥用抗生素和农药,甚至危害消费者健康等。
可见,生态环境的安全和健康,是保证我们有食物可吃,有安全的食物可吃的基础所在。失去了平衡的鱼群,江河湖海也就丢了生机活力;失去了健康的江河湖海,我们也就无鱼可吃,无鲜可品。
海鲜明鉴评级说明
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消费者,我们能做一些什么?选择对环境影响最小的海鲜水产品,是我们能做的最简单、最直接的环保行动之一。这也是“海鲜明鉴”的初衷——为中国消费者定制科学、有趣的可持续水产品消费指南,帮大家做出最环保、最负有环境责任感的海鲜选择。因为,我们舌尖上的选择,决定了海洋、淡水生态系统的现在和未来。
从蒙特雷湾水族馆说起
逛过国外超市的朋友也许会注意到,在欧洲超市的水产品柜台经常能看到蓝色的MSC、绿色的ASC标签。在美国的全食(wholefood)超市海鲜专柜,会有红黄绿的三色标签写着告诉你什么可以吃,什么不要吃。
全食超市可持续海鲜评级。来源:EPR RETAIL NEWS
这其实是欧美可持续海鲜运动在市场上的一个缩影。自1990年代以来,以北美鳕鱼资源的突然崩溃为代表的全球范围的渔业资源枯竭的趋势,引发了公众和环保机构对渔业议题的关注,由此拉开了欧美可持续海鲜运动的序幕。以1997年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联合利华联合发起海洋管理委员(MSC)标准、1999年蒙特雷湾水族馆发布海鲜观察(Seafood Watch)为代表,二十多年来欧美可持续海鲜运动形成了以生态标识(MSC/ASC/GLOBALG.A.P/BAP等)和海鲜评级体系(蒙特雷湾水族馆海鲜观察、WWF可持续海鲜指南等)为代表的消费者教育工具体系。这些体系的共同特点是从市场角度出发,通过教育消费者、影响零售商的采购策略,进而对上游的生产加工环节产生可持续转型的压力。
其中,蒙特雷湾水族馆的海鲜观察是目前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海鲜评价体系之一。自1999年以来,蒙特雷湾水族馆和全球340多个商业伙伴、200多个动物园、水族馆和NGO合作,向千万消费者传播可持续海鲜的消费理念。
蒙特雷湾水族馆海鲜观察是全球影响力最大的海鲜评级体系之一。来源:seafoodwatch.org
2010年,我和几位海洋生态保护和可持续渔业领域的前辈和同行在美国加州进修时参观了蒙特雷湾水族馆。和许多水族馆一味地追求展示物种多、大、全不同,这座由沙丁鱼罐头厂改造而来的水族馆一直坚持展示本土海洋生态系统:湾区的巨藻森林、岩礁岸线生境、黄昏带海底群落、远海金枪鱼群,独特而又震撼力的水下景观让我叹为观止,而水族馆里热情的员工和志愿者们用红黄蓝三色对游客们进行进行可持续海鲜的教育项目,也让我饶有兴趣。
蒙特雷湾水族馆。摄影:王松林
这个教育项目就是海鲜观察。简而言之,海鲜观察的宗旨是通过独立的科学评估,用消费指南卡片和APP的形式教育引导消费者哪些海产品和水产品是以相对生态友好、社会负责的方式捕捞或者养殖的。在消费者的理解和支持下,海鲜观察团队帮助支持可持续海鲜运动的商超、酒店餐饮企业等制定负责任海鲜品类清单,同时也根据评估发现的问题向美国各级政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或者管理措施。
当时我还在WWF工作,有两个主要任务:一是通过向政府主管部门提出政策倡议推动中国海洋,尤其是黄渤海滨海湿地的保护;二是通过引进和推荐海洋管理委员会MSC可持续渔业和水产养殖管理委员会ASC负责任水产养殖两大认证和生态标识体系,推动海鲜的可持续生产和消费。当时有些WWF的国家分会比如德国、香港也开发了类似的评价教育卡片,成为WWF海鲜指南。我很想说服资助方们在中国开展同样的工作,可惜得到的回答总是:中国实在太大,开展这样的项目成本太高,教育消费者引起行为改变的收效可能微小到不可衡量,影响大型商超餐饮行业的采购策略才更有效果。
我的看法并非如此。放眼可持续海鲜公益活动开启最成功的西北欧和北美,没有民众的理解和支持,可持续海鲜运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如果我们中国的消费者不了解何为“生态友好,社会负责”的鱼,零售餐饮行业就不会有动力做出改变,国际认证和生态标识体系就很容易被误解为“绿色贸易壁垒”或进口产品的促销工具,国内鼓励水产品绿色生态流通消费的市场机制就没有根基,政府主管机构有时候也不容易全面认识到渔业和养殖业在生产方法方式等等方面存在的生态社会问题。
也有质疑的声音说我们家吃的鱼都是老人们去农贸市场买的,他们关心的只是价格和新鲜度,不会去读什么海鲜明鉴报告,也不在乎什么可持续。我想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应该把这个教育项目做起来。虽然目前我们能影响到的人群相对微小,但是随着全民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关注度的提升以及国家整体生态文明程度的不断提升,我相信会有越来越多人关注可持续性议题。诚然我们很难影响大部分意识和消费行为已经固化的消费者,但是我们还有千千万万想多了解可持续水产知识、愿意了解认同负责任消费的新国人,这是我们的希望所在。
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和信心,在海洋保护和可持续渔业公益领域工作近20年之后,我和一帮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共同发起了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并致力于打造旗舰公众教育项目——“海鲜明鉴”。
乐趣与挑战
我是土生土长的青岛人。从小爱吃鱼、看鱼、养鱼,和小伙伴去赶海、全家上阵逛海鲜市场、手剥皮皮虾是童年最开心的记忆。长大后我又有缘从事海洋和可持续渔业相关的公益工作,在市场和海滩之间我见证过对虾从稀缺(因为中国对虾海捕资源的衰退)到丰富(因为南美白对虾养殖业的兴起),也痛惜过海参大规模围堰养殖对本应是赶海人的战场、鴴鹬鸥鹭食堂的滩涂湿地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我深深体会到海洋生态的保护离不开政府、产业、公益机构的决心和努力,也离不开作为消费者——既是水产品的消费者,也是海洋生态服务功能的受益者的支持。
中国是世界上最爱吃水产品的国家,我们生产和消费了世界上1/3的江河湖海鲜。我们吃的水产品种类也是全球第一,我们的餐桌上有至少有300种国产海洋动物(包括有捕捞价值的150多种鱼类和130多种无脊椎动物),150多种国产淡水鱼虾蟹贝,还有100多种养殖的水产品,以及数百种由远洋渔业捕回或者进口以及引进的国外种类。
这些数字,是我们工作的基础和方向。我们的计划是在借鉴国际通用的海鲜评价体系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产业实践和消费习惯,对中国老百姓最常吃、最爱吃的海鲜水产品的可持续性做出科学评价。对野生捕捞的海鲜,主要从资源的可持续性入手进行评价,通俗的讲就是这个物种还剩下多少、管护水平如何、捕捞的方式方法是否合法、是否会破坏生态环境;对养殖的水产品,我们主要会从养殖方式(选址、污水处理、饲料、苗种、用药等)是否会破坏环境、威胁人们健康,去评价其可持续性的表现。
点击图片阅读蛏类评估报告。
手绘: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李玉强
我们支持水产品领域的国货自强,也是可持续水产品贸易全球化的拥护者。我们会在国外同行评价中国的养殖贻贝或扇贝时分享海鲜明鉴的全面评估报告,阐明绿色推荐的理由;我们也会客观地评价国产海鲜的可持续性表现,比如蛏子虽然整体情况还好,但因为养殖过程中过度使用某些化学药品,危害了我国宝贵的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因此对其评价为“黄色,尚待改进”。
为了鄱阳湖的生态健康着想,我们会在长江十年禁渔的大时代背景下呼吁政府鼓励渔民对高风险入侵物种小龙虾进行高强度的选择性捕捞,同时鼓励吃货们用嘴支持。我们的报告会客观地告诉吃货们现在养成一条一公斤的金灿灿的大黄鱼需要7-8公斤海洋捕捞的幼杂鱼,多数来自非法捕捞,相比之下挪威养殖的三文鱼仅需要2-3公斤的海洋捕捞鱼虾,基本来自合法捕捞,因此后者的生态表现更好,是我们应该继续努力的方向。至于养殖的鳗鱼,不管是国鳗、欧鳗、美鳗,由于养殖业目前完全依赖野生苗种,且三种鳗均列入了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大家还是少吃为好。
三种鳗鱼都收入了IUCN物种红色名录,大家少吃为妙。
手绘:海鲜明鉴首席生态手绘师 李玉强
蒙特雷湾水族馆的海鲜观察项目花了20年才完成了300多个评估报告,只覆盖了北美市场消费的几十个大宗种类。我们面临的工作量数倍于在世界海鲜评级联盟(Global Seafood Rating Alliance)里的诸国同行,唯一跟我们情况近似的是消费400多种海产品的日本。不过换个思路,我们开启的是一次把水生生物博物学和中国乃至世界博大精深的江河湖海鲜吃货文化熔炼成生态评价和教育的一次科普旅程。这是一个值得我和伙伴们奋斗整个职业生涯的历程。
海洋生态保护的地域性和跨界性,水产品的消费既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又是全球流通最活跃的食品类别,这两对奇妙的对立和统一的事实,决定了我们必须在国内的生态公益圈和国际的可持续海鲜运动中通过项目的质量和特色赢得我们的一席之地。我们会参考借鉴国内外同行的评价结果,但也希望坚守自身评价报告的原创性。
现在我们上场,享受挑战。
注:本文首发于澎湃●地球的一半栏目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3650921
海洋与我们同在。
手绘:薛涵予 7岁 云南昆明高新一小
更多阅读
青岛市海洋生态研究会出品
感谢阿拉善SEE基金会、蓝色先锋项目对海鲜明鉴项目的支持
————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