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看子女教育

柏粒先生 柏粒田 2024-04-11

引言

孩子应该如何培养?兴趣爱好、品德培育、知识学习如何平衡?如何摆脱填鸭式教育?注重素质教育真的好吗?孩子有心理压力、不愿沟通怎么办?人工智能时代要来了,如何培养出不被淘汰的人才?

如果你有子女,想必以上这些都是教育的常见问题。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无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子女教育都是每位父母绕不开的大事。前段时间一直在研读明朝的历史,发现明朝的太子培养制度非常科学、健全。虽然说,再好的制度也无法避免昏君的出现,但至少一套健全科学的制度可以大大提高“太子们”整体的综合能力,降低出现昏君的概率,否则明王朝也不会简简单单地持续270多年,成为中国最长命的王朝之一。明朝这套太子的培养制度,堪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典范,而且注重理论与实操的结合,对现代的子女教育很有借鉴意义。今天特写此文,以作分享,希望能对为人父母的你带来启发。

太子的日常生活

我们以时间轴的形式来展开,带你体验一下这套培养制度是如何安排日常生活的。

作为太子,每天都要很早起床(大概5点左右),参与早朝(一般持续一个时辰,即2小时左右)。初期太子可能不会参与到朝政的议论中,主要是观摩皇帝与大臣们是如何商讨、处理政务的。后期随着太子的年龄增长,能力逐渐成熟,皇帝也会视情况让太子参与一些朝政。

早朝结束之后,是太子的读书时间,读书的内容由太子的老师进行安排。主要是四书五经为主,讲的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通过这些理论基础,来帮助太子建立起如何治理国家的基本认知。另外,还需要读史书,来学习前人(特别是皇帝们)的经验教训,比如《史记》、《资治通鉴》、《贞观政要》等书,还有前任皇帝传下的语录类资料(如朱元璋写给后代的《储君昭鉴录》)。

上午的读书时间结束后,就到了午休时间,这时太子会吃午饭、午休,或者通过练习骑射来锻炼放松。

午休之后,下午会有专门的老师来给太子讲课,而讲课内容就围绕上午的学习内容为主。讲完课后,会有专门的内侍(皇宫内的侍从,一般是太监)来监督太子复习功课。这里面还会有例外:每隔三天,老师不来上课,太子在当天需要温习前几天的学习内容,这也被称为“温书日”。

读书之余,太子还需要练习书法,一般是100个字左右。同时,还要不定期地接受皇帝的考察,比如皇帝会现场口头考问并让其作答,或让他围绕某个知识点或国家大事写一篇文章。

每天忙完这些事情后,才算到了太子的休息时间。从工作量看来,估计至少要忙到天黑,就寝前可能就仅仅剩下2小时(一个时辰)不到的休息时间。

以上这些主要围绕的是太子的日常生活,除此以外还会有一些特殊任务。在皇帝认为太子逐渐成熟后,不但会安排他参与朝政的议论,甚至直接派遣他去处理政务。另外还有一项由朱元璋传承下来的祖训,那就是皇帝不定期地会带太子到民间去拜访农家,了解民生,懂得农民的生活疾苦。从太子培养制度来看,其他方面可能和别的朝代较为类似,但这一条堪称是明朝特色,目的是避免太子久居深宫不识人间疾苦,不得不说作为放牛娃出生的朱元璋可真是煞费苦心。

对现代教育的借鉴意义

以上就是明朝太子的整套培养制度,下面,我们来谈谈这套制度的特点,以及对我们现代的子女教育的借鉴意义。

第一是注重学习内容的全面性、实用性。前面我们提到,太子需要读的书,主要是四书五经和史书为主,前者覆盖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中国古代官僚阶层的选拔以科举制为主,在明朝就是以四书五经为主要学习材料,因此读这些书可以让太子和大臣们站在同一个频道上对话,这对太子未来治理国家、处理政务是有直接帮助的。其次是史书相关类的书籍,唐代史学家吴兢在《贞观政要》中就说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这种类型的书籍,记录的都是过去发生的事,不但关乎国家治理,还涉及到为人处世的智慧、价值观的取向、错误和经验教训的总结。这些知识相当于过去的案例总结,既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案例供太子学习借鉴,这对于太子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此可见,这套培养制度对读书体系的构建是非常全面和实用的。

第二是注重教育过程的科学性。这套制度的科学性体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太子的学习进度和内容由老师安排,内侍则负责监督和帮助太子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老师负责现场讲课,每隔三天还会有固定的“温书日”来巩固之前所学的知识,避免遗忘。这和现代教育界所提倡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出一辙,符合人类的学习和记忆习惯,极具科学性。

其次是时间安排的科学性,注重劳逸结合。在子女教育上过于拔苗助长,急功近利,注定无法长久,甚至会引起逆反心理。劳逸结合才是可取之道。明朝的太子,每天不是只读书,他们还要参与早朝、午间休息时练习骑射、书法练习、政务实践、礼仪大典等多种活动,即使是读书,也不是简单的埋头苦读,而是分为预习、老师讲课、复习、每隔三天的“温书日”这样的多种安排。这样的目的就是为了细水长流,尽量降低学习过程中的枯燥,让太子在学习、实践、休息、锻炼等多种活动中科学地成长。

映射到我们现代的子女教育,这样的学习体系就很值得借鉴了。首先,你得让孩子通过读书来学习日后工作所必备的基础技能,比如语文、数学、自然科学、英文等基础学科都是现代社会大部分工作岗位所必备的知识技能。其次,你得让孩子学习为人处世的道理,建立健全的价值观、人生观,这些可以通过阅读历史、哲学、名人传记等书籍来完成,当然除了书籍外,漫画、动画、电视剧、电影也都可以作为学习的材料。还有,别忘记利用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思维导图这些符合人类认知和记忆习惯的工具,以及劳逸结合、科学规划学习过程,来保障学习效果。

第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太子的日常生活可以看出,读书无疑被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上,花费的时间、精力也最多。但如果只有理论的学习而没有实践的参与,知和行就无法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我曾写过有关知行合一的文章,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点击链接:知行合一,为什么很难做到?)。长此以往,一旦遇到实际的执行,难免沦为纸上谈兵的笑话。明朝的太子不但要参与早朝观摩皇帝与大臣们议论军政大事,还要接受皇帝的任务直接参与政务,这样的实践会不断积累自身的经验,等到未来亲自做皇帝时,已经是充满实习经验的老手。

反观现代的子女教育,如果过于注重孩子的学习,而不注重社会实践,必然也会面临同样的问题。在制造业最为发达的德国,就一直很推崇专科院校的学徒制度,让学生将学校的学习和学徒的实习工作结合起来。这样等到学生毕业时,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而且也更容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有清晰的认识。像这样“做中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方法是非常值得重视和借鉴的。

第四是危机感的重要性。太子这样的位置,表面上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大多数时候却坐地不安稳。太子自身的表现、皇帝对嫔妃的爱慕、大臣们的站队等因素都会影响到太子的职业生涯,一不小心就有被废立的危险。而且,相比被打入冷宫的嫔妃,被废的太子下场更惨,因为会威胁到新太子的皇权而引来杀身之祸。因此,大部分太子都会有较强的危机感,这种危机感会反向激励他们更加努力学习、谨慎做事,反而有利于其成长。

在现代的子女教育中,我们也经常会用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等劝解的话语来教导子女,但真正处在顺境和安逸生活中的人,是很难有危机感的。《明史》中就写道:“晏安则易耽怠玩,富盛则渐启骄奢。”(意思是:平平安安就容易让人懈怠、贪玩,富贵强盛会逐渐让人骄傲、奢华。)可见,危机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为人父母的你,可以适当地利用危机感来做反向激励。比如,当孩子面临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中的压力或挑战时,不要主动帮他/她承担和解决,更多地让他们独自去想办法面对。慢慢地,或许你会发现他们遭遇和解决的挑战越多,就越会逐渐建立起居安思危的意识。

结语

以上就是明朝太子培养制度对现代子女教育的借鉴。简单总结一下,明朝的太子远不如大家想的那么轻松,从小就被安排在忙碌的各种活动中,早上5点就要起床上朝,一直忙到天黑才能休息。整体来看,这套培养制度是非常全面、实用和科学的,学习内容不偏科,知识面广,还注重劳逸结合,兼顾理论和实践,再加上特殊的危机感。

苏格拉底曾说:“每个人身上都有太阳,主要是让它如何发光。”希望本文能对你的子女教育有所启发,让太阳更好地发光。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文章对您有点滴帮助,欢迎转发或在末尾右下角点击“在看”,谢谢!
相关文章:
知行合一,为什么很难做到?
一张图看懂伊隆马斯克-Elon Musk
过去与未来--一张图看懂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陪你品读《三体》-宏伟科幻背后的深邃认知
ChatGPT后的AI新世界:需要哪些新思维与新技能?
有限与无限的游戏--超拔的战略思维

“π型人才”与稀缺的狐狸

“世界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必须更新认知才能应对熵增的混沌。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唯有磨炼心性方能战胜心中的魔王。”--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本号,提升认知、磨炼心性。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