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基辛格访华与当下的中美关系

柏粒先生 柏粒田 2024-04-11

前言

近期,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访问了中国,并得到国家领导人的亲自接待。在日益严峻的中美冲突下,一个美国人享受这种待遇几乎是不可想象的。有媒体评论,他以其独特的外交智慧,对中美建交等历史性事件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超高规格的接待是为了感谢这位百岁老人当年的帮助(出生于1923年的基辛格,今年正好100岁)。

美方的观点则比较有趣。他这次来访被美国白宫强调为“一个美国公民的私人访问”,不过美国人还是很实在的,有人表示也很期待基辛格这次带回去的所见所闻。反观国内却波澜不惊,媒体对这次访问并没有太多的期待,也许是觉得这位退休多年的老政治家早已失去了影响力,甚至很多年轻朋友对基辛格这个名字都很陌生。

诚然,基辛格1977年就卸任国务卿的工作,距今已有40多年。但他独特的外交智慧,和在改善中美关系中所做出的重大贡献,依然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王毅(前外交部部长,现中央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近期就关于台海问题提出:”美国对华政策需要基辛格式的外交智慧,需要尼克松式的政治勇气“。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就简单聊聊基辛格:1、基辛格是谁?2、为什么说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3、他的外交理念是否还适用当下的国际环境?

基辛格是谁?

基辛格(Henry Alfred Kissinger)的生平大致如下:1923年出生于魏玛共和国(德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1938年全家移民到美国。1943年征召入伍,曾在二战中的欧洲战场从事情报工作。1946年回国后进入哈佛大学学习,1954年取得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哈佛期间师从著名的历史学家威廉·杨德尔·艾略特,对欧洲外交史作过深度研究。而且在老师的关照下逐步积攒起了从政的资源,在1968年在尼克松竞选时担任其顾问,正式进入政坛。后于尼克松和福特总统任期内先后出任美国国务卿和国家安全顾问。

1977年,基辛格在福特总统连任失败后,也卸任了国务卿的职位,但依然持续活跃于各种政策团体中,并参与政治顾问、演说及著作等活动,比如说那句关于石油的名言,就是他在一次演讲中所提出的。(“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食物,你就控制了人类。”)

如果我们用关键词来概括基辛格的一生,那就是:德国裔犹太人、军事背景、情报工作、哈佛哲学博士、政治顾问、外交家、国务卿。

特别是外交家,这可以说是他一生最亮眼之处。他主要活跃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外交政策中起着关键作用,为缓和国际关系和推动合作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是以下3个方面:

  1. 冷战降温:他提出了一种缓和政策,通过谈判促成美苏《第一阶段限制战略武器条约》和《反弹道导弹条约》等协议的签署,减少战略武器的数量,降低了双方在军备竞赛下的“热战”风险。

  2. 中美建交:他于1971年秘密访问了中国,并与中国总理周恩来进行了重要的会谈。这次访问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做好了准备,促成了中美之间新的战略合作。

  3. 结束越战:积极斡旋并促成巴黎和平协约,正式结束了美国在越南的最后几年的参战,还与越南政治家黎德寿一起获得了1973年的诺贝尔和平奖。

因此,他被认为是现代美国外交的主要设计者之一,甚至被赞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外交官之一。

为什么说他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在中学的历史教材中,20世纪70年代最重要的历史事件莫过于中美建交。正因为有了中美建交,才有了后来的改革开放、加入WTO融入世界贸易体系、以及经济爆发式增长的40年。但可惜的是,历史教材中并没有详细叙说基辛格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如果我们把当下国际环境的恶劣程度打分成7分(总分10分)的话,那么70年代的国际环境就可以打分成9分、甚至10分。当时,中国的内部环境是:WG还未彻底结束,政治、经济、社会都处于“半瘫痪”状态,对外则是中苏交恶,以欧美日为代表的的西方阵营也几乎和中国没有任何外交往来。

特别是美国,在中美建交前,双方存在着长达23年的敌对与隔阂,两国几乎完全没有交往。然而,基辛格是当时美国高层中少有的,意识到改善中美关系重要性的人,并为此主动采取了一系列行动。

他曾秘密访问中国多次,先与周恩来总理进行了密切协商,后来又与毛主席见面,进行了一系列重要而有意义的对话。他承诺美国将逐步减少驻台的军事力量,并不支持“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这些承诺为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中美高峰会议铺平了道路,也为中美关系的正常化奠定了基石。

有人会问,中美两个大国如果要恢复外交关系,直接从官方层面联系,建立外交关系不就好了?为什么还要秘密访问,做这么多隐秘而非公开化的前期接触呢?

这里面有3方面的原因。

  • 其一,是当时世界普遍存在强烈的意识形态冲突(资本主义vs社会主义),公开接触很容易被其他国家或媒体歪曲和利用,反而造成更多的误解导致谈判失败;

  • 其二,是当时的西方世界,随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科技的发展,报纸、广播、电视的普及率很高,公共媒体的力量非常强大,即使是总统或国务卿,也难免要受到舆论的监督,例如尼克松总统后来就因为媒体曝出的“水门事件”丑闻而引咎下台,这进一步加大了公开交流的难度;

  • 其三,是台湾的中华民国,当时西方各国普遍与其建交并提供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支持,这些都很难在短期内被改变,属于中美双方谈判中最敏感的部分,美国既想要和中国建交,又不想和台湾失去联系,如果平衡和兼顾2者的利益就非常考验谈判的水平,这几乎是公开谈判无法达成的高难度任务。

因此,想要完成中美建交,就需要一定的外交智慧。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阅读《基辛格论中国》、《尼克松回忆录》等书,里面详细介绍了中美之间是如何一步步从分歧走向同步,如何克服种种困难,才最终恢复了中美的外交关系。

而基辛格就在其中扮演了最重要的角色,他的努力使得中美关系从敌对和隔阂转向了合作和交流。在1979年,美国放弃承认中华民国,并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这标志着两国关系的正式恢复。基辛格也因此被称赞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

而且,不仅是周总理和毛主席,基辛格还与历代中国领导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他后来多次访华,都得到了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最高领导人的接见。

基辛格与当下的国际环境

美国文化中,有一个典型的人物形象,那就是“年长的领袖”。按照第一批清教徒移民的思想,一个长寿的老者,往往是受到了上帝的恩赐,上帝特地如此安排,以便于在社会需要时,他们能给年轻人提供启示。因此,每当遇到危机时,美国人会非常尊重年长领袖的意见。

作为一个百岁老人,又具备如此丰富的外交经验,基辛格的言行自然也受到了重视。如果按从政经验和阅历来看,即使是70-80岁高龄的拜登和特朗普,在基辛格面前恐怕也只能是后辈中的后辈。

现在,回到我们的问题:基辛格的外交观念是什么?这位年长领袖的经验是否还适应当下的国际环境与政治需求?

美国学术界曾做过评价,他们认为基辛格的外交观念主要体现在国际关系学中世界秩序与现实主义的权力平衡。

例如,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或者说,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

西方政治界曾对他的这套理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套理论为西方在冷战中取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因此后来被广泛运用于国家外交活动中、作为国家对外关系的理论来源。

此外,基辛格在他的几本著作中,还谈及以下几个重要的外交理念:1、联盟与合作才是解决国际争端的最佳手段,而非冷战对抗或军备竞赛;2、国际间的合作应该着眼长远利益,需要适度容忍当下的分歧;3、国与国之间需要互相尊重,特别是在底线和原则问题上。

从这几点结合来看,基辛格在外交上兼顾了理论和实践,想必这也是他能够促成多次国际合作、解决争端的原因。

然而,放眼当下,这套外交方法论恐怕就难以适用了。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基辛格的这套方法论是站在当年美国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美国作为美苏争霸的两极之一,企图在主导国际局势的过程中争取尽可能多的合作和联盟,从而建立起一套以它为中心的贸易、政治与军事的全球体系。

在这样的背景下,合作与联盟,重视长期利益,尊重底线和原则,当然符合那个时代的政治需求。

但当下的宏观环境却迥然不同:美国不再愿意、也没有能力去付出和维持以它为中心的全球体系,即使在军事领域也不再愿意做“世界警察”。有时,美国甚至会为了自身的利益,而不惜牺牲盟友,“拱火”俄乌战争就是最为典型的案例。

另一方面,美国内部也存在着显著的政治分裂,未来特朗普等极端右派是否还会卷土重来、重掌政坛?这些政治上的不确定性,使得中美之间再也不再像过去那样能拥有一个稳定、可靠、可信、可持续的对话机制。

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即使基辛格这次访问能和中国高层之间有良好的对话,并将其带回并传达给美国的政界,中美双方都很难再次依靠他的外交智慧来缓和与改善关系。

不过,换个角度思考,基辛格的这套外交方法论,倒是可以用在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关系上。无论是重视联盟与合作,还是长期利益主导、互相尊重底线和原则,这些不但符合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更加能帮助中国在国际上争取更多的合作伙伴。

既然美国选择主动破坏自己一手建立的国际秩序,那么未来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国际秩序来替代过去的旧体系。充分利用这套外交方法论,必然可以帮助中国在新的国际体系中结交更多的伙伴,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而这,不仅是外交方法论,更是政治的精髓。

不要忘了毛主席的那句名言:“所谓政治,就是把我们的人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

全文完,感谢您的耐心阅读。如果喜欢,欢迎转发或在末尾右下角点击“在看”,谢谢!
相关文章:
从亚当斯密看当下的消费困局
斯坦福大学如何看待AI时代的教育与创新?
从历史规律看当下的国际局势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财富逻辑
影响古代中国历史进程的底层逻辑

“人文、历史、科技、商业、宏观。随性而写,随意而读。--欢迎点击下方链接关注本号。

备注:图片来自网络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