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四丨仁,人心也

梁涛 新四书 2024-02-08
点击蓝色关注我们

本文字数:950字

阅读时间:3分钟








《告子上》11.11


原 文 


孟子曰:“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1)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 文 

孟子说:“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正路。舍弃了道路不去行走,丢失了本心不知寻求,可悲啊!人丢失了鸡狗,还知道去寻找;丢失了本心,却不知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只是将丢失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注 释


(1)放:放任;失去。


本期解读本章论“仁,人心”,是孟子对孔子仁学的发展和贡献。孔子重视仁,以仁为思想的核心。但对于仁,孔子的解释宽泛且多变,每次讲解都不尽一致。这并不奇怪,因为在孔子那里,仁是主体的实践活动,重要的是内在的体验和自觉,而不是概念的界定和理论论证。故孔子言仁,主要指出如何实践仁、践履仁,因所言的对象不同,具体的情景不同,表述自然也不同。孟子在本章中把“仁”规定为是“人心”,即人的“本心”或“良心”,抓住了仁的根本,这一解释对后来儒家心性之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孟子关于仁,有两个命题,一是“恻隐之心,仁也”,这是狭义上的仁。另一个是“仁,人心也”,这是广义上的仁。狭义上的仁,只是恻隐之心;广义上的仁,则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全体。狭义上的仁,只是“仁民爱物”之仁;广义上的仁,则包括由恻隐、羞恶、是非、恭敬之心到仁、义、礼、智的全部发展过程。孟子在“仁,人心也”之后,又提出“义,人路也”,二者关系如何,也值得关注。孟子言义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将义归于主体心,把义看作主体心的外在表现。因此,这里的仁、义不是并列关系而是从属关系。孟子的意思是,作为“人心”的仁具有高度的理性自觉,作为“人路”的义即来自于仁,掌握了仁也就掌握了义。正因为如此,孟子只言“求放心”,而不言寻失路。本章最后提到“学问之道”在于“求放心”,似乎过于强调内省、反求诸己,对后天的学习则有所忽略。但孟子的“学问之道”不仅在于找回丢失的本心,还有对其“扩而充之”的过程,从这一点讲,并不完全排除后天的学习。












END














往期回顾
1、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三丨舍生取义2、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二丨一曝十寒3、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一丨牛山之木4、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丨非天降才殊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梁涛《孟子》解读一百四十四丨仁,人心也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