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霸道总裁榜:你的母校,其实是隐形富豪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软科 Author 软科观察员
本文授权转载自软科(ID:zuihaodaxue)
这一事实提醒着我们,高校在搞教育的同时还做了另外一件大事——办企业。
改革开放初期,高校以校办工厂的形式走上“经商”之路。但是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校企建立的初衷是为了开拓教育经费筹措的渠道,有效促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帮助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经过40年的发展,高校企业已经成为了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一些处于行业领先的高校企业,更发展成为产业集团,甚至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曾几何时,证券市场上能与“北大”、“清华”、“浙大”牵上关系的企业更是“呼风唤雨,风光无限”。
大多数人可能没想到高校的另外一副面孔竟然是深藏不露的“企业家”,甚至有不少高校“经商”很成功。
各大高校校办企业的情况如何?谁的“经商”投资最多?今天小编就来梳理一下目前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各自校办企业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统计的只是高校直接投资的子公司,由于这里公司之间涉及何种盘根错节的投资关系,此处就不予展开。因此下面的统计只是一个角度,尚不能全方位地反映各高校的财富值,各高校实际上拥有的财富可能更多。
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其以全额20410万元投资的子公司武汉华中科技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又投资了华工科技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工科技)。
而华工科技“来头不小”,它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家以激光为主业的高科技上市公司。根据东方财富网显示的信息,截止2019年9月23日下午1点,华工科技总市值达到206.83亿。
而它作为我们统计的高校企业的子公司再投资的公司,并没有列入此次统计范围,可想而知,高校拥有的资产远不止我们统计的这些。
经商有术,高校多为“隐形富豪”
我们在企查查官网上获取了各高校的对外投资情况,整理了截至2019年9月16号公布的所有被投资企业中当前状态为“在业”“存续”“迁出”的企业信息。
可以看到,以上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全部都加入到了投资办企业的队伍中,而且全部都拥有学校独资企业。
其中投资企业数量最多的是天津大学,达到了48家。此外,北京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理工大学投资企业数量也都超过了20家。中央民族大学投资的企业数量是最少的,只有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1家。
41所高校中拥有学校独资企业最多的是吉林大学,达到了28家。此外,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同样拥有学校独资企业20个以上。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浙江大学分别以约47亿、35.7亿和11亿,占据了投资总额前三甲的位置。清华大学投资的企业数量并不多,只有11所,但是其投资总量却是最大的,可见投资的每一笔都是相当“有分量”的。
不仅投资科研技术行业,
连房地产行业也不放过?
那这些高校最喜欢投资哪些行业呢?
软科小编根据企查查官网提供的信息,统计了41所高校投资各行业的企业数量。
总体上看,高校投资的企业领域涉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建筑业、教育、农林牧渔业等,甚至还有房地产、住宿餐饮等行业。
所有高校投资行业中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的企业数量最多,所占比重也最大。这个结果与设立校办企业的初衷是一致的。
因为校办企业设立的初衷除了筹措办学费用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高校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创造者和拥有者与科研技术有天然的联系,所以投资科研和技术服务领域也是自然而然的。
此外,制造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是这些高校投资较多的领域。这种现象也不难理解,毕竟这21所高校中,很多高校都拥有强大的制造业或计算机学科背景。
以投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企业最多的浙江大学为例,根据《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文件,浙大计算机相关的一流学科数量达到了3个。
而且在2018年中国最好学科榜上,浙江大学的几个计算机相关学科排名也都是全国顶尖的。
当然浙大比较特殊的一点是它还拥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江浙沪包邮”这句话在调侃之余完美解释了杭州的地缘优势。
阿里巴巴、网易等互联网上市公司以及蘑菇街等一大批中小电商企业聚集于此,催生了旺盛的互联网行业人才需求。
学科优势加上地处“电商之都”杭州的独特区位优势,浙大投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投资制造业企业最多的天津大学,其制造业相关专业在全国也都是领先的。
同样,投资建筑业最多的几所大学,依次为重庆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它们均为建筑“老八校”。这再次印证了优势学科对高校投资偏好的影响。
此外,我们也注意到这些高校投资的行业,也不全与高校教学科研相关。
比如说,我们注意到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及大连理工大学等高校投资过住宿餐饮业,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还投资过房地产业。
迎来改革——
大批出现的校办企业或成为历史
2017年6月,中央纪委监察部公布了十八届中央第十二轮巡视反馈情况,在对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29所中管高校党委专项巡视中,有23所高校被指出存在校办企业管理混乱的问题和廉洁风险。
实际上,校办企业存在的问题远不止于此。2015年的北大方正事件曾轰动一时。
2015年1月,方正集团数名高管被举报涉嫌利用北大平台侵吞国资、财务造假、侵吞国资等,包括董事长在内的多位高管被带走调查。
而一年之后,公司再次收到中国证监会的《调查通知书》,由于涉嫌违反证券法律法规,遭到立案调查。
此事件并非个例。监管空缺的校企一隅逐渐成为高校反腐重灾区,在中央对高校的多次巡视中,校办企业问题都是反馈意见里的“常客”。
因此,2015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文件明确提出高校要逐步实现与下属企业的剥离,并且为高校企业改革设置了明确的实施步骤。文件指出,原则上在2022年底前,要基本完成高校与所属企业的改革任务。
《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政策解读》原文截图
目前,校办企业改革正在逐步展开。从2018年“紫光系”打响第一枪后,“高校概念股”接二连三易主,一场高校企业改革浪潮正不可避免地席卷全国。
2018年10月起,清华大学旗下三大资本平台纷纷启动改革,先于2018年10月将紫光国微、紫光股份和紫光学大三家上市公司控制权转让给深圳国资旗下的深投控;
再于2019年3月与雄安新区合作,使清华控股和雄安集团和/或雄安新区管委会控股的基金并列成为启迪桑德和启迪古汉大股东;
最后于2019年4月将同方股份控制权转让给中核资本。
2019年4月,石大胜华发布公告称,控股股东青岛中石大控股有限公司拟减持石大胜华不超过4033.13万股,占总股本的19.9%,而后者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全资控股企业。
石大胜华在公告中也表示,上述减持实施可能导致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及实控人变更。
7月17日,山大华特的实际控制人山东大学与山东国投签署《股权转让协议》,山东大学拟将其全资公司山东山大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企业的股权转让给山东国投。
一旦转让完成,“山大系”47家企业或将集体易主山东国投。
根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规定,校办企业体制改革开始后原则上高校不再新办企业,这意味着大批出现的校办企业很可能成为历史。
伴随着改革开放而生的校办企业产生的问题也只能在不断改革中得到解决。此次改革是否能顺利推进,我国的高校企业能否在改革后迎来“新的春天”?我们拭目以待。
文中所有数据和信息均为手工采集自网络,仅供参考,请以官方数据为准,如有纰漏,欢迎大家指正。
[1]高校企业改革破冰 多项发展难题待解
https://www.360kuai.com/pc/9a1deab39d597f7b2?cota=4&tj_url=so_rec&sign=360_57c3bbd1&refer_scene=so_1
[2]高校企业改革来了!“山大系”47家企业或将易主http://www.dzwww.com/shandong/sdnews/201907/t20190719_18961758.htm
[3]高校企业及产业集团的“辉煌”“困境”“ 出路”
https://mp.weixin.qq.com/s/hWq2GLl1j19sMdn-VLPGlA
[4]宋文阁:高校企业国有资产体制改革的路途仍很艰难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0624131364542748
[5]教育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所属企业体制改革政策解读》的通知 https://zcc.seu.edu.cn/2019/0312/c11225a265315/page.htm
[6]校办企业改革再启程
http://finance.sina.com.cn/roll/2018-05-19/doc-ihaturfs4537611.shtml
[7] 中国高校计算机相关专业一流学科排行榜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05830391151805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