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疲倦的打工人,买相机催自己出门
从暑假开始爆火的Citywalk发展到今天,早已分出许多流派:运动派已经在认真发展“城市徒步”,文青派专注学习历史文化,潮流派主打吃喝打卡……而手持相机的摄影党,可能是最特殊的Citywalker。
相比带着目标行走街头的其他流派,摄影党追求的是“随性”二字。不经意间转动光圈的几个动作,就充分地拿捏了仪式感和松弛感之间的微妙平衡。
天桥、电线是他们最常见的摄影内容,充满情绪的人群、背影、流浪猫,都能在相机里占据一席之地。
事实上,摄影爱好者对“摄影式Citywalk”更熟悉的称呼是“摄影扫街”。这种摄影圈子里的日常活动,目的是让爱好者们在提高技术的同时,记录社会景象和有趣瞬间。
只不过,以往扛着长枪短炮的是闲逛的大爷大妈,但现在拿着相机出现在街头巷尾,咔嚓一声后迅速低头满意离去的,很可能是刚刚入手了新相机的年轻人。
拿着相机巡游城市,仿佛已经成为了又一批Citywalker们暗自发力的新赛道:无论成片好坏,只要认真按下了快门,这趟门就没有白出。
如果你问摄影爱好者他们为什么开始摄影,大概率会得到这些答案:表达审美,记录生活、发现身边有趣的角落,等等。
而对I人来说,一台相机在手的目的或许不是想惊艳全场,而是逼自己出门。
从小接触摄影的阿敏在14岁那年出国旅行时弄丢了家里的卡片相机,自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碰过相机,也再不敢说自己“喜欢摄影”。
然而今年9月,当裸辞在家的阿敏看到“朋友圈摄影大赛”中各种各样的照片时,原本心如止水的她久违地动了自己买一台相机的念头。
“如果大家都能通过摄影展现满满的生命力,那我是否可以通过摄影,度过人生的低谷期呢?”
重新开始接触摄影,阿敏对于相机的要求只有两点:一是要最便宜的入门级相机;二是够轻便,有肩带,不容易被偷。
“我不太在意品牌、参数、配色,甚至是否最低价。”毕竟阿敏买相机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给自己一个出门的理由。
摄影大佬给阿敏推荐了佳能EOS R50相机:价格不贵,而且无论是拍人像还是拍风景都足够新手入门。不过,这台相机还是在阿敏的购物车中进进出出好几次,而这样的纠结似乎在摄影新手身上频繁出现。
有人说新手用这款相机和手机没差别,也有人从此开启了摄影新爱好。至于自己是哪种,只有相机到手之后才有答案。
最后阿敏说服了自己:既然想要生活有些改变,那就不应该考虑相机放在家里积灰的可能性,而正是因为花了近几年来最大的一笔花销买了它,所以要拼命用才不会浪费。
事实证明,没有什么出门理由比“不要浪费5000块钱”更有说服力。拿到相机后,阿敏几乎每天都出门拍照,摆弄自己的“新玩具”。
虽然相机适合人像拍摄,但阿敏始终没有勇气对着街上的陌生人按下快门。相反,她的相机里是街角的青苔、山上的流水和小猫,以及公园里空无一人的长椅。
阿敏已经非常满足,就算照片参数是随手乱调的,有些照片甚至还没对上焦,但真的逼着自己每天拿着相机出门时,这一切都不算问题。
“只要我的每日步数真的有在上涨,也越来越愿意往外寻找机会,这次冲动消费就‘值回票价’了!”
阿敏对摄影的需求如此简单,有些朋友甚至会戏称她“人傻钱多”,她对此不甚在意。但大多数摄影新手购入一台相机,还是期待着自己某天能在“朋友圈摄影大赛”中占据一席之地。
如今,户外摄影师Eva已经习惯了背着自己的相机,在骑行100公里的途中抓拍骑友的精彩表现。但在“看到什么就拍什么”的摄影小白和作品充满生命力的摄影师之间,隔着许多次的摄影“扫街”。
扫街的确是摄影人能找到的性价比最高的练习方式,毕竟拍人像得有模特,拍风景要跋山涉水,拍花卉动物要有专门的器材。
而扫街只需要一人一机,走上街头就有无穷无尽的素材。同时,想要在大家无比熟悉的街区找到有趣的景致,是对摄影师想象力、色彩感知力和抓拍能力的极大挑战。
“随机性是街拍的灵魂。”Eva说,往往是不经意间按下的快门,最能捕捉到人与环境巧妙的联结。
和公园“打鸟”不同,街拍不是摄影“军备竞赛”的主战场,Eva也对设备没有太多的研究。从赛场到街头,她用的都是一部已经用顺手的奥林巴斯 EM5 Mark Ⅱ。
毕竟在设备有限的情况下将一个街景拍得有故事感,才是摄影师最高调的“炫技”。
然而,或许所有“扫街达人”都会面临这样一个两难境地:正如故事片总比文艺片叫座,有人的照片总比风景照有吸引力。如何在不冒犯陌生人的情况下,大方举起相机淡定拍摄,是每个新手摄影师必修的课题。
背着长枪短炮出门街拍,只会让街上的行人避之不及。想要拍出自然的照片,拍摄者从头到脚都要足够“不显眼”。
一个合格的扫街人必须学会一套“连招”:将设备拿高,自动对焦,长按快门连拍十几张,然后装作不在意地离开。但凡其中任何一个动作带着心虚,都容易引起对方的注意。
因此,以建筑、人像为主要拍摄题材的爱好者Kenny,尤其钟爱自己的富士X-S10:机身小巧、不易引人注意的同时,还自带复古的胶片质感滤镜。
当别的爱好者还在后期苦苦调色时,Kenny就能抢先一步发出色调复古的照片。评论区补充一句“原图直出”,有时甚至代表着一种四两拨千斤的松弛感。
事实上,在手机镜头素质越来越高的今天,手机摄影比相机的目标要小,拍摄人文类照片更不容易遭遇与拍摄对象四目相对的尴尬境地。
但看到一张本可以用相机光学虚化呈现的、构图有趣的照片,最终只能出现在手机拍摄的算法虚化模板中时,摄影师还是会在心里狠狠扇自己一巴掌,然后下次老老实实地举起相机。
“退一步来讲,用相机给陌生人留影,总比用手机来得更尊重些。”Kenny说。
除了提升技术,Eva认为,带着相机出门还是重新认识附近的最好方式。
Eva在北京的鼓楼大街和安定门之间的一条大路上走了7年,前两三年她还觉得那是个平平无奇的街区。开始接触摄影后,每次经过街道她都能敏锐地感受到周边细微的变化。
路边的小店开了又关,鼓楼上的游客今天又找到了新的出片角度,上次拍到的这棵树下多了一个卖糖葫芦的老爷爷……
当看到身边的人因为生计匆匆地走过,而自己有机会站在原地按下快门,每个拿着相机的Citywalker都能有感而发地在照片文案中加上一句“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
无论是用买相机增加出门频率,还是通过拍照进行自我表达,可以预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正在爱上摄影。
这也很容易理解:在工作中无法表达自我的年轻人陷入精神疲倦时,是摄影给了他们一个渠道,自由地表现自己的审美。
买一台相机,就算只是偶尔带出去按两下快门,也是年轻人在能力范围内宠爱自己的自洽方式。
最重要的是,仔细想想,摄影其实没有什么门槛。“用手机、Go Pro甚至儿童相机都可以拍照。”Kenny说,“而成为爱好者的第一步,或许也是最难的一步,仅仅就是走出家门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