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振堂的悲喜人生

温伯陵 温伯陵的烟火人间 2022-06-23


    伯陵说:    

你们要的董振堂来了。


1


要说董振堂,必须先说赵博生。


早年间,赵博生在保定军校读书,1917年毕业。那时候的北洋政府是皖系掌权,赵博生这批优秀毕业生,便被分配到皖系军队做基层军官。


在旧军队做事,赵博生还是有远大志向的,他在日记里写道:


“抱救国之志,负救国之责,不得不努力求学。人若无高尚知识,虽欲救国,则心有余而力不足。欲达此目的,非努力求学,不能成功。”


赵博生想救国,但现实不给他机会。


就在他毕业进入军队以后,中国接连发生了张勋复辟、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一系列混战,赵博生做为基层军官,没有力挽狂澜的能力,便跟随军队辗转于各路军阀,在皖系、直系、奉系都混过。


面对这样的遭遇,赵博生心灰意冷:“中国的政治这样腐败,社会这样黑暗,我真不想在这里做事了,我想下海拉洋车。”


中国军人对现实不满想去拉洋车,苏联克格勃的普京失业了想去开出租,这份职业就这么有吸引力么???


不过普京没去开出租,赵博生也没去拉洋车。


1926年,已经投入西北军的赵博生,见识到人生中的第一缕阳光。因为经李大钊先生牵线搭桥,苏联和冯玉祥打通关系,向冯玉祥军中派出军事顾问,我党也派出大量党员到冯玉祥军中工作。


于是呢,赵博生认识了共产党员刘伯坚,读了大量的革命理论,年近30岁的赵博生,也知道了中国该向何处去。


虽然在冯玉祥军中,他还没有走上革命道路的机会,但苏联顾问和共产党员的政治工作,在赵博生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只要时机一到,这颗种子就有发芽的可能。


时间进入1930年,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爆发中原大战,冯玉祥战败,主力部队被蒋介石收编,余部归宋哲元。


赵博生没有参加中原大战,而是以14军参谋长兼特种兵旅旅长的身份,在西安驻防。


大战结束以后,杨虎城率部直逼西安,要求赵博生投降。但赵博生不愿意投降杨虎城,带着一些人跑出来,投奔了河南的吉鸿昌。


他的叔叔赵以元是吉鸿昌的结拜兄弟,在部队有些权力,便劝赵博生在吉鸿昌的指挥部住下,以后在这里谋个差事。


赵博生说:“我考虑考虑吧。”


也就在他考虑是否留在吉鸿昌部的时候,刚接受改编的冯玉祥亲信将领孙连仲来信:“西北军被改编成26路军,老兄弟们都在,你以前就是军参谋长,不如来26路军做参谋长吧。”


赵博生想,吉鸿昌不可能给他参谋长的职务,那就去26路军做参谋长吧。


于是赵博生告别吉鸿昌和叔叔,收拾行李,来到山东任职。


参军14年,赵博生一直在换工作单位,他以为这是最后一次了,不会再变动了。


赵博生没想到的是,短短一年后,他又更换了工作单位,这一次才是真正的最后一次,而且因为这次工作变化,他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中国的青史里。


在26路军中,赵博生和董振堂熟悉起来。


董振堂没有赵博生的履历丰富,1922年从保定军校炮科毕业,他听说冯玉祥的军队纪律严明,便主动申请到冯玉祥的军队任职,同行的还有何基沣等13名同学。


在冯玉祥的军队里,董振堂的表现很好。


军官发不出军饷,他就和士兵们一起吃大灶,要参加演习,他也和士兵们一起挖壕沟,深得军心。


冯玉祥看在眼里,想把董振堂调离排长的岗位,到司令部做上尉参谋。冯玉祥觉得给董振堂升官,董振堂肯定会感激涕零吧。结果董振堂说,我不愿意做参谋,只想在基层带兵。


冯玉祥大怒,好你个董振堂,竟然不识抬举,敢驳老子的面子。


眼看就要治董振堂的罪,还是参谋长刘骥劝他:“人才难得,尊重董振堂的个人意愿吧”,这才留下一条命。


这条命留的很值。


1926年,冯玉祥在五原誓师,随后便出兵南下攻取陕西和河南。


已经升为旅长的董振堂,在河南邓县亲自带领大刀队正面出击,派主力部队从两面夹击,歼灭于学忠部数千人,保护总指挥孙连仲安全撤退。


随后又指挥部队奔袭两天一夜,直扑襄樊的吴佩孚司令部,俘虏吴佩孚的参谋长、逼降于学忠的16个师,吴佩孚则带着小老婆偷渡汉江逃命,狼狈之像,和抱着木头渡黄河的王保保如出一辙。


真是猛将啊。


而且这么一个猛将,竟然不爱钱。


在河南打胜仗之后,董振堂缴获了吴佩孚的黄金马鞍,听说同学何基沣受伤且没有缴获,就把黄金马鞍和20支盒子枪送给何基沣。何基沣觉得受之有愧,便和董振堂商量,把这些东西上交领导。


留在河北的父亲知道董振堂做官了,花钱盖了砖瓦房,但董振堂回去住了一天就和父亲说:


“以后不要再盖新房子了,将来国家富强了,人人都有房子住。”


妻子贾明玉做为高官太太,出席重要场合也是穿粗布棉衣,每次都被那些穿绫罗绸缎的官太太们笑话。


贾明玉是否委屈,董振堂根本不在乎,他只是和妻子说:“我这一辈子,你甭惦记我吸烟,甭惦记我喝酒,更甭惦记我逛窑子。我阔起来,也不会寻小老婆。”


跟着这么一个男人,生活虽然差点,但起码踏实安心,也行吧。


如此一来,董振堂便显得特立独行,有人说他是不爱钱将军,有人说他是傻司令,总之和别人不一样。


1930年中原大战之后,战败的冯玉祥部被改编成26路军,下辖25师和27师,董振堂的部队被改编成25师73旅,降为旅长驻防山东。


可以说,赵博生和董振堂身在国府,但思想上早已入党了,给一年后的“宁都起义”埋下伏笔。



2



1931年2月,蒋介石准备发动第二次“围剿”红军的战争,便调26路军到江西,一来增加兵力,二来可以让杂牌军和红军拼个两败俱伤。


蒋介石借刀杀人,算盘打的很精明。


但26路军的官兵都是华北人,不愿意到潮湿的江西作战,于是董振堂麾下的一个团主动破坏铁路,准备以交通不便为借口,留在山东。


这点心思根本瞒不过蒋介石,他派西北军旧将刘郁芬到山东宣布命令,如果不去江西的话,就停发26路军的军饷。


没有军饷就不能养家糊口,那么留在山东也没有意义,左右都是死,还是去江西吧,说不定还有抚恤金呢。


所以26路军基本没有和红军作战的意愿,这种心理状态,在和红军作战不利情况下,就可能演变成“谋生路”的动机。


事实也正是如此。


5月的时候,26路军和红军初次作战,便损失27师的师部和一个旅。26路军总共有2个师、6个旅,第一次作战就损失这么大,以后继续作战,岂不是要把整个军队都拼光了?


于是26路军开始流传:“红军的战斗力太强了,我们打不过,可父母妻儿还在北方等着我们呢,怎么办?”


那就不打了,想办法谋生路吧。


赵博生是参谋长,不直接带兵,话语权稍微有些弱。董振堂是旅长,就管不了那么多了,他一方面制造假情报,对蒋介石的“进剿”命令极力推诿,另一方面派人去联系冯玉祥,希望冯长官能带他们跳出火坑。


董振堂制造假情报的事,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指望冯玉祥“谋生路”,确实是董振堂失算了。


中原大战后,冯玉祥没了地盘,已经成了国府的吉祥物,怎么有能力对抗蒋介石呢。


到了9月份,第三次反围剿战争基本结束,赣南和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于是驻扎宁都的26路军被红军三面包围。


而且26路军的官兵因为水土不服,很多人感染上恶行疟疾,短时间内就有数千人死亡。如果仅仅是病死也就算了,有些军官为了吃空饷,在士兵没有确定死亡的时候,就用破席子卷起来扔到城外,导致宁都城外一片呻吟惨叫声。


求生不能求死不愿,26路军的官兵特别迷茫。


蒋介石也不愿意管,调他们来江西,原本就是用来消耗异己的,现在他们困守宁都,最好都死了拉倒。


26路军当然想过自救,他们拔营北上,想离开战场回到故乡,但刚走了60多里就遇到蒋介石嫡系部队的阻拦,不允许他们继续北上,必须回到宁都“剿匪”作战。


面对这种局面,总指挥孙连仲借口去上海治牙病,丢下部队跑路,日常军务便由参谋长赵博生负责。


而在赵博生看来,红军打不过,国军不关照,那26路军只有倒戈一条路了。


想倒戈,但他不知道如何接头。


总指挥部的译电主任罗亚平是湖北人,赵博生和罗亚平套话:“罗主任,湖北是出共产党的地方,你见过没有?他们的嘴巴是不是血盆那么大?”


说来也巧,赵博生算是问对人了。


国共北伐时期,西北军中就有大量共产党员在做政治工作,培养了一大批地下党员,这次26路军进入江西,上海的中央不确定,这支部队还有没有地下党员,于是派出王超、袁血卒、李肃打入26路军,看看能不能联系到。


他们进入26路军,经过小心查访,很快就和刘振亚建立联系。


刘振亚是董振堂的上尉参谋,又是唯一和党组织接过头的地下党员,于是“26路军特别支部委员会”成立起来,短时间内便发展了20多名党员,其中就有罗亚平。


听到赵博生的问题,罗亚平表面上打哈哈糊弄过去,但是出门就和特支委员会汇报,说赵博生的思想动向有问题,可以接触一下。


特支委员会研究一番决定,写一封内容比较敏感的信,由罗亚平送到赵博生的桌子上。如果赵博生能接受信中的建议,那么就直接表明态度,如果赵博生不接受,罗亚平准备牺牲。


这次试探非常顺利。


赵博生看到信,马上找到罗亚平:


“这封信和你有关系吧?见解非常独到。亚平,你是了解我的,我有志革命已久,苦于无人领导,曾经到上海找刘部长,但没有找到。今天请你来,就是请你做我的引路人,我要加入中国共产党。”


我相信,这是赵博生的真心话,以前在北方是没有机会,现在面临生死抉择,现实的困境把他的理想给勾出来了。


1931年10月,中央批准赵博生入党。


既然已经入党并决定倒戈,赵博生和特支成员便要团结高级军官,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董振堂。


赵博生伪造了一封孙连仲的命令,写着“暂免董振堂旅长职务”,然后去看望董振堂。董振堂看到命令大怒,这是特么的彻底不给人活路了,于是赵博生趁机劝他:“有什么事,我们团结在一起,才能不被人吃掉。”


至于什么是“有什么事”,赵博生直接说的话,不太好,通过引导让董振堂自己说才是最佳选择。


11月,赵博生、董振堂、刘振亚等人开会,讨论26军的前途问题。


赵博生:“我们继续和红军打,必将全军覆没。”


董振堂听完特别有感觉:“现在一无兵员、二无弹药,再加上生活不习惯,再也不能和红军打下去了。”


刘振亚故意说:“赵参谋长,红军到底怎么样啊,你在上面肯定比我们更清楚。”


赵博生:“有说好的,也有说坏的,听到的和看到的不一样。都说红军杀人放火共产共妻,看到的却不是那么回事。红军连抓去的俘虏都放回来了。”


听赵博生说完,大家开始讨论红军,其实就是给董振堂介绍红军。


最后赵博生开始点题:“咱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南方没有地盘,北方的地盘又都丢了,弄不好会死无葬身之地。”


董振堂原本就是模范军人,又读过社会主义的书,现在也下定决心:“现在只有一条路,就是拉着部队去投红军。”


赵博生问他有没有决心,董振堂说只有一条路,干。



3


虽然在宁都起义是谋生路,但也有失败的可能,对于这一点,赵博生和董振堂都做好了心理准备。


赵博生在日记里写道:“妻丑无子,而不再纳娶,了无牵挂。”


董振堂则给河北亲属写了一封信:“要万事留神,最近可能有大灾大难,如遇灾难,就去驻防山西的董升堂处躲避。”


他们都做好战死的准备,也准备迎接新的生活。


起义的决心已经定了,至于怎么起义,他们还想再详细谋划,但蒋介石没有给他们详细谋划的时间。


1931年11月底,王超奉命调回上海工作,经过南昌的时候不幸被捕,随身携带的26路军党员名单、政治决议案、组织决议案都被搜查出来。


这时蒋介石知道26路军有共产党组织,但不知道起义计划,于是命令26路军抓捕刘振亚、袁血卒等共产党员,星夜送到南昌行营。


这份命令是罗亚平收译的,然后送给赵博生。


他们和特支的同志商量认为,蒋介石知道26路军有共产党员,这次是抓人,说不定以后还有什么招数呢,那就趁机起义吧,一了百了。


于是赵博生又伪造了一道南昌行营的命令,最后一次试探董振堂,那道命令写着:“安内是攘外的前提,剿匪是抗日的先导,望火速进剿,莫失良机。”


董振堂看到这道命令,立刻上头了,大骂蒋介石:“都这个时候了,还要拿26路军当耗材,老子不伺候了。”


看到董振堂的反应,赵博生确信,董振堂是靠得住的,他是真心起义的。


但赵博生没有直属部队,起义只有董振堂支持的话,那就只有73旅加入红军,不够大。要想拯救整个26路军,就必须说服74旅的旅长季振同。


74旅是26路军战斗力最强的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最重要的是驻扎在宁都城内,如果季振同愿意参加起义,那就能和董振堂里应外合,把整个26路军拉到苏区。


赵博生和董振堂找到季振同,拿出伪造的命令给他看,季振同和董振堂的反应一样,大骂蒋介石无耻,并且立即下定决心:


“干脆和红军联合起来,回北方,打日本。”


三人就此达成一致,把起义摆在台面上说,并且派袁血卒潜入苏区汇报。


朱德听说26路军要起义,非常高兴,马上召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讨论,最终做出七条指示:


用最大努力争取全部起义。

如不能全部起义,则以73旅为主局部起义。

如是局部起义,暴露的同志到苏区,没暴露的继续潜伏。

派红四军到会同地区监视国军,策应起义。

派王稼祥、刘伯坚和左权,带电台到澎湃县联络指挥。

起义后部队改称红16军,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互推领导人。

有可能的话,逮捕宁都的两个反动武装头目。


遇到什么情况用什么对策,朱德和同志们都考虑到了,然后叶剑英画了一幅标明进入苏区路线和驻地的地图,连同七条指示一起交给袁血卒,让他带回宁都。


指示里说互推领导人,因为74旅的战斗力较强,又是起义的关键因素,于是他们就推季振同做起义后的军长。


但季振同嫌部队的编制太小,军长的职位太小,有些不愿意干了。为了稳住季振同,中革军委又做出新指示:


“起义后部队编为红五军团,季振同出任军团总指挥,钱饷由季振同统一支配。”


季振同这才满意,踏踏实实的参加起义。


12月14日夜,赵博生以参谋长的身份,请26路军的团以上军官吃饭,说是有南京运来的白兰地、炮台烟、美国水果,饭后还准备了麻将,大家不要错过。


在宁都困了一年的各级军官,哪能经得起诱惑,都来了。然而就在吃饭的时候,赵博生站起来宣布:“26路军起义了。”


那些军官面面相觑,但是没办法,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只能宣布参加起义。


到了凌晨两点,除师长李松昆带走一个团以外,驻扎宁都的1.7万名26路军官兵,都参加了起义。


天亮以后,红五军团启程进入苏区。


16日早晨,朱德和毛泽东签署命令,任命季振同为红五军团总指挥,董振堂为副总指挥兼13军军长,赵博生为参谋长兼14军军长,黄中岳为15军军长。


这支完全是华北人的部队,就此成为中央苏区的主力之一,他们给红军带去2万多件武器,8部电台,极大补充了红军的力量。



4


红五军团是国军改编成红军的,保留着很多国军的坏毛病,必须经过改造,才能成为真正的红军部队。


一方面是拆分部队,把红14军划归红三军团,红15军划归红一军团。


另一方面是派萧劲光做红五军团的政委、刘伯坚做政治部主任、何长工做13军政委、黄火青做14军政委、左权做15军政委,通过宣传教育,对红五军团进行改造。


当然了,宣传教育是改造军队的一种方式,政工干部的另一个目的其实是接管兵权,让宁都起义部队变成党领导的部队,这也是改造。


对于这些工作,军团总指挥季振同很不习惯。


他参加“宁都起义”,原本就有投机的心理,例如保军队、嫌官小,依然是国民党新旧军阀的那一套。


现在两个军被划分出去,政工干部又进入红五军团,要和军事主官同掌兵权,季振同自然觉得,兵权被剥夺,可能有危险。


于是季振同到苏区以后,经常郁郁寡欢,和别人说自己是空头司令。


再加上季振同不习惯红军的艰苦生活,便在1932年4月,和军团政委萧劲光说:“我不太适应红军的工作,想离开军队到苏联学习军事。”


红军是自愿参加革命的军队,从不勉强。萧劲光汇报之后,中央就同意他出国学习的要求。


如果事情到此为止,或者季振同走得快,其实也没什么事。但各种阴差阳错的事,把季振同给害了。


在红五军团进入苏区以后,危急时刻靠不住的冯玉祥出现了,他派参谋长刘骥联系季振同,让他带部队离开苏区。


冯玉祥的想法也可以理解。


这支部队是他的老底子,当初驻扎在宁都不一定全军覆没,为他们说话还可能得罪蒋介石,划不来。而这支部队成了红军,冯玉祥的老底子就彻底没了,必须拉回来,他才有可能东山再起。


季振同接到冯玉祥的消息,马上报告萧劲光,并且把策反信件交给萧劲光,表示自己绝无二心。


随后在5月份,萧劲光给季振同开了欢送会,派人把他送到瑞金,除了一个警卫员,季振同连一把枪都没有带走。


可能是为了自保,也可能是心灰意冷,反正季振同就这么走了。


而15军的军长黄中岳,也和季振同一样不习惯红军,打福建前说,我这次到前方去,干多少就多少,拖不动就算了。


意思是要拖枪离开苏区。


黄中岳的言论被人告发,经李克农报周恩来批准,黄中岳等6人被捕。这件事发生以后,冯玉祥策反季振同的事,也显得有很大嫌疑,于是刚到瑞金的季振同也被捕。


何叔衡、刘伯承等五人组成的最高法院宣判,季振同和黄中岳等人执行枪决,没收全部财产。


判决上报以后,毛泽东和项英认为,他们都是宁都起义的功臣,不论如何都对革命有大功劳,不能枪毙。


他们两人共同签署命令,把季振同和黄中岳改为监禁十年,其他人监禁八年。


在那种环境下,这道命令已经很人性了,不能再强求太多了。不过监禁到长征前夕,为了轻装上阵,季振同和黄中岳还是被枪毙了。


当初季振同被推为军团总指挥,根本原因是麾下部队战斗力强,现在季振同出事,那么宁都起义部队中,能出面主持大局的只有原73旅旅长、现红13军军长董振堂。


虽然赵博生是起义的策划人,但他没有基础部队,做不了宁都起义的代表。


于是董振堂便接替季振同,以宁都起义代表的资格,做了红五军团的总指挥,麾下主力还是自己的老部队,直到5年后牺牲在甘肃。


当然了,不论人品还是能力,董振堂都是非常优秀的。


他做军官多年,攒下三千大洋的财产,在苏区入党以后和何长工说:“政委,共产党员不能有私产,我把这些钱都交党费吧。”


何长工劝他,你辛辛苦苦搞了一辈子,还是留下一些,给家里老人养老吧。


经过一番争论,董振堂同意留下三百大洋,其他的都交党费。就这些钱他都没有给自己花,而是用来补贴伤病员,直到长征路上才花完。


还有一次,董振堂休息的时候擦枪走火,找到何长工,要求按照规定关禁闭。


何长工又劝他,你是军长,就算了吧。


董振堂不接受,自己背着铺盖关了三天禁闭,给全军做表率。


董振堂是新党员,但这种人品,思想上没有十年党龄是磨练不出来的。


以上是刚进入苏区的事。


而在能力方面,只说一点。


西北军出来的部队善用大刀,每到白刃战的时候,董振堂就亲自带领数千名战士,挥舞大刀近身劈砍,往往能留下同等数量的敌军尸首,获得大胜。


以至于红军官兵的夸赞,“一军团的冲锋、三军团的包抄”,很快加上了“五军团的大刀。”


长征的时候,董振堂指挥红五军团在湘江殿后,部队从一万多人减员到五千人,数月后又在石板河殿后,坚守九天九夜,以五千人硬刚一万敌军,保证中央和兄弟部队能渡过金沙江。


因功劳大、伤亡重,中央说红五军团是铁流后卫。


如果没有董振堂,那么季振同和黄中岳被捕、赵博生牺牲之后,红军将少一支战斗力极强的主力部队。而参加了红军的董振堂,以自己的人品和能力,在红军中赢得名声,也在历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宁都起义和红军的纽带,其实就是董振堂,算是互相成就吧。



5



1935年8月,为了方便指挥和团结,会师两月的红一四方面军,部队进行了混编。


董振堂和红五军团被编入左路军,改称红五军,归总政委张国焘和总司令朱德领导。此后一年时间,董振堂就跟着张国焘瞎转悠,又走了两遍草地、翻了两次雪山。


辛苦也就罢了,要命的是,张国焘任命了一批四方面军的党政干部,到红五军担任要职,并且把红33军和红五军合并。


红军中任命干部和调动部队,是很正常的,但发生在张国焘和中央争权的时候,就显得很不正常。


也就是说,红五军被张国焘改造了,董振堂被架空了。


而这些不正常的调动,直接导致董振堂的牺牲。


1936年11月,红30军、红9军、红5军组成西路军,准备打通河西走廊,迎接苏联的援助。


两个月后,董振堂指挥红5军攻占临泽县城,稍微休息几个小时,他便带三千多人继续出击,占领高台县城。军政委黄超带一千多人留守临泽,还扣下全军唯一的电台。


这就导致董振堂想和中央联系,只能通过黄超,至于给不给他用电台,要看情况来定。


黄超是张国焘的亲信,这么做,其实是用电台控制红五军和董振堂。


军政干部相疑到如此程度,怎么可能打好仗呢?


就在董振堂攻克高台几天后,马家军便派出两万部队包围高台,切断临泽和高台的联系。


这个时候,控制电台的黄超没有和董振堂联系,也没有向中央汇报情况,一直按兵不动。等红五军和马家军激战几天,感觉实在打不过准备突围的时候,黄超派人送来一封信:


“董军长,高台是打通国际线的重要据点,总部命令一定坚守,如高台有失,就要你董军长的头。”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到底是执行命令,还是借刀杀人?


董振堂没有办法,随时可以突围保存实力的红五军,被迫死守高台县城,最终全军覆没。


而命令董振堂坚守的黄超,自己则一刻都没有坚守,穿过河西走廊一路跑到新疆迪化,一年后被王明以“托派分子”的罪名处决。


杀人者人恒杀之,因果循环报应不爽。


1931年12月的宁都起义,赵博生和董振堂等1.7万名官兵是谋生路的,到1937年1月全军覆没于高台,不过短短五年时间。


他们没有给自己谋到生路,却牺牲在给中国人民谋生路的路上,在历史长河上来看,他们的牺牲是值得的。


但这最后的绝唱,太让人伤感,也太不值的。




点 击 下 方 名 片 可 关 注 公 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