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个王朝是怎样崩溃的?

温伯陵 温伯陵
2024-09-06

1


最近读了一本古书,书名叫《酌中志》,作者是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的太监刘若愚。

一般来说,生计没有着落的贫困家庭,才会把孩子送到宫里做太监,混口饭吃,但刘若愚不一样。

刘若愚家族可能在开国初年立过战功,便被封了世袭军职,他的父亲更是在万历初年做到总兵,可以说是高门大户的人家,完全不用为生计发愁。结果在16岁的时候,刘若愚做了一个梦,第二天醒来以后,心有感悟,便挥刀自宫。

具体什么梦,他自己没有说,只有一句模糊的"因感异梦而自宫",是个狠人。

公元1601年,18岁的刘若愚被选入宫里,正式参加了太监的工作。

可能对于他的父亲来说,堂堂总兵的公子,竟然自宫成了太监,简直是侮辱家门,于是便很长时间没有理他,准备让他自生自灭。但那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在民间是没有任何出路的,后来又以总兵的身份运作一番,送到宫里去了。

进宫以后,刘若愚一直在司礼监工作,并拜在司礼监太监陈矩名下,属于宫里前景光明的青年太监。到了天启年间,魏忠贤成为统领朝政的九千岁,刘若愚又被调到魏忠贤亲信李永贞手下掌管文书。

后来天启皇帝落水,崇祯皇帝继位,然后便和东林党人联合起来清算魏忠贤。

刘若愚做为给魏忠贤工作过的人,自然被投入昭狱。

他在狱中回首往事,恍然如梦,便写下这本《酌中志》,详细记录了万历到天启年间,在宫中的所见所闻。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到网上买一本看看,很有意思。

当然了,这篇文章不是推书的,而是我读完之后,再结合以前读过的《明史》等资料,对"明亡于万历"这个话题,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用一篇短文简单聊聊。


2



实事求是的说,万历皇帝是很聪明的。

早在做皇太子的时候,其父隆庆皇帝在宫里骑马,万历就来劝谏:"陛下天下主,独骑而骋,宁无衔橛忧",您可是天下的主人,要是骑马摔了,可如何是好?

不到十岁的孩子能有这份觉悟,很不简单了。

公元1575年,万历皇帝已经13岁了,亲自写下"谨天戒、任贤能、亲贤臣、远嬖佞、明赏罚、谨出入、慎起居、节饮食、收放心、存敬畏、纳忠言、节财用"的格言,放到书案上用来自警。

历代明君在青少年时期,能做的也不过这样,可以说在青少年时期,万历皇帝颇有一番明君气象。

但这么聪明的万历皇帝,却是在非常严格的环境下长大,这对他的性格影响非常大,导致万历皇帝出现了严重的叛逆心理。

他的母亲李太后性格严厉——"慈圣训帝严",每当万历皇帝犯错误,李太后就要严厉训斥,然后再加一句:"使张先生闻,奈何?"

摊上这么一个母亲,恐怕万历皇帝是非常压抑的。

然而内阁首辅张居正更严厉。

有次万历皇帝和太监们深夜离开皇宫,穿小衣、骑马、持刀到离宫别苑游玩,结果被李太后知道了,找来司礼监掌印太监冯保、内阁首辅张居正商量对策,最后张居正一锤定音,亲自替万历皇帝起草罪己诏,向全体朝廷大臣公开。

差不多同一时期,万历皇帝命工部铸造铜钱做为宫里开支,张居正给停了。言官请求暂停苏州、松江的织造业务,万历皇帝不同意,但张居正也给停了。万历皇帝想重修武英殿,张居正又坚决不同意。

陪万历皇帝长大的冯保,同样很严厉。

如果万历皇帝和小太监们玩笑的时候,冯保来了,他便立即正襟危坐,说"大伴来矣",可见冯保的威严。

李太后是想让他做个明君,张居正想让他养成节俭的作风,冯保想让他勤于政务,但万历皇帝可能就要想了:"凭什么你们能大权独揽,享受豪宅美食,我堂堂皇帝就要过清苦的日子?"

叛逆的种子,就这样种下了。

于是在公元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万历皇帝立即开始清算张居正,不仅剥夺了张居正的太师、上柱国官职,追回张居正的谥号,甚至还派人去张居正的荆州故宅里抄家,以饿死十余人的代价,抄到黄金万两、白银十几万两。

一代贤相张居正,在呕心沥血的工作十年之后,最终迎来灰飞烟灭的结局,就连【张居正】三个字,也成为万历年间的禁词——"终万历世,无敢白居正者。"

等清算完张居正以后,冯保也被发配南京,数十年积累下来的家财,都被万历皇帝夺走,用做潞王的婚礼花费。

以兵力支持张居正改革的戚继光,自然也受到张居正的牵连,被迫调离坐镇十六年的蓟镇,前往广东,从此离开大明朝的权力中心。

至此,这些完成大明朝中兴的英雄豪杰们,都因为万历皇帝的叛逆,彻底离开了大明朝的历史舞台。


3



随着张居正以及大明中兴豪杰的离开,大明中兴的局面也一去不复返。

因为虽然张居正对万历皇帝非常严厉,但确实完成很多重要成就,尤其是在大明财政方面,张居正的贡献巨大。

《明实录》里记载道:

万历六年七月(公元1578年7月),诏江北诸府民,年十五以上无田者,官给牛一头、田五十亩开垦,三年后起科。九月,诏苏州诸府开垦荒田,六年后起科。

大明朝给长江以北的无地青年,发放一头牛、五十亩地,三年免税,鼓励长三角的农民开荒,六年免税。

这是开辟经济增量和新税源。

万历七年六月(公元1579年6月),核两畿、山东、陕西勋戚田赋。

北直隶、南直隶、山东、陕西有大量的勋贵、外戚田庄,以前都能逃避赋税,现在要重新核实,以后按时交税。

这是大明朝的自我革命,在既得利益者身上动刀子。

万历八年十一月(公元1580年11月),诏度民田。

度民田便是丈量田地,不论是豪强地主或者升斗小民,都要有实实在在的田地数据,以后田多的多交税,田少的少交税。

这是盘活存量经济,重塑大明朝的财政来源。

万历九年正月(公元1581年正月),裁诸司冗官、裁南京冗官。是年,裁各省冗官,核徭役,汰诸司冒滥冗费。

凡是不重要的官职、领俸禄不做事的官员,都在这一年被裁汰了,随之一并裁汰的,还有各部门乱用公费的现象。

这是在体制内动刀子,节流瘦身。

万历前十年,一切政务都是张居正在处理,以上的改革措施虽然用万历皇帝的名义发布,但所有人都知道,这是张居正的政策。‍

等万历皇帝清算了张居正以后,既然【张居正】这个名字成为禁忌,那么和他相关的一切,自然都是不正确的,张居正发布的这些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自然也是需要否定的,需要推倒重来的。

于是呢,大明朝一朝回到解放前,以前勋贵占田免税现在依然是占田免税,以后田地数据不清晰现在依然不清晰,以前冗官和滥用公款现在依然照旧。

万历皇帝要清算张居正发泄不满,并通过清算张居正拿回最高权力,但他事实上毁掉了大明朝继续向前走的根基。

而且张居正执政的时候,纪律严明赏罚分明,达到"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程度,那么清算了张居正之后,这套效率高超的政治秩序,也被摧毁殆尽,大明朝再次回到因循守旧、效率低下的旧时代。

朱棣在靖难之役以后,开创了依赖"强人政治"的大明第二王朝,这就意味着大明朝依靠雄才大略的人物,才能维持正常运转。

张居正便是继永乐皇帝朱棣、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的政治强人。

万历皇帝的正确做法应该是,继承张居正、取代张居正,即便一定要清算张居正,也必须以皇帝的身份成为新的张居正。

但万历皇帝什么都没有做,清算完张居正之后,便在"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的功劳簿上躺平了。

但不能开源节流的钱,总有花完的时候——

至二十年,宁夏用兵,费帑金二百余万,其冬朝鲜用兵,乎尾八年,费帑金七百余万。二十七年,播州用兵,又费帑金二三百万。至二十四年,乾清、坤宁两宫灾。二十五年,皇极、建极、中极三殿灾。

宁夏、朝鲜、播州这三场万历中期的大战,共消耗1200万两白银,把张居正留下的积蓄都消耗一空。

皇极殿、建极殿、中极殿便是现在故宫的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外朝三大殿和内朝的乾清宫、坤宁宫相继失火,意味着万历皇帝需要大量的白银来重新宫殿。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库空虚又潜在开支巨大的大明朝,终于迎来严重的财政危机。

但张居正重建的财政体系已经废了,怎么办呢?

万历皇帝给出的办法是——派出太监到各地征收矿税。

从此以后,北直隶、山西、河南、山东、江西、湖广、云南、江西、辽东都遍布着征收矿税的太监。

早年间冯保掌权的时候,因为不直接参与经济事务,冯保除了贪点,并没有做危害民生的事,但万历皇帝派去征收矿税的太监,直接和经济事务发生关系,于是便难以控制欲望,一旦想勒索某户人家,就对着他们家的房子说一句"彼有矿",然后就准备拆房挖矿。

如果想保住房子和田地,那很好办,交钱。

但太监们收到的钱,绝大部分都进入自己的腰包,并没有给万历皇帝交多少。万历皇帝为弥补财政征收矿税的行动,演变成太监打着万历皇帝的旗号,给自己捞钱的合法抢劫。

结果自然是确定的——"大珰小监纵横驿骚,吸髓饮血,以供进奉。大率入公帑者不及什一,而天下萧然,生灵涂炭矣。"

尤其是到辽东征收矿税的太监高淮,不仅在辽东盘剥民财,还和辽东总兵马林不对付,利用自己和万历皇帝的关系,把马林调离辽东。

从此以后,辽东军政大事都要听高淮的指示。

随后,高淮的手伸进军队,一方面在战争中和军人争功,另一方面还统帅兵马到朝鲜索要珍珠、貂皮、宝马等奢侈品,"山海关外咸被其毒。"

公元1608年4月,前屯卫兵变。6月,锦州、松山兵变。

这些不满高淮的军人,再加上被矿税折磨的辽东汉人,无奈之下,把努尔哈赤视为大救星,纷纷投奔到努尔哈赤的麾下。

可以说,明末农民起义和满清崛起,都和万历皇帝的矿税,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4



除了财政政策搞乱天下以外,万历皇帝不上朝以及不确定太子的地位,还引起朝廷的党争,造成大明朝的巨大内耗。

关于万历皇帝常年不上朝,这么多年来有很多说法,例如生性懒惰、吸鸦片等等,但我有个看法——

万历皇帝清算张居正以后,"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的政治生态随之破坏,再次回到以前官官相护、因循守旧的状态,万历皇帝虽然掌握了实权,但他无法真正推行自己的命令,贯彻自己的意志,于是便产生了巨大的疲惫感和无力感,最终躲进后宫,用醇酒和女色把自己包裹起来。

简单来说就是,万历皇帝清算了张居正,却没有能力收拾烂摊子,然后便开始逃避现实。

但问题在于,大明朝极度依赖政治强人,万历皇帝躲进后宫逃避现实,便意味着大明朝最重要的政治生态位空缺,一切事情都找不到最终负责的人。

纲举目张,大明朝缺了纲。

在没有政治强人的大明朝,那些大臣们便开始寻找自己认可的政治强人,就像乱世争雄一样,大明朝的朝堂,最终形成山头林立的局面。

这就是大明朝党争的来源。

而万历皇帝迟迟不册立太子,更加重了大明朝的党争。

早在清算张居正之前,万历皇帝经常到慈宁宫拜见李太后,有次见到李太后的宫女王氏貌美,便私下临行了她,然后王氏就怀孕了,生下皇长子朱常洛。

但王氏的身份实在不高,性格也不是太活跃,万历皇帝不喜欢这对母子。

毕竟都躲进后宫逃避现实了,如果每天面对沉闷的女子,万历皇帝只会更加郁闷,只有性格开朗的泼辣女子,才能真正抚慰他。

郑贵妃就是这种甜辣妹,于是万历皇帝最喜欢郑贵妃,以及郑贵妃之子朱常洵。

这样的喜好传到朝堂,便引起了"国本之争。"

对于朝廷大臣来说,维护"嫡长子继承制"就是维护宗法制,维护他们赖以立足的儒家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孔子、孟子、韩愈、朱熹传下来的"道统",于是他们坚持皇长子朱常洛做太子。

对于万历皇帝来说,喜欢朱常洵不喜欢朱常洛,是自己的私人事务,而既然朝廷大臣坚持册立朱常洛,那么顶住压力不册立朱常洛,事实上是和朝廷大臣们争夺朝政的主导权。

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历皇帝的"国本之争",和嘉靖皇帝的"大礼议之争"是一样的性质。

但嘉靖皇帝用霹雳手段制造了"左顺门案",命锦衣卫逮捕杨慎等数百名官员,或流放或下昭狱,从此拿到大明朝军政事务的决定权。万历皇帝没有这份霹雳手段,一直拖到公元1601年,才无奈的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

这就意味着,万历皇帝在"国本之争"中输了。

这样的结果又产生了连锁反应,那就是朝廷大臣中谣言四起,说万历皇帝虽然册立了皇太子,但不甘心失败,一直在找机会废黜皇太子朱常洛,册立朱常洵。

于是在公元1603年,爆发一件事——

朝野流传一本名为《续忧危竑议》的书,宗旨就一句话:"帝于东宫不得已而立,他日必易",然后就有九名朝廷大臣串联起来,准备拥立已册封为福王的朱常洵。

他们为什么要铤而走险?

《酌中志》给出的答案是:"数公皆人杰,无不望分茅胙土如姚广孝,岂止富贵终其身而已乎?

他们要和姚广孝辅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样,拥立福王朱常洵,换取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

虽然这次政变没有成功,但从这里也能看出来,君臣对立的"国本之争",催化了万历皇帝不上朝引起的党争,导致大明朝的朝堂上山头林立,这样的混乱局面,又激起更多人"博一博单车变摩托"的野心。

在大明朝这种中央集权制王朝,朝堂烂一点,地方就得烂一片。

大明朝的朝堂都是这种样子,可想而知,地方得混乱成什么地步?可以说在万历后期,整个大明朝的政治秩序都走到崩溃的边缘了。


5



崇祯皇帝曾说过一句话:"神祖时海内少事,今苦多难。"

神祖即万历皇帝,那时候天下太平是因为大明朝开国两百年的历史惯性,以及张居正给续命一次,这才有了万历皇帝的数十年好日子。

但其实在太平的背后,财政危机、地方穷困、辽东变乱、政治秩序崩溃等乱世的种子已经萌芽。后来的阉党和东林党之争、明末农民起义军、满清入关其实都起源于万历年间。

这就是"明亡于万历"的意思了。

而这一切的源头,都来自于清算张居正。

从这个角度来看,万历皇帝固然聪明,但在政治上远远不如蜀后主刘禅,典型的又菜又爱玩。



点 击 下 方 名 片 可 关 注 公 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温伯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