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老俞免小孙,嘉靖贬严嵩

温伯陵 温伯陵
2024-09-06

1


最近东方甄选的小作文事件,闹的沸沸扬扬,我从开始关注到现在,感觉整个事件的脉络越来越清晰了。

东方甄选是电商平台,董宇辉借助东方甄选的平台,成为现象级IP,这是毫无疑问的。

很多人说,两年前是董宇辉挽救了东方甄选,这么说其实是不对的。

如果没有老俞数十年积累下来的资源,东方甄选如何打造那么庞大的供应链?

如果在遭遇双减政策的时候,老俞没有捐出八万套桌椅,狠狠刷了一波好感,那么东方甄选开始做电商的时候,观众就不会对东方甄选抱有同情心,然后去东方甄选买东西。

董宇辉的口才、文采确实非常厉害,但在东方甄选的整个产业链中,是锦上添花,是宝塔上的明珠,而不是全部。

就像互联网企业的市值非常高,但互联网企业能崛起,是因为中国数十年来完成水利、电网、城市、通信、教育等方面的硬件建设。

但问题是,现在的电商、自媒体、短视频领域非常依赖IP的作用。

这就导致很多人去东方甄选买东西,是冲着董宇辉去的,而不是冲老俞去的,是冲着现象级IP去的,而不是冲东方甄选的硬件建设去的。

然而还有更重要的问题。

董宇辉以前的身份是打工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老俞给了他直播的机会,然后在天时地利人和的共同作用下,成为现象级IP。

那么在老俞看来,你是我培养的,理应听我的。在东方甄选的员工看来,你也是打工人,凭什么以你为主,我上我也行。

在董宇辉看来,我做这一切都是为了东方甄选,你们怎么能搞我?凭我现在的身份地位,即便多拿一些,又算得了什么?

三角不可调和的矛盾,就这样出现了。

而且现在的电商公司和自媒体公司,一般都是老板亲自出镜做IP,如果做不起来就拉倒,可如果做起来了,老板兼IP的身份就有绝对的话语权,可以避免一切内耗。

老俞做为老板却没有出镜做IP,董宇辉做为IP却是打工人,这种不对等的地位,迟早要出问题。

这次小作文事件,打前阵的是CEO小孙,背后有没有老俞的默许纵容,我不敢妄下定论。

但从历史的经验来看,一个皇帝绝不允许臣子一家独大,出现这种情况以后,必然要制衡和削弱。一个老板也绝不允许员工风头正盛,那会威胁到老板的地位,同时也给具体业务增加不确定性。

所以,老俞是有"去董宇辉化"动机的。

唯独出乎意料的是,董宇辉这个IP的号召力太强,直接把"去董宇辉化"的行动给冲了,为了弥补损失,减少战损比,老俞又站出来免除小孙的CEO职务,现在又把董宇辉提拔为高级合伙人。

回顾整个小作文事件,小孙其实扮演了严嵩的角色,借皇帝的威严,组建了代表行政力量的严党,帮皇帝稳定朝政,进而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董宇辉扮演了徐阶、高拱、张居正的清流角色,代表了先进的生产力,却是公司内部巨大的不安定因素,需要用严党制衡。

老俞则扮演了嘉靖皇帝的角色,高高在上维持平衡,谁对他有利就支持谁,小孙搞"去董宇辉化"的时候他就纵容小孙,眼看小孙要失败了,他又站在董宇辉一边,打感情牌来稳定战线。

老俞免小孙又提拔董宇辉,无非是嘉靖贬严嵩又提拔徐阶的翻版而已。


2



我们是"历史照进现实"的号,聊完现实,还是要说一些历史。

嘉靖皇帝是怎么重用严嵩的呢?

起因就是"大礼议"事件中,严嵩帮嘉靖处理了突发危机。

公元1521年,正德皇帝驾崩,留下遗诏命血缘最近的兴王朱厚熜继承皇位,内阁首辅杨廷和按照遗诏,把朱厚熜接到北京,第二年改元嘉靖,于是朱厚熜就成了嘉靖皇帝。

但是按照传统的宗法制,嘉靖必须过继给伯父弘治皇帝做儿子,然后以"兄终弟及"的名义,继承正德皇帝的皇位,那么嘉靖的亲生父母,便只能称为叔叔和婶婶。

最关键的问题不在于称呼,而是朝政话语权。

因为宗法制是儒家意识形态里的内容,而掌握儒家意识形态解释权的,是以杨廷和为首的朝廷大臣,如果按照宗法制更改父母的称呼,那就是嘉靖向朝廷大臣们低头。

对于从外藩入主中枢的年轻皇帝来说,如果不能打的一拳开,就不能避免百拳来,如果刚到北京不能打开局面,以后再想抬头就难了。

于是嘉靖坚决不同意更改父母称呼,一定要给亲生父母的封号里,加入"皇帝、皇后"两字。

到了这一步,杨廷和等朝廷大臣也明白了,坚决不能退让,一旦退让,朱元璋和朱棣这种强势皇帝就回来了,朝廷大臣们这么多年得到的权力地位,又要让出去。

嘉靖与杨廷和等人就开始硬刚,一直刚了三年。

公元1524年,杨廷和感觉非常疲惫,便请求辞官回乡,嘉靖同意了。等杨廷和刚离开北京,嘉靖又命朝廷大臣们讨论,称弘治皇帝为"皇伯考",自己的亲生父母加"皇帝、皇后"称号。

眼看嘉靖步步紧逼,朝廷大臣们坐不住了。

那时嘉靖住在文华殿,杨廷和之子杨慎便带着两百多名大臣,跪在紫禁城左顺门外(今协和门),一边大哭一边捶门,请求嘉靖改变主意。

嘉靖也知道决战的时候到了,立即调动锦衣卫,逮捕五品以下官员134人,四品以上的86名官员戴罪停职,杨慎被贬到云南永昌。‍‍

经过这次打击,朝廷大臣们明白了,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便纷纷改变主意,再也不参与"大礼议"事件。

至此,嘉靖完全赢得"大礼议"事件的胜利,不仅给亲生父母加上"献皇帝"、"献皇后"的尊号,还彻底夺取大明朝政的绝对话语权。

但经过这次事件,嘉靖也想明白一个道理,皇帝单打独斗是不行的,必须扶持一个拥护自己的班子,有事情的时候让他们去冲锋陷阵,自己高高在上,稳坐钓鱼台。

很快,机会就来了。

嘉靖在给父母上尊号以后,又想把亲生父亲"献皇帝"称为"宗",请入太庙享受祭祀。

时任礼部尚书的严嵩不同意,准备和朝廷大臣们驳回嘉靖的意见,结果是"帝不悦",严嵩可能想到了左顺门案、想到了流放云南的杨慎,顿时一惊,马上改变主意,举手同意嘉靖的意见,并提供了详细的方案。

在严嵩的支持下,嘉靖的亲生父亲又成了"明睿宗、献皇帝",仪式完成之后,嘉靖赏赐严嵩大量的金币,表彰严嵩的功劳。

这就是一个信号。

在严嵩看来,嘉靖表彰他的功劳并赠送金币,意思就是——"追随我,有数不尽的荣华富贵,违逆我,杨慎就是前车之鉴。"

于是,严嵩彻底变了,从以前的"颇有清誉",变成"自是,益务为佞悦。"

凭借追随嘉靖,短短几年时间,严嵩便以礼部尚书兼任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入值文渊阁,可谓是位极人臣。

而嘉靖感觉到严嵩非常好用,也把朝政都交给严嵩处理——"政事一归嵩。"

从此以后,嘉靖借严嵩之手统治天下,严嵩借嘉靖之威弹压异己、谋求荣华富贵,并且组建了严党,全心全意为嘉靖服务。

嘉靖和严嵩,就此结为大明朝的攻守同盟。

那嘉靖后来为什么不喜欢严嵩了呢?

答案就是,严嵩越界了。

严嵩借嘉靖的威势执掌朝政二十年,自以为能替嘉靖遮风挡雨,大明朝离开谁都离不开严阁老,但事实上,能替嘉靖遮风挡雨的只有嘉靖自己,大明朝离不开的不是严阁老,而是朱元璋传下来的朱姓社稷。

《明史》里用了两句话,说的很清楚——

"久之,帝微觉嵩横。"

"嵩握权久,遍引私人居要地,帝亦浸厌之。"

严嵩太横,便意味着嘉靖错了,严党太咄咄逼人,嘉靖同样不满意。就像小孙太横,大众就会觉得老俞用错人了,小孙咄咄逼人的给粉丝们开会,老俞同样不满意。

在这样的背景下,嘉靖"渐亲徐阶",然后开始"去严嵩化",先是严世蕃被贬到边远蛮荒的地方,紧接着严嵩退休回乡,最终严世蕃被逮回北京处死,严嵩"寄食墓舍以死。"

那这一切是谁在推波助澜呢?

答案就是徐阶——"其坐世蕃大逆,则徐阶意也",严嵩和严世蕃不死、严党不灭,徐阶的地位就不稳,就不能成为嘉靖的唯一合作伙伴。

同样的道理,小孙做为东方甄选的严嵩,虽然被免职了,但"严党"还在,董宇辉做为东方甄选的徐阶,虽然成为高级合伙人,但并没有自己的班底,没有提拔起自己的高拱、张居正,甚至没有能够辅佐的裕王。

董宇辉和老俞现在是平安着陆了,但以后的事,谁又能说得清呢。


3‍



乾隆、和珅、嘉庆的案例,我们也可以拿来参考一下。

在乾隆朝初期,乾隆重用的是富察皇后的弟弟,傅恒。

因为乾隆继位的时候只有25岁,但大清的朝政都被满人鄂尔泰、汉人张廷玉把持着,乾隆就像一个刚接手公司的富二代似的,发现自己被元老们架空了。

于是,乾隆一方面对鄂尔泰和张廷玉委以重任,另一方面开始提拔自己的亲信嫡系,而和乾隆关系最近的便是傅恒。

公元1745年,24岁的傅恒被提拔为军机处行走。
公元1747年,傅恒被任命为户部尚书。
公元1748年,傅恒刚满27岁,便成为太子太保、保和殿大学士、川陕总督,统领满汉数万兵马。

和年羹尧是雍正的西北代言人一样,傅恒也成为乾隆的西北代言人。从此以后,傅恒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并且在军机处任职23年,可谓是位极人臣。

在这23年中,傅恒凭借乾隆的信任,实现了自己的价值,乾隆通过以傅恒为首的嫡系人马,逐渐清除了鄂尔泰、张廷玉等雍正朝旧势力,牢牢的掌控朝政。

但就在公元1770年,傅恒因病去世,乾隆不仅少了一位嫡系宠臣,也缺少一把掌控朝政的工具,他必须重新寻找傅恒的替代者。

一个偶然的机会,乾隆选中了和珅。

很多人都以为和珅是穷苦出身,但其实和珅的起点非常高,高到绝大部分人努力奋斗一辈子,都不能仰望和珅的起点。

因为和珅家族世袭三等轻车都尉,这是个从三品的官,相当于现在的副部级,虽然没有实权,却有极高的品级和社会地位。

正因如此,和珅小时候才能到咸安宫官学读书。

所谓咸安宫官学,是雍正设立的大清朝后备干部学校,专门招收上三旗子弟和景山官学的优秀学生,名额为一百一十人,学习满汉文字和骑射技术,教师则是翰林学士和宫廷侍卫。

这么一所学校,穷苦人家的孩子能进去?

但和珅进去了,还熟读儒家经典,掌握了满汉语言文字,练了一身的好功夫。

就在傅恒去世的那年,年仅20岁的和珅便继承了三等轻车都尉的官职,成为大清朝从三品的大员,随后被任命为三等侍卫,得到正五品的实权职位。

所以说,和珅的起点非常高。

紧接着,发生了一件事。

乾隆读书比较多,喜欢引经据典,有天突然说了一句:"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也",老虎跑出笼子,玉器在木柙里毁坏,是谁的过错啊?

正在别人不知道如何回答的时候,三等侍卫和珅站出来说:"典守者不能辞其责也",看管的人要负全部责任。

乾隆看着和珅,突然就喜欢上这个人了。

可能是喜欢他的学识渊博,可能是喜欢他遇到事情敢出头的劲头,甚至可能是喜欢他不顾一切想要向上爬的野心。

我觉得三种可能都是存在的。

乾隆正在寻找新的宠臣,替他掌握朝政的新工具,和珅这种有知识、有野心、敢出头的年轻人,正是乾隆需要的。

于是,和珅迎来火箭式提拔。

公元1775年,年仅26岁的和珅,被提拔为御前侍卫兼副都统。
公元1776年,和珅成为军机大臣、户部侍郎、内务府大臣、步军统领,直接做了位高权重的一品大员。

和珅之所以提拔的这么快,除了做傅恒的替代者以外,还有另一层身份,那就是在公元1773年的时候,皇十五子永琰被秘密册立为继承人,和珅比永琰年长十岁,正好培养起来制衡永琰。

此后的25年,乾隆与和珅结成了攻守同盟。

乾隆晚年需要大量的银子,和珅便提出议罪银制度,允许犯错的官员,用交钱的方式来抵消错误,保护官位。乾隆不希望永琰的势力太大,和珅便极力阻止永琰的老师朱珪,回到北京做内阁大学士。

总而言之,凡是乾隆想要的,和珅就极力去办,凡是乾隆不想要的,和珅一定要全力阻止。

而做为回报,乾隆对和珅贪污腐败,采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以此做为对和珅忠勤办事的奖赏。

正因为有和珅的全力配合,乾隆的后半生才能那么滋润,以七八十岁的年纪继续掌握朝政。

当然了,和珅与严嵩一样,既然走上这条路,那么等乾隆退位、永琰登基成为嘉庆以后,必然要承担一定的代价。‍‍‍‍

和珅贪污受贿得到的财富,是嘉庆渴望得到的,和珅党羽占据的位置,是嘉庆的亲信们孜孜以求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清算和珅就势在必行,如果不能清算和珅的话,那大清朝到底是谁说了算,到底是开展贪污腐败的传统业务,还是开展与民休息的新业务?‍‍‍‍‍‍‍‍‍‍‍

于是,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在这个故事中,小孙扮演了和珅的角色,董宇辉扮演了嘉庆的角色,老俞则是乾隆的角色。

董宇辉这个嘉庆到底能不能吃饱,还要看小孙这个和珅,到底何去何从,甚至还要看老俞这个乾隆,等这件事尘埃落定以后,到底有没有新打算?


4



不论是古代王朝还是现代职场,每个领导都要培养一些亲信,然后把自己不方便做的事,交给他们来做。而这些亲信通过给领导做脏活,换取自己的荣华富贵。

这是一个双向选择。

亲信做脏活之前,要做好被领导抛弃的准备,领导在委任亲信之前,也要做好弃车保帅的准备。

这些事,嘉靖和乾隆肯定门清,严嵩与和珅在二十年的职业生涯中,大概率也有心理准备。

老俞估计也是有准备的,但不知小孙有没有准备?

话说回来,既然身处一个用帝王心术布置的局中,董宇辉这个年轻人,能成为徐阶和嘉庆吗?

目前来看是有难度的。



点 击 下 方 名 片 可 关 注 公 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温伯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