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发挥侨界企业、人才优势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路径研究


随着对外开放不断深入,大批海外华侨华人和沿海省区侨商来蓉创业投资,呈现侨资西进,内资西移”的局面,侨资在成都比重大幅增加。


2020年初,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指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成都市侨联认真学习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关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和市委第十三届七次全会《关于坚定贯彻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部署加快建设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和动力源的决定》,在上级侨联指导下,汇聚侨心侨智侨力,以“侨”为纽带,主动加强成渝双城经济圈背景下成渝侨联双方在服务经济、对外联谊、新侨工作、基层组织建设、信息交流、传播中华文化等方面的合作,共同为两地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服务,促进两地经贸合作和科技交流,搭建侨界青年互动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向海外展示丰富瑰丽的巴蜀文化,为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我市“两城”建设汇聚侨界智慧和力量。



成都侨界企业现状和人才现状


成都侨界企业发展现状及优势



现状




一是侨企投资结构优化、第三产业增速明显。截至2018年,我市有侨资企业2300多家,约占成都引进外资的70%。目前在蓉侨资企业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无线通讯、房地产、生物医药、环保、物流以及体育等产业,如长江实业(天府喜来登酒店)、和记黄埔、嘉里集团(香格里拉酒店)、世茂集团、冠城集团等。我市归侨侨属企业则达到500余家,如华侨凤凰集团、汇融集团等,利税均超亿元。统计还显示成都侨资企业在第三产业中的增速较快,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数量大幅减少。


二是投资行业逐渐转向、新兴产业增速明显。侨资企业投资目光从传统行业转向新兴领域,如电子、信息、生物、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在成都高新区创办的高新技术企业有474家,已成功培育奥泰医疗系、三叶草生物制药、睿智化学、和芯微电子、万创科技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核心竞争优势的企业。


三是技术领先,前瞻性强,在同行业发展中居于前列地位。侨资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金、技术、智力优势;侨界专业人士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强、技术领先、视野开阔等特点。许多成都侨界企业人才承担着大量国家重点科研课题,先进的侨企技术优势,促进了成都都市圈集聚发展,不断推进建立更加完整的产业体系。如,美国范德堡大学终身教授梁朋博士携带世界生物医药产业尖端专利技术和5000万美元启动资金,来蓉创办的三叶草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拥有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以共价形式结合的蛋白质三聚体化技术平台,预计2021年产值将突破40亿元,成为四川生物制药产业新的增长点。


四是门类齐全,行业领先,在成都经济发展中占有一定位置。成都侨界在各行各业均有所发展,同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让侨资企业在成都各个行业处于领先地位,企业产品能填补国内空白,成为成都自主创新和内生增长的重要推动力。以成都高新区为例,累计孵化侨界企业400余家,获批知识产权600多项。


优势



一是在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就业、引进技术方面。广大侨商作为引进外资的“领头羊”,通过发挥先导和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外商来蓉投资发展;创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空间,增加人民收入。尤其是带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市场理念,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推动成都开放型经济形成。在成渝对外开放、对外交流方面。


二是为成渝对外开放、合作交流牵线搭桥,为公益慈善、社会事业慷慨解囊,在川渝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2020年8月,在侨企的牵线下,川渝侨联相关负责人及阿联酋、俄罗斯、越南、泰国、缅甸等5国侨商侨领参加视频会议。川渝两地商务部门分别就开发开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外资合作政策新机遇等相关情况作介绍。泰国四川商会会长汪治国表示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东南亚有很好的发展潜力和机会。


成都侨界人才现状及优势



现状




人才总量和质量优化、高层次人才多。2005年以来,从海外来蓉的侨界专业人士比重逐年上升。随着2009年四川省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侨界专业人士来蓉创业人数迎来了迅猛发展,成都人才环境和人才政策日臻完善和“创业中华海归蓉漂”等活动持续开展,成都人才虹吸效应越加显现,大批海归新侨选择来蓉就业工作和创新创业。


目前,成都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在世界城市中排名第93位,超过深圳,本地高校应届生留存率居全国第三,成为新一线城市中最受年轻人喜欢和中高端人才净流入率最高的城市。海归新侨群体在国内发展的优势明显,“语言及跨文化沟通能力强”是最大的优势,具有国际视野,生活适应能力强,更加独立,批判性思考能力强、更了解海外市场,容易在海外市场建立品牌或分销渠道、更具创新能力。


优势



一是资源富集的优势。成都侨界人士大多都是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成都侨界专业人士接受了国际化教育,来蓉后一部分在大学、科研院所从事研发工作,成为研发团队的带头人,另一部分则带着科研成果、专利等组建公司创业,吸引和聚集了大批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青年英才,呈现出“引进一个、带来一批、影响一片”的人才增幅效应,为成都带来国际前沿的高新科技,带来了新的管理理念和发展观念,带来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准的科技人才和团队,为推动成都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作出了积极贡献。同时,成都侨界人才通晓国际贸易市场运作规则、拥有双边人脉渠道资源,在资金体量、经营管理、科技创新等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二是融通中外的优势。海外华侨华人具有跨语言兼收并蓄、跨文化海纳百川的独特优势,沟通不同文化、促进文明互鉴。回归成都的海外华侨华人能兼顾中国和曾住在国的发展需求,积极参与前期项目论证、市场分析、社会公关、风险评估等工作,为成都企业规避准入限制、法律壁垒和文化冲突,更好地“走出去”提供帮助。三是海归新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留学人员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国际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海归新侨活跃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从留学潮到海归潮,已经形成中国独特的世界级国际人才良性循环现象。



工作建议

构建成渝侨界对外开放合作大格局

一是建立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侨联协同发展的成渝地区侨联工作新格局,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出侨的贡献。


二是进一步提高对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工作的再认识。将其作为侨联组织海外联络工作的重中之重,研究制定目标和工作内容,加强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在此基础上,定期表彰事迹突出、贡献较大的海外专业人士,更好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三是探索侨联组织与海外专家学者建立联系的有效载体。各地创业园和科技园应成为侨联引智工作的重要载体,侨联组织与创业园等类型的组织建立一种相互支持、信息交流、资源共享的长期稳定战略合作关系。



共建成渝侨联四套工作机制

一是合作磋商机制。积极开展调研,就侨资企业合作、侨界企业文化交流、人才资源信息共享等方面进行深度交流协商,系统研判成渝两地涉侨合作的热点与契机,鼓励两地侨商抢抓机遇,发挥带动作用,推动实现区域产业互动、基础互联、优势互补。


二是共建载体机制。2020年8月,川渝侨联第一次联席会议在重庆召开。通过联席会议机制,凝聚成渝两地的智慧力量,加强了成渝两地联系与沟通。同时,用好川商总会、渝商会等社会化专业化平台,共谋共享成渝侨企之间、侨企与其他企业合作的新热点。加强在蓉在渝侨商侨企发掘统计工作,整合两地各部门资源,精准投放到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中。共建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和海外人才工作站,建立海外人才项目“预孵化模式”,适时启动建设TOD人才枢纽,打造服务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创新共同体。


三是轮值承办活动机制。通过两地轮值承办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吸引更多侨资企业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当中。鼓励在蓉在渝优秀侨界高层人才与其他仍在海外的华人华侨建立联系,带动回国创业发展,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让更多侨界专业人才成为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四是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良好的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可有效保证川渝两地侨界信息资源共享的效果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引领川渝两地侨界专业人才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强信心。



共建成渝侨联五类合作

一是人才资源共享。成渝两地共建共享人才招引联络、信息网络、人才数据库等资源,凝聚更多的华人华侨人才智慧。开放共享科技、教育、产业等优质资源平台,协同推动人才培育。成渝两地共同树立侨界人才社会共同享有的意识与合作共赢的发展理念,深层次推进两地侨联组织之间工作交流,文化沟通,互利互惠,共享资源,促进两地侨联组织携手并进。积极消除人才流动与共享的制度性障碍,盘活人才资源,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做大海外人才“增量”。


二是人才平台共建。成渝两地区共同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重大科技项目,联合申报国家重点项目。利用已有平台,如侨商会;开发合作平台,如与四川省委统战部联合发起海内外川渝涉侨商协会合作联盟;编织情感平台,如成渝地区侨界人才联谊等活动;为引进海外人才和智力共同搭建工作平台。


三是人才政策协同。成渝地区协同开展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高质量共同建设成渝地区对外开放新侨乡。为广大侨商参与双城建设服好务,向传统侨乡借鉴宝贵经验。开展双城经济圈侨界人才协同发展理论研究,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引才磁场。让川渝两地侨联最大程度突破地域壁垒,竭力扩大合作面。


四是人才市场联通。推进人才资格互认、建立成渝两地人才公共服务共享机制,推动“重庆英才卡”与“天府英才卡”对等互认。建立区域一体化人才评价制度,分级分类推动双城经济圈侨界高层次人才评价、职称、技能等级、外籍人才居留等方面互认。组建专业团队,服务海归新侨就业。依托成渝两地侨联组织,组织建设海归新侨“经纪人”服务团队,根据“机会清单”为学成回国的海归新侨人才做全方位的落地服务。在户籍迁徙、安居置业、创业扶持、市场开放服务等方面成渝两地对等共享。


五是人才活动联办。成渝两地协同举办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大人才活动,开放共享人才论坛。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海外专家行”以及“筑巢引凤、凤来燕归”等系列活动。共同致力于建好“侨胞之家”;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做到知侨情、解侨意、联侨心、排侨忧,让海外侨胞在外感到有靠山、有奔头,回国感到有亲情、有温暖。



共建成渝侨联六个协同

一是搭建成渝侨联一体化发展平台。建立成渝两地涉侨平台,如成渝侨界高层次人才联谊会工作平台。基层侨联组织合作对接机制,充分发挥成渝侨联各地工作品牌优势,侨界高层次人才作用,实现差异化发展,做到资源优势互补,工作联动互促。


二是探索“一个模式,两个矩阵”新型联动模式。一个模式指的是联合地市推动构建“地方搭台、部门协同、侨联导流、人才唱戏”模式。两个矩阵是探索建立成渝地区高校院所侨(留)联联盟“地方侨联+高校侨(留)联+校友会”和海外成渝籍专家校友留学生创新创业联盟“孵化器+引才工作站+引才大使”两大矩阵。


三是谋划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华商投资洽谈会。在发挥成渝地区“五侨”合力基础上,加强与其他职能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密切与大型企业、科研单位的交流,形成大侨务的合力;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华商投资洽谈会,推动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进行各类对接合作,并提供公共服务,达到成渝政府、社会与企业多方共赢的目的。


四是推动建立海外孵化器、引才工作站。探索侨联组织与海外专家学者建立联系的有效载体,成渝两地合作建立引才工作站,打造各地创业园和科技园成为侨联做好引智工作,发挥对外宣传、引荐侨界人才、拓展侨资企业合作、提供咨询等职能;广泛宣传两地人才政策,帮助两地侨资单位对接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等资源,推荐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


五是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校地合作。鼓励侨资企业与成渝两地区高校建立合作机制,借助华人华侨智慧,联合培养高校人才,做到成渝资源共享;依托“海外成都”工作站,礼聘“成渝引才大使”,激发海外侨领、名校校友会负责人引才能动性;柔性吸引优秀学成留学生回成渝工作,为成渝经济圈经济发展做好人才支撑。


六是建立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资源库。启用大数据搭建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才云平台,合理规划,分布实施,建立统一的人才开发市场。成渝区域内可运用大数据平台技术,建立人才数据库共享机制。打破地域分割,建立区域海外华侨华人高层次人才信息库、项目库、成果库,汇集成渝人才供求信息,建立区域人才预测、预报机制,发布人才需求预测信息,为海外华侨华人各类专业人才就业创业提供及时有效的服务。



文章来源:成都市侨联

编辑:陈星竹 周宇斌

审核:何亚军


往期精彩回顾

西部(成都)科学城和天府实验室正式揭牌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天府国际机场高速南线力争9月通车,将打通成宜高速“断头路”

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的四点经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