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研究


编者按

成渝地区加强国际科技交流合作是共建西部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举措。本文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基础与优势入手,通过与北京、上海、深圳等主要科技创新城市的对比分析,发现成渝地区面临高端创新资源相对较少、创新资源集聚度不够、研发投入不足、国际合作研发投入占比较低、高端人才匮乏、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数量不足等挑战。


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成渝地区加强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的路径建议,一是协同推进两地科技创新国际合作,二是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三是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四是共同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等。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倡议共建开放创新的世界经济。创新发展是引领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020年1月,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重大战略决策部署,对于优化国家区域创新体系布局,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推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成渝地区创新资源丰富,区域创新能力较强,但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全国三大区域创新极核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区域创新第四极,必须增强协同创新能力,加强经济圈与各国的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交流,努力打破制约知识、技术、人才等创新要素流动的区域行政壁垒,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进一步发挥创新资源整体协同效能。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合作基础与优势


成渝两地位于我国西部内陆地区,处于“一带一路”西向、南向的中部位置,具备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作用。两地开放意识强,开放包容度高,国际科技合作资源丰富,为合力打造高水平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建设了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开放合作平台。两地共拥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42个,涵盖生物医药、材料、通讯、汽车、轨道交通、大数据等众多领域。其中,成都拥有中德、中法、中意、中韩、新川等国别合作园区,重庆正加快建设中德、中英、中意、中瑞、中以、中韩、中日等国别产业园区;四川拥有四川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家技术转移西南中心和成都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技术转移中心,重庆拥有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国家级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以及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等线上网站。这些合作平台综合功能日趋完善,辐射范围逐渐扩大,充分发挥了功能集成、资源融通和多向连接作用。


第二,拥有丰富的科技外交官及使领馆资源。成渝两地共拥有31家使领馆。其中,四川建立了科技外交官创新资源库,开展了科技外交官服务地方行动计划,可共享遍布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44名科技外交官网络资源。


第三,组织开展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国际活动。近年来,四川举办了“一带一路”四川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论坛、川泰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中日大学展暨校长高层次论坛、中国(四川)-以色列科技经贸交流推介会、中韩科技论坛、中意创新合作周等重大科技交流对接活动,持续加强与德国、以色列、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合作。重庆举办了国际前沿科技创新大会、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技能大赛和中国(重庆)—新加坡经济与贸易合作论坛等活动,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波大学联盟和中泰职业教育联盟,开通了中新(重庆)国际互联网数据专用通道。


第四,成渝地区对世界500强大型企业具有较强的吸引力。截至2017年,四川和重庆分别有331家和287家世界500强企业入驻,分列我国中西部地区的第1、2位。世界500强企业的入驻,为成渝国际科技合作提供了充沛的活力和动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合作的挑战



高端创新资源相对较少 创新资源集聚度不够

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上市企业数分别是123家(其中成都80家)和51家,高新技术企业数分别是4330家(其中成都3113家)和2488家,高校数量分别是119个(其中成都64个)和65个,其中双一流高校分别仅8所和2所;深圳同期拥有上市企业392家、高新技术企业1.5万家,北京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上海拥有高新技术企业9000余家,广东高新技术企业3.3万个。四川和重庆分别拥有国家级高新区9个和4个,远低于江苏(18个)、广东(14个)、山东(13个)。四川和重庆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别是14个(其中成都10个)和8个,远低于北京(120个)、上海(44个)、广东(29个)。四川拥有大科学装置9个(其中成都1个),重庆没有在建或已建的大科学装置。



研发投入不足 国际合作研发投入占比较低

2018年,四川、重庆和成都研发经费投入金额分别是737.1亿元、410.2亿元和392.3亿元,研发投入强度分别为1.81%(GDP修订后为1.72%)、2.01%和2.56%,而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2.19%(GDP修订后已调整为2.14%),与北京(1870.8亿元,强度6.17%)、上海(1359.2亿元,强度4.16%)、深圳(1162亿元,强度4.8%)等三个科技创新中心的差距很大。四川企业研发投入占比50%,与发达省份超过80%的比重相比还有差距。在研发投入经费中,国际合作研发投入占比更低。



高端人才匮乏 复合型高素质人才数量不足

2018年,四川、成都、重庆研发人员数量分别是25.43万人、14.33万人、15.11万人。远低于北京(39.7万人)和上海(27.1万人)。四川、成都、重庆两院院士人数分别为60人、29人、16人,远低于北京(756人)和上海(172人),高于深圳(46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成都92人、重庆46人,远低于北京和上海。开展国际科技合作与技术转移所需要的既精通语言又掌握专业科学技术知识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不足日益凸显。吸引海外创新型人才和团队的工作还有待加强。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国际合作交流路径


1协同推进两地科技创新国际合作


在优势学科领域瞄准国际重大科技创新方向,共同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围绕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成渝地区产业发展,征集重大技术需求,在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信息技术、现代农业、装备制造等领域,加强与重点国别、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合作研究。搭建技术先进国家地区与成渝地区的技术引进网络,打通服务成渝产业需求的国际科技合作“引进来”通道。鼓励成渝地区机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科技产业园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示范推广基地等创新节点,打通成渝地区优势领域国际科技合作“走出去”通道。



2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


构建成渝“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机制。围绕“一带一路”技术研发的关键引领地、科技成果的核心枢纽地、产业创新的重要开放地三大定位共建合作区,加强与国家“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对接,搭建内外并行的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共同提升“一带一路”创新平台集聚能力,围绕成渝主导产业发展,引进和共建以研发与转化为核心的功能性平台,吸引国际科技组织、知名高校等来蓉设立分支机构和研究中心、实验室、技术转移中心。鼓励成渝地区在“一带一路”技术先进国家设立研发机构和以研发为主要功能的研发机构和合资公司,助力直接吸收、引入国际优质创新资源,协同推进重大科技创新合作事项落地,力争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一带一路”的开放创新枢纽。



3共建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联合推进中国-欧洲中心、西部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中国-匈牙利技术转移中心(重庆)等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数据互联互通的技术信息平台和交易体系,共同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成渝地区国际技术转移服务。通过“一平台,一联盟,1+N品牌活动”建设,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整合境内外资源,完成两核一轴共同发展的功能布局,实现双城差异化发展和优势互补相结合,增强协同创新能力,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4共同举办国际科技交流活动


围绕成渝地区产业发展需求和重大项目(技术)需求,不定期举办科技外交官川渝行活动、驻成渝使领馆科技参赞论坛、专题项目对接洽谈会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交流对接活动,实现关键技术、人才和资金引进来,优势产业、技术和产品走出去,打造成渝科技创新合作新优势。联合举办“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等各类国际科技交流会议,打造“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品牌活动和具有高显示度、高影响力的国际性科技创新交流平台,提升成渝双城经济圈在全球科技界的知名度。



文章来源:《商业经济》2021年第3期

作者: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中心彭大敏、何彬、张婧、曾婷



文:彭大敏、何彬、张婧、曾婷

编辑:陈星竹 周宇斌

审核:何亚军 包小波


往期精彩回顾

视高+籍田 看成德眉资同城化“毛细血管”上的融合发展

共话“双城记” 第二届成渝新经济论坛下月将在成都举办

发挥侨界企业、人才优势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路径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