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成都22个项目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成都日报制图 张维颖

中共中央、国务院3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

记者从市科技局获悉,成都科技战线再传捷报,共有22个项目上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

 | 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

“太赫兹成像关键技术”项目


记者了解到,由电子科技大学作为牵头单位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作为参与单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其中,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建宇教授团队、电子科学与工程学院樊勇教授团队共同完成的“太赫兹成像关键技术”项目,荣获2020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该项目团队由杨晓波教授带领,电子科技大学中青年骨干为主要成员,在国家重大重点项目支持下,经过十多年潜心研究,攻克了太赫兹成像核心关键技术,做出了太赫兹波成像从架构、器件到系统和方法的开创性工作,实现了超高分辨率成像,全自主研制出首部超高分辨率太赫兹成像仪,已在国内装备成功应用,满足了国家工程的急需,形成了自主可控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


| 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

肺癌早期精准诊断

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李为民教授牵头的“肺癌早期精准诊断关键技术的建立与临床应用”获得202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了解,为打破早期肺癌漏诊的瓶颈,李为民教授团队创新影像组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通过建立临床资源数据库,突破了肺癌早期精准诊断的技术难题。通过对临床、影像、病理、基因等多维数据系统的集成和提取,建成了41574例大样本肺癌临床智能病种库,为新型影像技术开发提供大数据支撑。

同时,项目组挖掘CT图像数字化信息,提取病灶纹理、小波、形状、强度等485个特征,并与临床、病理、基因等信息相关联,构建基于影像组学技术的非侵入性肺癌诊断预测模型,提高预测准确性。

有了大数据和预测模型的支撑,团队进一步研发出了肺癌(肺结节)AI辅助诊断系统,1分钟即可实现结节定位识别和定性辅助诊断,对3-5mm肺小结节检出准确率达98.8%,大幅提高<1cm早期肺癌诊断率。

该系统于2016年开始先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全国155家医院使用,既提高了胸部CT阅片效率,也减少了肺部小结节漏诊率,赋能基层,对实现肺癌早期诊断同质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文章来源:成都日报

编辑:陈星竹 余沁玲

审核:何亚军 周世刚


往期精彩回顾

2025年成都都市圈基本实现1小时通勤!四川“十四五”交通规划出炉,还有这些内容

坐个高铁来看展 成德眉资摄影绘画作品巡展正在眉山举行

与全球城市对标的上海市交通基础设施研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