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最可爱的人:大医张伯礼(上,附评论)

天津日报张立平 文明天津 2022-04-25

张伯礼(左)多次进入“红区”望闻问切。

迎着飘飞的细雨,他从渤海之滨飞赴江城武汉。全国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1月27日,正在天津指导“抗疫战”的他,被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急召。

  此前3天,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央指导组成立。身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的张伯礼名列其中。

  古稀之年,临危受命。

  这是一次肩负使命的出征。17年前,抗击非典前线,他挺身而出、义无反顾;庚子新春,他再次逆向而行、披荆斩棘。“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一个多月来,他马不停蹄、不惧危险,深入医院、社区,会诊病患、调查疫情、筹建方舱、调制处方……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他的誓言依然未改。有人问,您年事已高,是不是可以不必到前线来?他眼含热泪,坚定回答:“不!疫情不严重,国家不会点我的名。我必须来,而且还要战斗好!”

  

他是国士

  在72岁之年,他来到了一场大战的最前沿。初到武汉的几夜,他睡得并不安稳,因为情况远比他想象的还要严重。

  疫情大面积暴发,大量病例涌来,所有医院被挤爆。实地走访多家医院,张伯礼和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同志们发现,各大医院的发热门诊里聚集了几百号病人,看诊排长队、化验人挤人、CT检查人满为患。走廊里,输液的病人与排队挂号的人混在一起。更让人揪心的是,医院里一床难求,不少确诊病例根本住不进来。

  混乱的局面令他焦急又痛心。

  “这种状况不改变,将为后续防控和治疗带来巨大压力,会进一步加速病毒的传播,必须果断采取措施。”张伯礼神情凝重。

  当晚,在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开的会议上,张伯礼提出,必须马上对病患分类分层管理、集中隔离,将发热的、留观的、密接的、疑似的“四类”人员隔离开来,对确诊患者也要把轻症、重症分开治疗。

  疫情蔓延,面对新型病毒,如何减少病死率、提高治愈率,需要大智慧。张伯礼一直在思考,他研究了一辈子中医药,他说中医是苍生大医,治病救人几千年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财富,是无价的瑰宝,一定能在这次疫情的防控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张伯礼建议,征用学校、酒店作为隔离观察点,给患者普遍服用中药,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达到早期干预的目的。

  1月28日,首批几千名患者服上了中药;29日,3万人服上了中药。一两天后,一些轻症患者退烧了。

  事实上,中西医结合抗击冠状病毒的方法,他的团队已经在海河医院进行了很好的运用。而且,他在指导2003年中医抗击非典时,就已经验证了这个方法有效。此次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召他来武汉,希望他的团队能为防控新冠肺炎疫情发挥特殊的作用。

  “建议中医药进方舱,这个工作我可以来做!”张伯礼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刘清泉教授写下请战书,中医西医各有长处、优势互补,人命大于天,能救命是最重要的,张伯礼提出由中医承办方舱。

  建议得到了中央指导组的支持,江夏方舱医院成立了,主要采用中医药综合治疗。江夏方舱医院累计收治了500多位患者,主要以轻症为主。最让人欣慰的是,江夏方舱医院所有患者中,没有一个转为重症,医护人员也是零感染。取得经验后,几乎所有的方舱医院都开始使用中药。

  与此同时,在张伯礼等专家的强力推动下,武汉协和、同济、金银潭等医院的重症患者也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有些重症患者转为轻症,或痊愈出院。现在,武汉市各医院中医药的介入已经从当初的30%做到了基本全覆盖。

  

他是战士

  穿上白衣,就是战士。2月12日,张伯礼率领209人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区大花山方舱医院。由院士挂帅的这支医疗队被外界称为“中医国家队”,来自天津、江苏、河南、湖南、陕西五省市三甲医院的中医、呼吸重症医学、影像、检验、护理等专业的209名专家,将在这里开展中医中药对新冠肺炎的临床治疗、预防、临床研究。

  中医进方舱后,张伯礼更忙了。他白天指导会诊,晚上开会、研究治疗方案,甚至细化到具体病例,亲自开方。学生们劝他:“您每天太忙了,有些事,就让我们干吧!”“带兵打仗,哪有不上前线的道理,那不成纸上谈兵了吗?”张伯礼从来不听劝,穿上防护服,病房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

  “您把舌头伸出来,我看一下。”隔着护目镜,张伯礼为患者看舌相,然后伸出手,为患者把脉。

  穿上防护服,他就是个战士。中医讲究望闻问切,不到病房、不接触病人,如何能了解发病规律,如何谈得上与病毒战斗?这也是张伯礼坚持一定要亲临一线的原因。

  有的患者氧合水平比较低,有时好不容易升上来又降下去了,一直在波动。张伯礼临床问诊,让医生给他们注射生脉、参麦注射液,服独参汤。一两天后,病人的血氧饱和度就稳定了,再过一两天,氧合水平就上去了。

  对重症患者,张伯礼强调治疗方式要中西医结合,以西医为主,中医辅助,但是辅助有时也起关键作用。在临床诊疗时,张伯礼发现,对重危症患者要果断、及早使用中药注射剂,早用、大胆用,往往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

  越来越多的病人痊愈出院,张伯礼发现,他们中有一部分还有咳嗽、憋气、心悸、乏力等症状,于是建议在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建立了新冠患者康复门诊,专门管理治疗这部分病人。

  在中国工程院和有关单位支持下,张伯礼又牵头组织武汉协和医院、武汉市中医院共同为湖北被感染的医务人员建立了一个健康管理平台,追踪他们的健康状态,以中西医结合的干预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康复。

  

他是勇士

  “生命相托是一份责任,如果不能替病人去担当,不会是好大夫。”在抗疫一线,张伯礼每天都在超负荷工作,他心里时刻牵挂着他的病人,不计个人得失,只为山河无恙。可他没有想到,多日的劳累,使他胆囊旧疾复发,自己不得不成为一名病人。

  2月16日,他终于病倒了。中央疫情防控指导组的领导强令他住院。“武汉保卫战”正是较劲的时候,还有那么多病人等待救治,他希望能保守治疗。“您不能再拖了,必须手术!”负责为他治疗的专家态度坚决。

  2月18日,张伯礼被推上手术台。手术之前,照例要征求家属意见,他说:“不要告诉家人了,我自己签字吧!”毕竟这个时候在武汉病倒了,他怕老伴儿担心。

  怕影响军心,张伯礼特意提出不要将他手术的消息对外界公布。麻醉过后,他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的助理读疫情通报,并打电话询问江夏方舱医院的情况,接听医护人员打来的求教电话。

  手术后一两天,张伯礼就开始在病房里工作了。病床上加了一个小桌子,左胳膊上扎着静脉针,右手不停地用笔在修改着东西。那几天,正值一个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的项目进行到了关键时期,他放心不下啊!

  “仗还在打,我不能躺下!”作为国家中医治疗领域的领军人物,他深感此行武汉责任重大。“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他早做好了准备,武汉之行不会轻松。“肝胆相照,这回我把胆留这儿了!”张伯礼风趣地说。

  连续多天,武汉的确诊病例大幅下降,张伯礼那颗悬着的心缓和多了。在武汉疫情最严重的阶段,面对正月十五的街灯,张伯礼写下一首诗:“灯火满街妍,月清人迹罕。别样元宵夜,抗魔战正酣。你好我无恙,春花迎凯旋。”

  春天已经来了,凯旋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天津日报记者张立平)


评论: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

大年初三飞赴湖北武汉、劳累过度病倒后不下火线、手术醒来先问疫情……连日来,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院士临危受命、奋战抗击疫情一线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

  “国有危难时,医生即战士。宁负自己,不负人民!”这是张伯礼抗击非典时的誓言,同样是如今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行动。屡屡进入“红区”,亲自为患者看诊,白天指导会诊,夜晚细化治疗方案……他是白衣天使的代表,是中医大家的代表,是值得我们敬仰、学习的楷模。面对国之危难、迎战生死考验,张伯礼带着对祖国、对同胞、对病患炽热的感情,以对生命负责、对专业尽责的态度,全情付出,真情投入,一次次站在守护生命、抗击疫情的最前线,以勇气和坚守迎接最严峻的挑战。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医者仁心、人间大爱,看到了“越是艰险越向前”的英雄气概和担当大义。

  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在这场异常艰苦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广大共产党员不惧艰险、冲锋在前,义无反顾担起使命重任,张伯礼是老共产党员的代表,也是我们天津人的代表。驰援武汉、支援恩施,天津13批共计1294名医护人员,为“湖北保卫战”提供源源不断的“天津力量”;在社区防控一线,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日夜坚守,以无私无畏守护千家万户的“安全防线”;万余名市、区机关干部下沉社区、深入企业,筑牢防线、排忧解难、真情服务……哪里最危险,哪里最需要,哪里就有共产党员当先锋做表率。

  “人民的需要就是使命。”这是张伯礼的肺腑之言、赤子情怀。他与战友们对初心的坚守、对责任的担当、对党和人民的忠诚,让“精神灯塔”更加熠熠生辉。越是危急时刻、重大关头,越需要英雄楷模的精神力量。当前,统筹做好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既是一场大战,也是一场大考,意义重大,任务艰巨。楷模就是这场战斗中的先锋队、突击队,发挥着旗帜引领作用。

  崇尚英雄,才能产生英雄;争当英雄,才会英雄辈出。对楷模精神的最好致敬,对英雄风范的最好尊崇,就是学习他们身上展现的临危不惧、无私奉献的鲜明品格,用实干担当将其转化为抗击疫情、赢得发展的强大动力。坚定信心、迎难而上,在重大考验面前挺直脊梁,在艰难险阻面前勇往直前,我们一定可以夺取疫情防控与经济社会发展“双战双赢”。




相关新闻







文明天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