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滨海新区刘塘庄村求新求变涅槃重生
日前,在刘塘庄村文体广场上,一场主题为“厉行节约,制止浪费”的别开生面的家庭趣味运动会正在举行。
志愿者义务服务在刘塘庄村已经是常态。
坐落于刘塘庄村的中塘镇博物馆成为底蕴厚重的村镇文化阵地。本报记者 王涛 摄
从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村到有树有花有楼房的新居,从靠天靠地度日到努力奋斗过上小康生活,从因循守旧到大胆创新……此番飞跃,对一个村来说何其难!
可刘塘庄村,这个位于滨海新区中塘镇河西片区,曾经脏乱差、穷惯了的村,却做到了。这背后有智慧、勇气、魄力,更有毅力。
新世纪之初,乘着利好政策的春风,刘塘庄村开始求新求变,历经探索与实践,走出了一条产业兴、家乡美、风气好、村庄和、村民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这几年,刘塘庄村多次上榜“天津市文明村镇”,2017年被评为“全国农村幸福社区”、2018年被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2019年被评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由于接二连三收获“国字头”荣誉,刘塘庄村的名气和人气直线上升,十里八乡前来“取经”的人“踢破”了门槛。
人们不禁要问:用了啥招?使了啥劲?日前,记者走进刘塘庄村,探访这个村“蝶变”背后的故事……
“跟过日子一样,当好这个家”
“你只要是‘两委’班子的人,就得替村民想、替村里发展想,跟过日子一样,当好这个家!要是混天,趁早别干!”刘塘庄村党总支副书记冯树春说得干脆利落。
在刘塘庄村,“两委”班子有个原则:“三个决不、一个坚持”──“决不以权谋私、决不搞歪门邪道、决不脱离群众,坚持事事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相信群众,全力维护党群团结!”这样做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为村民认可的“领头羊”。
2018年,刘塘庄村完成党总支和村委会选举,在滨海新区率先实现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目前,村“两委”班子共8人,有老同志、也有“90后”。
“我们村‘两委’班子有项执行了23年的传统──‘一日一议一沟通’和‘两委班子联席会’,雷打不动。”作为村里的“90后”党总支书记,邢学说,“一日一议一沟通”是早上的碰头会,沟通一天的工作和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两委”班子联席会推行“两会议两公开”制度,除了班子成员,村纪检监察工作联络站站长、村监会主任也要参与,进行一周财务收支公开和“两委”班子工作情况周汇报。邢学举例:“比如一周新产生的票据:谁花的钱、花了多少、怎么花的,都要在会上说,参会人员都同意、都签字,才能报销。”
除了办事透明,行动力上也绝不含糊。“两委”班子认为,“干一件实事,胜过说一万句空话。”也正如此,村里的事,他们事必躬亲。
邢学告诉记者,刘塘庄村楼房化后,老村住得人少了,杂草和死角越发多,可村落还在,环境治理就不能放。
从今年5月开始,村“两委”决定对老村启动人居环境整治。“老村占地550亩,如果雇人清理,怎么也要10个人,一人一天至少100元,一天就1000元,我们琢磨钱不能这么花,还是自己来吧。”邢学直言,为了不耽误工作,班子全体成员每天早晨5点准时集合开工,干满两个小时,前阵子刚把老村彻底清理了一遍。
“住进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去刘塘庄村采访前,邢学给记者发了定位:“栖凤北里刘塘庄小区”。她笑着说:“这是我们村的新居,名字和环境都跟市里小区很像。”
果然,与印象中的村落景象完全不同,记者进入小区,一进门便看到几排红顶、楼体呈黄白色调的5层小砖楼,小区内是平整的道路,路边栽植着树木和花草;一处开阔的空地是活动广场,装有健身设施;旁边最显眼的文体中心有3层高,灰白体建筑散发着艺术气质,是居民熟知的文化“打卡地”。
记者走了一圈发现,这里总共18幢楼,分为活动区、便民区,来往的村民有的带着孩子玩耍、有的遛弯儿、有的健身,十分悠闲。
怎么把村居打造成了小区?冯树春坦言,原本刘塘庄村的村民住在老村,那里是一片低矮的平房区,到处是土路、农具、牲口……2002年,农村楼房化政策全面推行,刘塘庄村响应号召盖楼房,动员村民“上楼”。
“当时村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不管是村里盖房还是村民买房,都挺困难,所以政府就出了政策:‘区里补一点、镇里补一点、村里出一点、村民掏一点、贷款贷一点’,想买房的村民如果还有困难,每户再给3万元无息贷款,人均每平方米只要349元。”冯树春叹了口气说,即使这样,还是有很多人不买账,在他们的观念里:“农民离不了地,上了楼,地咋办?拖拉机搁哪?牛羊咋喂?”冯树春作为亲历者清楚地记得,当时全村登记买房的人还不到一半。
时间来到2004年,第一批买房的村民领到钥匙,户型面积从50多到90多平方米不等。张炳香花了3万多元,买了一套98平方米的两居室。“新房供水供气,上厕所也不出屋,多好啊!”张炳香回忆,当时一起搬来的村民没有后悔的。就这样,在口口相传中,没搬来的村民也动心了,陆续加入“上楼”的队伍。
从2003年到2006年,刘塘庄村总共建成住宅小区面积7万平方米、住宅楼18幢。而为完善服务功能,小区还改善基础设施,装路灯、升级污水管网、换土绿化、配备监控设施……目前,全村90%以上村民都住进了楼房,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一年两笔收入,搁谁谁不乐”
住得舒坦了,口袋也得鼓起来。刘塘庄村位于205国道旁,交通便利,可经济指标就是上不来。问题出在了哪?
村两委班子分析:“主要是新企业无处可放,新项目无地可落。”
2005年,刘塘庄村确定了“整合资源、拓展空间、整体发展”的思路,投入近2000万元建起中塘镇日嘉工业园区;号召原有村办企业入驻园区、搭建招商引资的平台……
“第二年,随着企业陆续进来,人气有了、财气也来了。我们和企业协商,在用工上首选本村村民,鼓励村民进企业上班,挣工资。”冯树春对记者说,目前,园区14家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促进村民就业的重要引擎。
夯实了工业基础,农业也不能落下。“村民陆续‘上楼’,种地成了问题,毕竟老村距离新居3.5公里,不算近。当时,不少村民开始从事第二、三产业,土地出现撂荒苗头;还有村民把地流转给种粮大户,可这种流转有中间商,层层下来,村民一亩地一年到手也就二三百元。”冯树春直言,那阵子,盘活耕地资源、解决村民土地的事成了村两委的心病。
2012年,刘塘庄村探索建立土地流转试点,动员村民将土地交给村委会统一管理,年底分红,这获得大家的一致同意。
2013年11月,刘塘庄村成立“栖凤专业农业种植合作社”,全村3300亩耕地全部流转入社。仅当年,村民土地收入就较往年提高了20%。
这几年,合作社的分红金不断上涨,现在一亩地达到650元,按照村人均1.8亩地的标准,人口多的家庭一年能领到上万元。
最早进企业上班、把地流转给合作社的村民张超波感触颇深:“我们家10多亩地,一年有7000多元分红;不种地了,我能腾出时间去上班,这些年一直在企业当安全员,每年都涨工资,现在每月6000多元,还有社保。一年两笔收入,搁谁谁不乐!”
张炳香说,她也把地流转到了合作社,一年有近6000元分红;而且在小区开了一家烟酒店,收入还算可观。“前几年,家里买了车;赶上假期,全家还去旅游,这好日子从前哪有啊!”张炳香腼腆地笑起来。
“相互带动,小区的文化气氛就起来了”
眼瞅着村里的日子好过了、村集体经济实力强了,2015年,村两委合计:“得给村民发福利,共享致富成果,也解决一些家庭的后顾之忧。”
在《刘塘庄村提高村民福利待遇的决定》上,记者看到,涉及医疗保险、退役军人慰问、入学补助等10项内容,覆盖全体村民,且福利待遇多数在千元左右,诸如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给予2000元慰问金、对考取本科的学生给予1000元到3000元不等的助学金……
邢学告诉记者:“福利多了,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满足感也随之增加。比较明显的体现是大家的思想境界提升了不少,平日里的文化生活丰富起来。”
村民李江堂说:“以前几个人凑一起要么张家长、李家短,要么打麻将,现在跳广场舞、写书法、健身的人多了,我和老伴儿总去凑热闹!你来他也来,互相一带动,小区的文化气氛就起来了!”
2019年,天津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试点推广启动,作为滨海新区唯一试点村,刘塘庄村率先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筑起党的宣传阵地、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基地、村民文化园地、公共服务便民惠民基地;还成立栖凤农业种植服务队、巾帼志愿服务队、村民宣传服务队等20支志愿服务队。
邢学介绍:“志愿者宣传党的思想,让党的理论政策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融入村民生活;而由村里老党员、退休教师、退役军人组成的村民宣传服务队,讲群众身边事、将政策宣传融入其中,引导村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将村民的心通过文化纽带凝聚在一起。”(王睿 王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