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津南区昆香苑社区“故宫”搬到家门口
12月6日,津南区双新街昆香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活动室里坐满了人,他们都是来参加今年最后一次“家门口的博物馆”公益沙龙的。这次的沙龙主题是“故宫记”系列之家具、服饰篇。据工作人员介绍,今年的“家门口的博物馆”沙龙包含4场公开课和12场文物专题学习营,场场爆满,由于场地限制,很多没能进场参与的社区居民都早早打听明年的沙龙计划。
小创意引发社区大变化
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博系硕士生导师陈晨是“家门口的博物馆”项目总策划人,他是昆香苑社区居民。在2018年年底,他与母亲温鸿霞一起参加社区举办的表彰社区优秀志愿者的晚会。这是他第一次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却改变了他一直以来的看法“社区工作都是大爷大妈在做”。在活动中,他认识了不少“80后”“90后”的社区工作者,年轻人之间总是能碰撞出很多新点子。社区需要新鲜的项目吸引更多年轻人参与社区活动和建设,而陈晨也希望立足自己的专业,为社区服务。
于是“家门口的博物馆”这个项目的雏形在几次磨合后就诞生了。这个项目依托于社会组织公益创投项目,面向津南区双新街社区居民免费开放。陈晨老师带领了自己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组成了项目组,一方面为社区居民提供更为专业的文博知识,另一方面,也为文博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深入研究和实践的机会。
在准备的时候,陈晨老师和学生们都将“认真”“专业”贯彻始终,从年初的确定商讨选题,到每个选题落实到人,反复斟酌讲稿、修改PPT,要经历几个月的时间。在讲解中,要充分考虑听众的知识结构和文化水平。如刘宇彤同学在讲解家具的过程中,启发小朋友背诵了《静夜思》这首唐诗,并启发大家思考“床”是什么家具。在讲解最后,他还设计了一个“古画里找家具”的环节,让听众巩固刚才所学到的古代家具知识。
每一次活动,配合讲解内容,还要有动手制作的环节,如何将知识与制作更好地衔接,让项目组颇费了一番心思。比如,在家具篇,手工活动环节是制作一个小小的架子床模型,让居民亲自感受榫卯结构的神奇魅力;在青铜篇,亲手制作一个精巧的鼎模型,居民们能够更为深刻地了解传统青铜纹饰的内涵。
而这些环节设计,都是项目组在一次次推敲、修改后设定的,既不能太繁琐让居民难以操作,又不能太“小儿科”,难以激发兴趣,还要考虑手工材料的成本和获取难易程度。
陈晨说:“一开始有的居民来参加我们的沙龙活动,就是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但是一次活动下来,很多居民就开始成为固定参与者了。有一些居民的文化水平是很高的,他们在社会上也参加过其他的文博类讲座、活动,甚至是商业课程,他们对我们的评价也是很好的。这些都让我和我的学生更有干劲。”
文博爱好者参与志愿服务
在活动现场,记者看到参与沙龙的居民不仅有退休的老人,还有一大半是上小学的孩子和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人,而这些居民既是参与者,又是活动志愿服务的提供者。从活动开始前布置活动室,活动中帮助分发活动材料,到活动结束后整理打扫活动室,大家分工合作,秩序井然。
双新街昆香苑社区的工作人员张育玮经历了“家门口博物馆”项目对接实施的整个过程,在他看来,这个项目不仅仅是作为文化公益活动丰富居民业余生活,项目还作为一个衔接的平台,让居民在受益于公益活动的基础上,培养活动参与者的志愿服务意识,鼓励他们再投身到公益志愿服务工作中,把社区居民共治共享共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我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活动,一个人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带动周边更多的家庭,参与到社区建设和公益服务中来。最直观的,参加‘家门口博物馆’的,很多是年轻的对文博知识感兴趣的妈妈,她们带着孩子来参加活动,进一步培养孩子的兴趣。那么我们通过调动这些母亲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就会影响孩子对志愿服务的认知。而且,每个能够坚持参加活动的志愿者,身后一定是有一个支持他的家庭的。所以,这种志愿服务的意识就会传播下去。”张育玮表示。
因为有了这个平台,社区居民的凝聚力提升了,很多社区工作的开展都更为顺利了。
今年,由于疫情的影响,很多老年人不能去上老年大学的课程,于是有人说:“要是咱们家门口也能有个老年大学该多好。”“为什么不做呢?”社区工作人员说干就干,立即牵头筹备这个项目。
于是,在社区的“培育”下,陈晨在民政局注册了一家名为“小时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社会组织。社区组织转变为社会组织,方便了活动在更大的范围内开展。
此后,“融艺学院”项目被“小时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承接。项目与一般的艺术培训机构不同,它以“服务积分”免费兑换“高大上的文化艺术课程”“外出研学”“接地气的手工培训”为模式,鼓励更多志愿者参与到新时代的文明实践中来。“融艺学院”聘请行业内著名的专业教师授课,开设国画、书法、声乐、舞蹈、朗诵、服装表演6门艺术课程,致力于服务街道优秀志愿者,形成了“志愿者服务于志愿者”的爱心循环。
社区管理形成良性循环
作为小区里的“热心人”和“志愿服务骨干”,温鸿霞对近两年社区的变化感受特别深。以前,都是一些大爷大妈自发形成的舞蹈队、歌唱队,大家随便玩儿玩儿,水平也有待提高,现在家门口就有那么专业的老师进行辅导,大家心气儿都特别足,表演水平也提高不少,参加很多区里、市里组织的演出。更重要的是,由于“融艺学院”需要志愿服务积分兑换课程,居民参加志愿服务的热情特别高。
有些居民,原来不参加志愿服务的,现在回回抢着去。比如,清明要进行防火安全巡逻,往年参与的人不多,今年早早的,几个小分队的名额就都满了。现在每天晚上,小区里都有志愿者进行安全巡逻,大家饭后遛个弯和进行志愿服务一起抓,还能存积分上文化课,何乐不为。
有平台、有渠道、有人才,社区管理通过小小的艺术沙龙,为专业人才和社区居民搭建桥梁,进而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服务管理新方法,使得社区居民“共建共治共享”落地并结出硕果,这些果实让社区里每个居民实实在在地看见、摸到、品尝到。
相关新闻
新时代文明实践:带您认识下天津津南区双新街社区里的“和事佬” 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津南区双新街道赴北京海淀区参观交流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天津市津南区双新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纪实(多图) 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津南区双新街“金点子”议出“好主意” 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津南区咸水沽镇15分钟服务圈初步形成 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津南区西官房村绘就美丽乡村新图景 新时代文明实践:天津津南区双新街万盈家园打造“食物森林”
文明天津
微信号 : tjwenming.cn
新浪微博 : @文明天津
******************
点我打印二维码
分享、在看与点赞
传递正能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