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东丽区海颂园社区小小“约吧”,约出了啥?
小小一“约吧”,带来大变化。在东丽区海颂园社区,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海颂约吧”内,党员干部和社区百姓在一次次“约会”中,解决了一件件百姓关心的“小事情”,讲清了为民服务的“大道理”,为城市铺就了最温暖的幸福底色。小小的“约吧”缘何有这么大的能量?请您随本刊记者一起,到海颂园社区去走一走、看一看吧。
海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一间不到20平方米的小屋,就是“海颂约吧”。一排沙发、一张小小的玻璃圆桌,就是“约吧”的全部家当。房间干净整洁,窗口摆放着几株绿植,给这间“约吧”增添了不少温馨的气氛。
从2020年8月份成立至2021年1月,东丽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区民政局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到这“约会”的党员干部已达100多人次,涉及十几个部门,解决各种事项30多件。
小小“约吧”,到底约出了啥?
约出了资源优化、民意畅通“约吧”虽小,却承载着多种功能。“矛盾纠纷调处约,约家长里短;社情民意汇集约,约协商议事;干群关系联系约,约交心交友;文明风尚传播约,约唠知心嗑……”社区“一肩挑”王芳,如数家珍般向记者介绍。当然,最重要的,还是“约吧”的议事功能,这里是社区4584户居民和辖区内各相关职能部门的重要沟通渠道。
提及“约吧”成立初衷,“吧主”王芳颇多感慨:海颂园社区是由原六个村拆迁后组成的还迁安置房小区,昔日的村民搬进楼房后,面临着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困难救助、生活方式转变等一系列问题,给刚刚变身为居民的村民带来很多不适应,也给社区治理带来了很多新课题。“原来住村里,生活成本低,搬进楼房后,吃棵葱都得掏钱买,更别说煤水电、物业费、停车费了。刚搬进楼房的时候,村民有事还是习惯找‘大队’,物业费也有三年减免政策,所以矛盾还不凸显。”物业经理赵德强曾是原潘庄村的村委会主任,对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想法一清二楚。2020年6月,王芳到海颂园社区任“一肩挑”,当时正赶上公共服务事项移交社区,物业费减免政策到期、新一年的物业费收缴,各种矛盾交织在一块,一下子给她来了个“下马威”。
“上班头一天,社区居民一下子来了几十口子,愣是把本来挺宽敞的党群服务中心给挤了个满满当当,甚至还有人‘现场直播’,没来的居民也通过业主群里的照片认识了我。真没想到,刚上班就在社区里出了名。”王芳苦笑着说。过去居民有事习惯去街里上访,或者打“8890”举报。上访的老百姓带着气,职能部门也无从下手,如此反复折腾不仅不容易解决问题,还影响了相关部门的正常工作。反映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也让社区居民的积怨越来越深。如何整合起各方资源,进一步畅通居民的诉求渠道?王芳苦苦思索,寻找工作的切入点。
“其实很多矛盾,都是因为沟通不畅造成的。既然如此,我们能不能变居民‘上访’为干部‘下访’,把居民和相关职能部门约到社区里来,坐在圆桌前解决问题?”王芳把目光瞄向了党群服务中心的矛盾处调室。“‘约会’要比‘调解’更令人愉悦,那就叫‘约吧’吧。”“居民有诉求、有怨气、想谈心,我们就把他约到‘约吧’来,职能部门的干部到‘约吧’和群众‘约会’,也能在第一时间对矛盾纠纷做出反应,不仅畅通了群众诉求渠道,疏解了群众怨气,还实现了和居民群众的零距离接触,对矛盾纠纷形成了源头治理和动态管理,一举多得。”
别看“约吧”刚成立半年多,可解决了不少大问题。海颂园社区是还迁小区,居民习惯在楼道里加装“二道门”,虽经居委会和物业反复做工作,仍有部分居民不按规定拆除。为此,王芳将街道主管领导、消防队、执法队、物业公司和相关居民一起约到“约吧”,针对此类事项商定合理解决方案。
房门打不开,如何灭火施救?“约吧”里,执法队、消防队向居民普及消防安全知识,讲解火灾事故中因加装铁门,加大火险救援难度、堵塞生命通道的案例,强调加装“二道门”带来的消防安全隐患,最终得到了居民的同意,将“二道门”顺利拆除。“以前我们没少给居民做工作,可大家都互相‘摽’着,你不拆我也不拆,导致问题一直悬着。没想到有了‘约吧’,不用我们去职能部门来回跑,大家坐一起就把事儿给办了。”物业经理赵德强如是说。
“二道门”拆了,社区和居民之间的隔阂也没了,“约会”仍在继续。一次,王芳在和居民李姐“约会”时得知,她家孩子上学补课有困难,而且社区大部分居民为农民家庭,生活不富裕,补课也给生活增加了额外负担。王芳告诉李姐,社区引进教育机构入驻,对小区居民有惠民政策,可以免费为其孩子补课,让李姐一下子喜出望外,直呼“没想到‘约吧’还能解决自己家里的大事,真是约出来了人情味。”
“过去大伙有问题习惯反复打‘8890’,‘8890’再给我们派单解决,一个礼拜光反映问题报告单就得接个五六件,最近几个月基本没有了。”社区居委会副主任范丽丽告诉记者。如今,社区居民有事办、有话说都习惯到“约吧”来,“有事不出社区就能解决,再也不用东奔西走了”。
今天的“约吧”是有形的,它既可是一间小小的办公室,也可能是一个APP,或是小区里的一条长椅、一方草地。“约吧”也是一种理念、一种机制,它植根于党员和社区居民的心里,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牵起了各方资源,提升了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本领,密切了党员和群众的关系。
“什么?王大爷和李大爷又闹不开心了?你把两位老人请到‘约吧’来,我叫上片警儿,咱们一块儿给说和说和。”撂下网格员打来的电话,王芳匆匆赶到“约吧”。
辖区内的两位住户王大爷和李大爷原本是老邻居,可一直以来邻里关系都处得不太好,这一次两家为一点小事彻底翻了脸。“两位老人岁数都不小了,万一情绪太激动出什么意外,矛盾可就激化了。”王芳边走边思忖着今天这事该怎么解决,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到了“约吧”,王芳马上了解了事情的经过,带着社区工作人员先劝住了双方,又向辖区民警咨询相关政策,经过反复沟通协调,终于“磨”出了一个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王芳劝王大爷:“您看李大爷都70了,身体还不好,咱就不跟他计较了。”接着又对李大爷说道:“您消消气,都说远亲不如近邻嘛,今天咱定了解决方案,以后您也不吃亏了。”就这样,只言片语间,一桩邻里纠纷就被调停得当。
“‘海颂约吧’调解的事件大多都是社区里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就是这些小事,经常让双方吵红了脸。”看着两位老邻居重新握手言和,王芳心里的石头也落了地,“社区要和谐,矛盾先化解。我们把居民请到‘约吧’来,就是为了弄清问题根源,把矛盾纠纷敞开了谈。”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海颂约吧”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社区居民们的信任,将一个个微矛盾、微纠纷化解在群众的家门口。
不仅仅是海颂园社区,近两年来,东丽区创新发展“枫桥经验”,东丽区103个社区“大党委”正逐个结合自身优势,以提高为民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打造“社区矛调中心”,实现了“小事不出社区,矛盾纠纷不上交”。
“说起来,我们‘海颂约吧’应运而生,还是借了东丽区基层精细化治理战略的东风呢!”自2019年起,东丽区大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基层精细化治理目标,依托东丽区党群网格大数据智慧平台,实现了服务职能全面整合、“社区民警+网格员”捆绑入户常态有效、问题处置及时快速、关爱帮扶全面覆盖的目标,构建起抓两头、带中间“一网统管”的精细化基层治理体系,以“特殊”和“关爱”两类群体为抓手,开展基层治理“精细化”实践,为需要关怀的重点人员提供精准的关怀服务,赢得了广大群众的赞誉。
家住海颂园社区的刘桂琴奶奶今年已经80岁高龄,身边没有亲人照顾,平日买菜买药都是由社区网格员代劳的。这几年随着年龄增长,老人的身体越来越差,独自生活也越来越吃力,便和社区说了自己想找一家有医养结合资质的疗养院以房养老的心愿。
在得知老人的心愿后,王芳等人立即联系了东丽中医院和天津市骨科医院进行病情诊断,同时通过“约吧”,将万新街道公共服务办相关负责人约到老人家中,进一步了解老人情况及具体需求。
随后,海颂园社区相继将东丽区民政局、万新街道、司法所、派出所、律师等多方人员陆续约到“约吧”,对刘奶奶的养老事宜进行详细的讨论研究,最终在东丽区找到了一家令刘奶奶满意的养老院。
2020年9月30日,在东丽区民政局、万新街道、派出所等部门及海颂园社区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养老院派出专用车及专业护理人员将刘奶奶接到养老院安度晚年。
一网兜尽民生事。东丽区精细化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兜起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赢得了群众的信赖。如今的海颂园社区,民气顺了、民风正了,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邻里间交流增多,居民们的心被“拢”到了一起,共享幸福的社区新生活。
社区基层干部开展工作最怕啥?怕讲话没人听、承诺没人信、办事没人跟,党群干群之间就像不匹配的螺母与螺钉,总也拧不到一块儿去。
社区群众最怵头啥?莫过于为遇到的烦心事、闹心事跑断腿、磨破嘴,来来回回被推诿,渐渐跑掉了耐性,跑出了失望,更跑寒了心。
在海颂园社区,上述这些基层治理过程中常见的痛点和难点,正逐渐被有效破解,而解题的突破口正是该社区创新推出并日臻完善的“海颂约吧”机制。
“嘀嘀嘀……”2020年5月的一天深夜,海颂园社区网格员宋学伟的手机突然响个不停,刚准备休息的他赶忙拿起手机一看,原来是36号楼的“居民连心群”传来的消息:一位居民反映楼下正在施工的地铁工地噪音太大,影响了自己的正常休息。宋学伟还没来得及作出回应,群里瞬时就“炸开了锅”,其他居民也跟着七嘴八舌“吐槽”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不满。
“可不是嘛,这都几点钟了?大半夜还在施工,最近天天如此,还让不让人睡了!”
“白天施工也就算了,晚上也没完没了,家里老人刚出院,根本休息不好,身体怎么能恢复?”
“眼瞅就快高考了,这动静让孩子怎么安心复习啊?耽误了考试谁负责?这事儿网格员你得给解决,赶紧让他们停下来!”
…………
群里你一言我一语,随着对话框里的内容不断刷新,大伙儿的言辞也愈发激烈。几十条信息裹挟着居民们渐趋激烈的负面情绪向宋学伟袭来,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居民的事就是网格员的事,一刻也不能耽误,但这件事对于小小的社区网格员来说,显然有些复杂。
“无论如何,一定要作出妥善回应,先稳住大家的情绪。”想到这里,宋学伟一边安抚着居民,一边思考着对策。在他工作用的“社区E通”应用程序上,有专门的知识库,遇到此类情况该关注施工单位哪些资质,又该如何协调处理,这些内容都清晰地写明了。“按照工作指南,我联系到了地铁施工方的项目经理,先询问他们是否存在夜间施工的情况,有没有夜间施工许可证,能否把施工的噪音降低。对方给我发来了一份夜间施工许可证的照片,并承诺会重新安排作业时间。我把获取到的所有信息第一时间转达给了居民们。”宋学伟的“第一步棋”出手漂亮,微信群很快便安静了下来。
风波并未就此平息。没过两天,宋学伟又接到了32号楼一户居民的电话,对方称地铁施工方野蛮施工,把自家厨房的一块钢化玻璃给震碎了。宋学伟赶忙来到这户居民家中核实情况,发现确实有块玻璃裂成了蜘蛛网状,他安抚对方:“您别着急,我去给您想办法。”
王芳了解到此事后,立即联系到该地铁项目部党支部书记逄增荣,把他请到了“约吧”,先来了一次“书记对书记”的直接对话。随后,逄增荣带着施工人员赶到居民家中仔细查看了现场,诚恳地向对方表示:“目前这些大型设备就在居民楼附近施工,多少会对咱们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咱也不用分辩是谁的责任了,我们会尽快为您家更换一块新的玻璃,这事儿咱说办就办。”
宽一户居民的心不算难,要让所有受影响的居民都心宽气顺,不是件容易的事。
在日常走访中王芳了解到,针对地铁施工扰民这一问题,社区已有不少居民自发组建了一个议事微信群,每天“聚”在里面讨论各种对策,甚至已经准备好拉上抗议横幅到施工现场去“闹一闹”。
“这怎么行?咱们一定要把工作做在前面,决不能让事态进一步扩大。”王芳一方面安排宋学伟抓紧时间逐户统计受施工噪音影响较大的几栋楼里究竟有多少体弱多病人员、老人及面临中高考的学生,另一方面通过街道吹响了“哨声”,请东丽区的环保部门、公安部门以及地铁施工方上门报到,并请来了几名居民代表,几方齐聚“约吧”,促膝而谈,共同研究解决办法。
王芳开诚布公:“我们支持城市建设,建成通车后我们社区居民最先受益,但我们更要保证施工期间居民的生活不受影响。”
逄增荣也作出表态:“感谢社区党委和广大居民对我们项目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和理解,我们也一定全力配合社区做好居民的安抚协调工作!”
这样的“圆桌会”气氛融洽,看不见面红耳赤的你争我辩,有的只是坦诚相见与推心置腹。
最终的“谈判”结果也富有成效,地铁施工方表示将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管理及机械设备的保养,采取必要的降噪措施,同时明确承诺在每晚10点后及中高考期间停止施工。他们还专门购买了米面油等慰问品,与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对受影响较大的两栋楼的百余户居民逐家走访,得到了这些居民的理解与认可,有的居民代表为此向地铁施工方送上了一面锦旗。
通过这件事的妥善处理,“约吧”也进一步在社区居民心中扎下了根。海颂园社区与地铁施工方就此“不打不相识”,双方党组织在原有共建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密切了党群联谊关系,地铁施工方定期参加社区党日活动,听取社区党员群众的建议和意见,并向居民宣传在建项目的进展情况及意义。不仅如此,他们还出资与社区共同打造了一座社区便民活动厅,用于丰富广大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居民们无不拍手称赞。
小小“约吧”,约到党群中心来,约进社区百姓家,约出了海颂新风尚,更加深了海颂党群情。
海颂居民有话说:有了“约吧”这个平台,不用再担心有难没处解、有苦没处诉,大事小情都能在这儿得到及时解决,这个“约吧”,我们信赖!
网格员有话说:自从有了“约吧”,我们帮助居民解决问题更有针对性和抓手,工作起来更有效率,也更得心应手。居民对我们也渐渐信赖、亲热起来,过去我们上门办事或做宣传,有的住户门都难敲开,如今在小区里碰上了,要拉我们上门做客呢!
群众利益无小事,群众诉求无小事。新形势下我们要做好群众工作,有效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和谐,筑牢干群关系的信任基石,还需要不断探索新路,进一步畅通群众诉求的表达渠道,着力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时应对和有效解决群众遇到的困难,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寒假期间,位于东丽区海颂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二楼的社区活动教室一间都没闲着,这间教室里老年合唱队在引吭高歌,那间教室里书画爱好者在挥毫泼墨,再往前走是社区幼儿绘画班的娃娃们在上美术课……在二楼的最里间教室,一位年轻文静的女士正在为社区的中小学生介绍着“电从哪里来”“声音是如何传播的”等科普知识,她边讲解边演示教室内的科普器材,绘声绘色的讲解、生动直观的演示让学生们大开眼界,纷纷表示下周还要来参加科普知识学习。
这位主讲人叫刘玉辉,今年四十出头,既不是教师,也不是科技爱好者。她曾是社区里有名的“上访户”,如今却作为“海颂科普大使”承担起向中小学生传授科普知识的重任。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刘玉辉完成了从昔日“上访户”到今日“海颂科普大使”的转变呢?
“闹得最凶的时候,她曾带着社区居民挤满社区服务大厅,很是让人头疼。”谈起早些年海颂园社区的信访问题,王芳依然记忆犹新。
其实,刘玉辉的问题并不是纯粹的个人问题,她本是个热心肠,关心关注的也多是村民(居民)的切身利益问题。之所以过去会带着居民多次上访,就是因为当时的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畅,居民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对于刘玉辉反映的问题,仅凭社区一己之力是无法解决的。王芳先将此事向街道领导汇报,并带着领导到实地察看,再商量具体解决办法。此后,她一趟趟到刘玉辉家中去沟通解决办法,一次次约刘玉辉到“约吧”来,向她汇报解决问题的进度,直到最后圆满解决了问题。“没想到,事情真办下来了,我很满意!社区对我们太重视了,一点儿都没想到。”困扰多年的问题终于得到解决,刘玉辉的兴奋溢于言表,“我搬进小区四年了,之前都不知道社区党委、居委会是干什么的。只有需要解决问题的时候,我才会想到社区党委、居委会。可王芳书记来后,不但上门了解我们大家的需求,还真心实意地帮大家解决问题,每天忙里忙外,把社区党委、居委会办成了我们居民的‘家’,我现在有事没事都愿意往‘约吧’看看来。”
就这样,从撂下过无数狠话的“上访户”到如今能和社区干部敞开心扉,刘玉辉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其他居民做出了示范。这一事件的解决,也直接改变了一些“上访户”对社区党委、居委会工作人员的态度和看法,社区党委书记王芳也由“局外人”变成了“主事人”,“上访户”也愿意到社区居委会“打开天窗说亮话”,表明自己的诉求了。
“我们把这些‘上访户’列入必访对象,得空了就上门谈心交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实在没空,就把他们的需求记下来,跟街道领导报备,再请街领导协调相关职能部门领导约定时间,在‘约吧’见面详谈,以促成问题解决。”王芳介绍。在社区“两委”及网格员的努力下,对于有着合理诉求的群众,社区联合街道干部全力帮助解决;针对诉求不合理的群众,则采取面对面谈心方式,将一些无中生有的信访问题抑制在萌芽状态。
除了刘玉辉,以前海颂园社区里的“上访户”还有不少,像赵桂忠、王家跃等,过去都是随叫随到的“上访户”。他们组织力、表达能力超强,又热心居民事务,如果能把他们组织起来,成为社区党委、居委会的好帮手,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刚刚尝到“约吧”甜头的王芳,又冒出了组建社区志愿者队伍的想法。
打铁得趁热,说干就干。当王芳与社区“两委”成员统一思想后,第一时间约赵桂忠、王家跃、刘玉辉到“约吧”面谈,并征求他们参加志愿者队伍的意见。没想到的是,这三位“资深”的“上访户”一致同意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并根据各自特长被分派到不同志愿服务团队。赵桂忠能说爱唱会主持,参加了老年表演队,平时义务为社区居民奉献文艺演出;王家跃为人最热心,参加了为民服务队,经常给社区老年居民送菜送药;刘玉辉最年轻,也有一定知识基础,当时正赶上社区兴建科普阵地,刘玉辉就自告奋勇承担了科普讲解员的工作,完成了由“上访户”到“海颂科普大使”的转变。
2020年10月12日,海颂园社区志愿者大会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隆重举行,首批80余名社区志愿者参加会议,其中不少人是曾经的“上访户”,可今天他们都有一个时尚而又响亮的称谓——志愿者。王芳在向大家介绍了今后社区志愿者的服务内容、服务要求后,专门请赵桂忠和刘玉辉两位志愿者代表发言。
赵桂忠那天很激动,除了向社区党委、居委会表达信任与感谢外,还谈了自己对社区党委、居委会的认识和转变过程,希望大家都发挥出老年人的光和热,带动更多的居民参与到志愿者队伍中来,为海颂园社区贡献一份力量。刘玉辉则为大家讲述了自己从一名“上访户”到“海颂科普大使”的思想、行为转变历程,畅谈了自己成为志愿者后在为居民服务过程中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并且对街道主管领导及社区工作人员表示感谢,希望有更多居民参与进来共建和谐社区。
就这样,在社区党委、居委会的倡导、支持下,海颂园社区的各项工作都逐渐步入正轨,越来越多的居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截至目前,社区志愿者已增加到140余人,身穿“红马甲”、臂戴红袖章的社区志愿者和社区网格员在社区内随处可见,他们以实际行动护佑着社区居民的健康安全,提升着社区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如今,海颂园社区“我志愿,我服务,我参与”的志愿服务热潮已逐步形成,社区居民和党员干部们一起,构筑起社区治理的最大同心圆。
“约吧”虽小,却扭住了社区治理中的痛点和难点,“约”来了资源整合优化,“约”出了政府公信力,“约”出了干群一条心,“约”出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新模式。区民政局副局长徐恩光表示:“‘海颂约吧’是东丽区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夯实党在基层执政根基的创新举措,是切实解决城市化进程中‘社区之表、农村之实’等难点难题的积极探索,今年,东丽区将以此为起点,扎实推进‘一居一品’建设,构建东丽区社区治理新格局。”
方寸“约吧”见证党群情深。社区党组织、基层党员干部如果没有“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引领,没有“以人为核心”全面城市化升级的导向,没有“以百姓心为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就没有从“约吧”走出来的愁容尽散的“上访”居民,就没有不断涌现的主动牺牲个人时间、积极参与志愿服务的社区志愿者,更遑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居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城市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的“城市梦”。
诚然,“约吧”机制刚刚建立尚在磨合之中,社区亟待解决的复杂问题还有不少,这些都需要我们各级党员干部特别是社区工作者拿出真心真情真意、付出时间精力体力,以“绣花”功夫推进社区精细化管理。只要我们明确为民服务的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不变,我们相信,未来会有更多承载着党群干群深情的“约吧”,以更新颖更丰富的形式出现在津城百姓的生产生活中,书写出更多党群齐心创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奋斗故事。
执笔人:王钢 张春芳 陈媛媛 韩燕玲 谢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