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天津论坛2022”研讨发言综述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日前,“志愿服务天津论坛2022”在天津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上海海洋大学、南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这一主题,分别就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理论创新、实践经验、学科体系和发展路径等内容进行了研讨发言。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必将为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奠基助力。
一、志愿服务事业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志愿服务既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良性发展的重要机制。将志愿服务事业融入整体社会发展进程之中,与时代同行、与社会共振,这是本次论坛形成的一个重要共识。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创新工程首席专家丁元竹教授认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中国志愿服务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和基本特征存在内在契合点,中国志愿服务的未来发展前景光明。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同志认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与工作体系。这为未来中国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新时代新征程志愿服务事业发展要着眼制度设计,继续完善志愿服务事业的组织与动员、服务与管理、引导与培育、支持与保障,通过协同配合确保志愿服务机制健康运行。
二、志愿服务实践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
志愿服务既是一项社会事业,更是一种社会实践。靳方华认为,志愿服务的创新性发展贵在地方实践。地方实践活动能够不断揭示事物发展的多样化特性,为解决社会实际问题、推动社会发展,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无论是工作体系方面的拓展,还是工作机制方面的创新,或是发展路径方面的探索,都是中国特色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广东省社工与志愿者合作促进会会长谭建光教授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志愿服务从社会行动发展为服务体系的全部历程,由此概括出广东省在志愿服务实践领域先行探索的“四个最先”和“五个第一”。他认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阶段的广东志愿服务体系具有统筹有力、充满活力、专业引领和湾区合作四大特征。上海海洋大学张祖平教授从服务需求、服务方式、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四个方面阐述了志愿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操作问题。他认为,目前乡村存在强烈的志愿服务需求,应该围绕乡村振兴,积极探索乡村地区开展志愿服务的内容与方式。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所长李培志研究员基于基层治理现代化视角,以天津市和平区朝阳里模式的发展历程为例,全面论述了社区志愿服务的理论内涵、实践逻辑与发展创新。他认为,应该从关系重建和结构优化的维度搭建社区志愿服务参与平台,构建社区志愿服务运行机制,弘扬志愿服务文化和精神,进而积极探索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制度化、体系化、规范化和常态化发展的机制和规律。
三、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应该着眼于中国化与时代化
为中国志愿服务事业谋划未来理论创新是本届论坛上形成的又一重要共识。丁元竹教授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理论要求的视角,强调了未来中国志愿服务理论创新的两个基本点: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他认为,未来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理论创新必须回归经典,正本清源。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田丰研究员对比分析了西方志愿服务的发展脉络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关联与扬弃,并从核心内涵、外部环境和发展模式三个角度解析了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内涵演变的“理想类型”,该模型对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发展史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他分析了“列宁谈星期六义务劳动”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内涵的历史延续性和内在传承性。南开大学王庆明教授从效率机制与利他传统视角探讨了现代志愿服务发展的实践张力问题,他重点剖析了志愿服务的道德起源和意涵,完整呈现了现代志愿服务在转型过程中的三重面貌,并据此概括出志愿组织转型中的中国路径。
四、努力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培育路径和发展模式
志愿服务要想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探索中国特色志愿服务培育路径和发展模式。构建新的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既要注重纵向的内容结构创新,又要注重横向的发展模式探索,同时还要及时关照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过程增量”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魏娜教授从个体、组织和社会环境三个维度阐述了志愿服务可持续参与的影响因素和实现路径。她在详细梳理文献的基础上,概括出中国情境下影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的关键因素,总结了提升志愿服务持续参与水平的几项措施,从动态演化、动态过程、分析模型和优化路径四个模块依序重现了政策思路和路径建议。中国农业大学张晓红教授介绍了关于中国特色志愿服务模式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志愿服务需求、管理和运行角度确立了分析框架,并根据分析框架选取九个典型样式,从而总结出北京、天津、贵州、广东、上海、湖北、福建、港台和四川九种志愿服务发展模式,并据此探讨了各种发展模式的基本内涵和主要特征。中央民族大学良警宇教授回顾了中国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发展历程,分享了有关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的实践与反思,并对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过程增量”进行了重点分析。他认为,在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中存在着大量急需政策厘清和理论澄清的“过程增量”,比如日常工作与志愿服务的界限、群众文化活动与志愿服务活动的边界、文化管理与社会参与的区别、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差别、教育成果展演与教育志愿服务的差异等等,此外他还就文化和旅游志愿服务实践中出现的条块分割与整合、适当激励与过度激励、管理体制类型交叉重合等问题提出了观察与分析。
作者:杨政 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社科院基地研究员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