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有序开展
为了进一步提升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利用,为观众提供更好的展览服务,在国家文物局、天津市文旅局的支持下,天津博物馆成功申报了《天津博物馆馆藏革命文物保护项目》。本项目针对天津博物馆馆藏珍贵且具有代表性的200件革命文物,采用手工脱酸的方式进行保护性修复。
多年来,天津博物馆在革命文物的征集、收藏、利用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在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中,共采集并上报革命文物8695件/套。作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天津博物馆结合自身馆藏特点,积极发挥社会宣传教育职能,推出了《中华百年看天津》、《红色记忆——天津革命文物展》等展览,同时推出“小小讲述人讲百件革命文物”、“百场革命文物直播进校园”等活动,均受到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
在纸质文物的保存过程中,纸张的酸化是导致文献损毁的主要原因,也是影响纸张寿命的重要因素。纸张产生了明显酸化的标志是PH值下降至6.1以下,如不及时对其展开酸化防治措施,则会使得纸质文献快速老化,变黄变脆,进而丧失机械强度,最终裂为碎屑,丧失其原有的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现代机器造纸技术普遍使用含氯的漂白剂为纸张增加白度,使的纸张在生产之初就产生了大量酸性物质,延续至今,时刻危害文物的安全。
革命文物:于方舟烈士遗物《史记》的脱酸前后数值对比
本次修复保护结合现代文物保护的成熟检测技术,对待修复文物进行分析检测,准确测量每件待修文物的多点PH值,取平均值后,做好详细科学的档案记录。
整体修复过程优先采用传统修复技术和修复材料,所有新材料和新工艺都经过前期实验和研究,确定绝对安全后才作用于文物。针对不同纸质、不同薄厚程度的文献档案,采取手动喷淋、涂抹和浸泡等多种除酸方式,将对文物最无害的工艺技术和材料作用于文物的保护,最终达到除酸效果。
经过近一个月的脱酸工作,天津博物馆目前已完成部分珍贵革命文物的除酸。文物的酸性程度由最初的平均PH4.3,达到平均PH7.0以上的中性程度,个别文物已可达到PH8.0以上的弱碱性,对于防止纸张老化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也是天津博物馆文物保护工作中一次新的突破。
多年来,天津博物馆的文物保护工作秉承着“预防为主,抢救第一”的修复理念,坚持将预防性保护工作做扎实。通过有效的质量管理、监测、评估、调控干预,抑制各种环境因素可能对藏品造成的危害,努力使文物处于一个“稳定、洁净、安全”的生存环境,尽可能阻止或延缓珍贵文物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劣变,达到长久保存文物和档案的目的。未来,天津博物馆还将继续贯彻这一文保理念,对文物内在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尽可能延长文物的寿命,在保障文物完整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文物的价值与作用,为大众参观、游览提供更好的物质保障。
图文:郝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