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成昊:拜登想借巧实力拉欧盟“制华” 欧盟会买账吗?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直新闻 Author 孙成昊
孙成昊
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客座研究员
2021年,美国进入了“拜登时刻”,内政外交均呈现不同程度的变化。在对华政策上,拜登政府基本延续了特朗普时期的“大国竞争”路线,将中国视为美国“21世纪最大的地缘政治测试”。同时,拜登政府加快调整同盟政策,加强重塑包括欧洲在内的盟友关系。展望未来,在中美博弈日趋复杂的背景下,欧洲又将作何选择?
基于“巧实力”的对华战略竞争
拜登政府在对华战略竞争的方式方法上作出了较大改变,从之前基于“蛮实力”的竞争转向更强调自身实力、价值理念、盟友体系和国际规则的基于“巧实力”的竞争。目前看,这种竞争策略体现出四个显著特点。
首先,拜登政府仍然采取了全方位对华竞争的态势。这种态势在特朗普任内初露端倪,在2017年底特朗普政府推出的《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中,就充斥着与中国全面竞争的气息。拜登执政后虽然采用了更加灵活的手段展开对华竞争,但并没有收窄两国竞争领域,除了近期在人文、经贸等领域有所缓和之外,在意识形态、科技、台湾等领域和具体议题上的钳制打压并未放松。
其次,拜登政府对华竞争是“内外联动”的。拜登政府很早就提出“中产阶级外交”,希望既能通过不断提升美国自身实力、从优势地位出发与中国竞争,又能将中国议题引入国内政治,通过对华竞争“合法化”在国内推动的各项建设议程,激活美国自身的好胜心和活力,刺激美国在疫情背景下的复苏与活力,进而促成拜登取得有利于其政绩的国内进展。
再次,拜登政府谋求持久的对华竞争而非“速争速决”。此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中国事务高级主任杜如松出了一本书《长期博弈》(Long Game),反映出美国战略界精英对中美竞争将是长期性的认知。为了实现长期竞争而不至于陷入冲突,拜登政府不断抛出一些新提法,包括国务卿布林肯在年初提的“竞争、合作、对抗”的“三分法”,到后来不断给相关概念加定语,如“负责任的竞争”,给双边关系搭建“护栏”以避免对抗等。这一方面是为了确保美国把握引领中美关系的主导权,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防止两国激烈竞争后滑向敌对状态,反而打破了长期竞争的可能性。
最后,美国试图不断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对华竞争。正是由于竞争的全面性、内外性和长期性,美国无法也不愿承担全部竞争成本,将对华竞争“国际化”成为拜登任内选择。针对所谓“中国挑战”,美国进一步调整同盟政策,根据不同议题建立分门别类的“小圈子”。同时,美国继续推动“印太”战略的落实,将主要战略精力与资源转向“印太”,维护与这一地区盟友及伙伴的关系。美国不仅结束了长达二十年的阿富汗战争,将“烂摊子”留给盟友与地区国家,还大力强化与“印太”地区国家的外交、军事、经贸联系,并提出“重建更好世界”“印太经济框架”等多个倡议。
“最大西洋主义”的总统?
拜登当选后,欧洲对其不无期待,甚至有媒体将其称为“最大西洋主义”的总统。在对华采取竞争政策的背景下,拜登政府对欧政策的变化“肉眼可见”,迫切希望欧洲加入“大国竞争”的行列。为此,拜登政府从四方面调整相关政策。
一是着重强调民主价值观,力求恢复基于共同价值观的思想根基,这也符合欧洲长期倡导的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外交。同时,美欧开始在新的议程和领域中促进西方民主价值观,如共同推动数字领域的“国际民主秩序”。
二是从安全、经贸、科技等领域巩固跨大西洋关系的务实支柱,修复特朗普冲击波造成的裂痕。如在安全领域,拜登政府增加了对北约的关注和承诺,包括联合欧洲对俄罗斯实施制裁;在经贸领域,美欧实现了关税战休兵。
三是拜登在国际上支持多边主义,拓展与欧洲对外合作。双方在抗疫、伊核、气变等问题上沟通更多,美国也在重返一些国际组织如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等。
四是将中国议题作为美欧关系“粘合剂”,加强美欧协调。拜登政府明显加强了与欧洲在中国议题上的协调力度,联合欧洲共同发起对华制裁,同时承接并拓展了特朗普任内打造的美欧“中国问题”对话机制,将其作为美欧整体协调机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并希望对接美欧各自的“印太”战略与倡议,如加强“重建更好世界”与欧方“全球门户倡议”之间的协同作用。
欧洲如何抉择?
那么,欧洲又会做出怎样的选择?2022年是否会在美国的持续拉拢下,更积极主动地参与对华竞争呢?
面对中美“大国竞争”,欧洲的心态是极其复杂的。一方面,欧洲承认不可能在中美之间保持“等距离”,中国是欧洲实现很多全球目标的必要伙伴,但无论是价值观还是经贸领域,欧美作为盟友对中国的很多立场都是“自然重合”的,此外与美国的同盟关系仍然是欧洲重要的战略坐标。
另一方面,身为盟友的欧洲也不会在所有问题上与美国站在一起。特朗普任内,欧洲在气变、伊核等议题上就立场鲜明地与美国划清了界限。欧洲不愿成为中美战略博弈的旁观者,担心欧洲的影响力和利益会受损,因而提出“地缘政治欧洲”,从“市场欧洲”转变为“力量欧洲”,主动参与大国竞争也并不意味着成为美国的附庸。
不可否认,中欧关系面临一些挑战,比如北约在对华表态上出现了一些负面变化,立陶宛以及一些欧洲政客也不断在台湾问题上挑衅中国底线。由于欧盟对华态度的复杂性,针对不同的事务和政策,欧盟会采取不同的方式与中国接触。但比较确定的是这两年,欧洲对华认知和态度似乎正向消极面移动。
在政策实施方面,欧盟也在不断升级对华“工具箱”,如在意识形态上加大对华打压甚至制裁力度,经济上加强投资保护、产业链审查,近期欧委会还推出所谓“反经济胁迫”的提案草案,也有部分针对中国的意图;军事上英法德等国不断增强在印太地区的“存在感”;科技上与美国打造针对中国的联盟等。
总体看,在对华竞争这个关键问题上,美欧仍然有所不同,美国的战略目标是护霸,针对中国的是体系性竞争甚至对抗;欧洲的战略目标是发展,针对中国的是在同一体系内的影响力之争。因此,如果未来美国在处理对欧关系时都加以对华竞争的滤镜,却又不断忽视欧洲的声音与利益,那么欧洲不会毅然决然地站在美国一边。
文章2022年1月4日首发于”直新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