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自由成长是负责任地成长

张冬青 LIFE教育创新 2022-06-08


LIFE特邀


-

-

张冬青

2006年与先生一起创办日日新学堂,现任学堂副校长。

基于多年的教育实践以及对教育的思考,提出“自然而然”的教育理念。



什么是自由?


由着自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不受外力约束?不被奴役?一切皆由自己选择和决定?儒家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家的物我齐一?佛家的解脱?


什么是自由成长?


将天真置于规则之上,以天真的名义无法无天?各遂其性?由儿童自己选择? 不被塑造、修剪?


这些问题一提出来,很多人就会有了答案。但脑子里有了答案,并不意味着真的理解,更不代表行动上的正确选择。


知道一个道理并不能有效地指导行动,因为行动的时候,人面对的情境永远比学习道理时设计的情境复杂。


例如,我们既懂得要让孩子学会坚持,又明白该尊从孩子兴趣,当孩子的兴趣课上了一段时间不愿意上了的时候,是让孩子坚持还是可以停止,就是一个难题。


正面管教让家长做到温柔而坚定,可实际上有各种情况让你无法温柔或者无法坚定。面对一个发脾气的孩子,书上教你说的几句话都不管用是常有之事,你耐心地共情也许可以釜底抽薪,也许就是火上浇油。


流行的教育类书籍描绘了一个个乌托邦,也仿佛提供了几段通往乌托邦的路径,但真的一走,发现全是树枝一样的岔道。


要从“知道一个道理”变成“理解一个道理”,才有可能运用得当。而理解一个道理需要思辨的过程。在辨析的过程中,一个道理会引出一串道理相互参照。于是你对某个道理的认识就深刻起来,唯有深刻而周延的认识,运用时才进退有度。


对自由和自由成长我们该如何认识呢?


自由是人人生而有之吗?理想答案是肯定的。但人类历史上有过奴隶制度和等级制度。幸而历史向着文明发展,在今天,生而自由的观念已经成为普世的价值观。


也会有虚无论者认为:生并不是人能选择的,生既不由己,那么生命的自由从何而来?存在主义用三个词回答了这个问题:存在先于本质。人的存在不由人选择,而成为什么样子的人则由自己决定。


人有自由选择自己本质的权利,一个沉重的、无法推卸的权利。因为放弃选择,随波逐流也是一种选择。


有人说,我怎么可能自由选择?遗传限制了我,家庭环境对我有影响,社会环境我也不能左右。是的,每个人都有许多理由放弃对自己负责,所以说这份自由是沉重的,生命不能承受的是轻飘,不是沉重。


儒家认为“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人的一生都是由于自己,这就是自由。


哲学对自由的理解从来是与责任相连的,不是俗世幻想的无拘无束。


不被恶的制度和他人强权欺压,是政治上争取的自由。中国人被欺压久了,被愚民久了,所以对俗世理解的自由有着强烈的渴望,由于自我意识没有建立起来,对自己负责的能力较弱,就出现了对《还珠格格》里小燕子的自由模式的幻想:有一个权力无边的皇上爸爸撑腰,可以任性地闯祸。既依附于权威,又要反抗权威。 


自由,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人才能享受。即自己是自己的主人。依赖外部环境给予的人必强调环境条件的不足,然后受制于不足。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自然无中生有地存在了;人类渺小而寂寞,却创造了自己的文明。负起责任,方可创造。


现在,我们能够理解了,自由的成长是让一个人学会对自己负责、不被强权塑造的成长。


推荐阅读: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然规规律》

《保护生命的真实》

《儿童的成长隐秘而模糊》

《尊重儿童成长的自主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