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念的奇迹》第13课:借助痛苦,摆脱痛苦,就好像用一根刺,挑除另一根刺
▲ 有声书由小朝师兄朗读,点击播放,边听边读
当你的心获得解脱,你会心怀慈悲:对自己慈悲,因为你曾受过无数的苦,因为你那时还不能将自己从邪见、憎恨、愚痴与愤怒中释放出来;对他人慈悲,因为他现在还未能看清自己被邪见、憎恨与愚痴囚禁,并因此继续被囚禁,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更多痛苦。
现在请你以慈悲之眼看着自己与他人,像一个倾听宇宙众生哭诉的圣者,你的声音是每一个彻底洞见实相的人发出的声音。正如佛经描述大慈大悲观世音的声音: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
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念念勿生疑。观世音净圣,
于苦恼死厄,能为作依怙,
具一切功德,慈眼视众生,
福聚海无量,是故应顶礼。
练习以慈悲之眼观众生,这是被称为“慈心观”的禅修法。
慈心观必须在静坐以及为他人服务的每一时刻中修习。不论你去哪里或者坐在哪里,都要记得这个神圣的呼唤——以慈悲之眼观众生。禅修的主题和方法很多,多到我从未想过要将它们统统写下来给朋友们。我在这里只提一些简单但是很基本的方法。一位和平工作者与其他任何人一样,她或他都必须过自己的生活。工作只是生命的一部分,但是如果在正念中工作,工作就是生命。否则,人们就会变成“行尸走肉”。
为了让生命继续,我们必须点亮自己的火炬。然而,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与身边的人相连。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活在正念中,如何关照自己的心灵,那么我们的兄弟姐妹也会因此懂得如何活在正念中。
在正念中静坐,我们的身心都很平和,能够完全放松。但是这种平和放松的状态和人们在休息打盹时心绪慵懒、半昏沉的状态有根本不同。在这种远离正念、慵懒的半昏沉状态中打坐,如同坐在黑暗的洞穴。因为在正念中,人们不仅感到平静愉悦,还会变得灵敏警觉。
禅修并非逃避:它是安定地与实相相遇。修习正念的人应当如汽车驾驶员般警觉:如果禅修者不警觉,他的心就会被散乱与失念(失去正念)盘踞,就像昏昏欲睡的驾驶员很可能酿成大祸。要像踩高跷的人那样警觉——哪怕踏错一步都会让你跌倒。要像一个走在剑林中手无寸铁的中世纪骑士。要像一头狮子,踏着缓慢、轻柔而坚定的脚步向前迈进。只有怀着这样的警觉心,你才能彻底觉悟。
我推荐初学者修习直观法:辨识但不加以评论。不论怎样的感受,慈悲或苦恼,都应该受到欢迎,辨识并毫无差别地对待它们,因为这些感受都是我们自己。我正在吃的橘子是我。我正在种的芥菜是我。我全心全意地种着。我以浴佛或浴耶稣的那种全心全意来洗茶壶。在正念中,慈悲、苦恼、芥菜、浴茶壶,都是神圣的。
如果被悲伤、不安、愤怒、激情或任何其他感受占据时,似乎很难修习直观法。这时不妨转而禅观一个静物,以自己的心境作为禅修的主题。这样的禅修法能揭示实相,并且能够疗伤。
在禅观的凝视下,悲伤或不安、愤怒、激情会显现它的本性——这种显现能自然地带你进入疗愈与解脱。悲伤(或任何引发痛苦的事物)能成为脱离痛苦与折磨的工具,就好像用一根刺挑除另一根刺。我们应该温柔而充满敬意地对待自己的不安、痛苦、愤怒与激情,不抵制它,和它共处、与它和解,借由禅观缘起契入它的本性。
人们很快就能学会如何选择适合当下情境的禅修主题。所有禅修范畴内的主题,像缘起、慈悲、自性、空性、无执(著)等,都能够揭示实相与疗愈身心。
然而,要想成功地禅观这些主题,我们必须修持相当的定力。要获得定力,就要靠日常生活中的正念修习,也就是要觉察、辨识所有当下发生的事。
但是,禅修的对象,必须是真正深植于你内心的实际问题,不仅仅是哲学思辨的主题。
每个主题,都像是必须长时间烹煮的食物,我们把它放入锅中,盖上锅盖,然后点火。锅子就是我们自己,用来烹煮食物的热能就是我们的定力。燃料来自持续不断地修习正念。没有足够的热能,食物就无法煮熟。可一旦煮熟,食物就会显露它的本性,帮助与引导我们迈向解脱。
(注:《正念的奇迹》作者为一行禅师,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音频朗读者为小朝师兄)
连载中,敬请关注收听
点击图片遇见更多精彩:
关注我们,查看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