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校长:百年南开允公能 追求卓越创一流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南开人的兴学强国梦
◇针对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南开大学从十个方面提出40条创新举措,即“南开40条”,打出了南开本科教育改革“组合拳”。
肇端于民族危亡,诞生于五四风雷。百年来,南开大学坚守“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传承“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历史传统和文化自觉,培养了周恩来、曹禺、陈省身、郭永怀、刘东生等一大批名家大师与国之栋梁。一代代南开人刚毅坚卓、砥砺奋行,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筚路蓝缕的奋斗与荣光。
日前,南开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曹雪涛在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专访时表示,南开大学即将迎来百年华诞,学校将以此为新起点,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新百年展现新作为,书写百年南开新荣光。
《瞭望》:今年是南开大学建校百年。如何理解百年南开的办学传统和育人特色?新时代的南开又是怎样继承发扬优良传统的?
曹雪涛:南开大学作为中国人自立图强兴办的现代大学,至今已走过了100年不平凡的历程。
百年来铺就了心系国家、经邦济世的南开道路,涵养了“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南开品格,积淀了百折不回、充满朝气的南开精神,走出了一条与国家民族休戚与共的大学之路。百年的奋斗与积淀,彰显的是经历战火却生生不息的爱国品格和报国、兴国、强国的时代担当。
建一所世界一流大学,培养“知中国,服务中国”的一流人才,是南开人的兴学强国梦。“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这是校父严修对所有南开人的勉励,也是南开大学为国育才的初心。
培养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服务社会之能力”的人才,始终是南开教育的目标。学校统筹十大育人平台,打造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实践“三位一体”育人模式,着力培养胸怀宽广、底蕴深厚、勤勉务实、追求卓越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首先是扎实教学基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多年来,学校大力打造精品专业、精品课程、精品教材,让精品意识走进每一个课堂;着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以深化教学改革、拓宽专业口径等方式强化基础训练等一系列探索促进教育教学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
其次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校训为载体,南开实施特色的“公能”素质教育,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相互融合。近年来,学校牢牢抓住“学生全面发展”的主题,深化教学模式改革,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立公增能”;发布“南开思政30条”,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构建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等多领域的师生共同体,开展“大班授课、小班教学”探索,推广“讲一练二考三”,构建“5+3+X”的多样化、特色化人才选拔机制,多措并举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多可能。
《瞭望》:南开大学提出了“公能”素质教育纲要,今年还制定实施了《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即“南开40条”)和《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着眼新时代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基于什么考虑推出这些举措?如何有效推动落实?
曹雪涛:南开园流行这样一句话:“做学问要顶天立地”。“顶天”,就是瞄准国家需求、追踪世界前沿;“立地”,就是紧贴中国实际、服务社会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南开师生在科研中既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学术前沿,又要夯实基础研究,努力在自主创新上出一流成果、攀世界高峰、强中国脊梁。
为了进一步巩固发扬南开本科教育的传统优势,牢固树立人才培养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基础地位,南开大学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育人模式为核心,以强化“公能”素质和“创新”能力为主线,推动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培养“公能”兼备、全面发展的一流人才,加快形成南开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推出“南开40条”,这是南开全面提升本科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的纲领性文件。
“南开40条”在理念思路上强调“三个转变”:即教育理念从“学科为本”向“学生为本”转变,教育内容从“传授知识”向“提升素质”转变,培养模式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教学相长”转变。
“南开40条”针对南开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重点难点问题,以内涵发展导向、追求卓越导向、公能兼备导向、改革创新导向,从十个方面提出40条创新举措,打出南开本科教育改革“组合拳”。提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加强教学改革创新顶层设计、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通识教育体系和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师生共同体、推动能力导向的有效教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深化国际合作育人、强化实验实践及双创教育以及质量文化建设等举措,不断探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加快实现本科教育由量变向质变的跨越,争当具有“公能”特色的新时代本科教育典范。
前不久,学校还推出《南开大学研究生奖助体系改革方案》,标志着南开全面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迈出重要一步。该方案将促进发展、优化环境、提高质量作为改革目标。通过构建与一流人才培养相适应的“奖助酬”三位一体资助体系,将最大程度地激发研究生的创新潜能,催生更多顶尖科研创新成果。同时,也为学校即将实施的“本科生-博士生贯通培养”计划、与世界一流大学联合培养项目等一系列举措提供坚实保障,助力打造南开新百年更具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研究生教育品牌。
《瞭望》:在国家大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南开作为综合性研究型大学,怎样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加快“双一流”建设?
曹雪涛:南开大学的目标就是建设具有南开品格和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为此,在即将步入新百年、加快推进“双一流”建设的关键时期,我们提出实施“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以此作为南开新百年的顶层战略和发展引擎。
作为一个带有全局性的发展战略,“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强调,要构建与一流大学相适应的质量意识和卓越标准。我们希望把这个计划作为南开新百年发展的主线和引擎,在高起点上系统谋划、统筹推动学校改革与事业发展迈上新台阶、谱写新篇章。
“4211卓越南开行动计划”,具体来讲,“4”是制定实施“文科振兴”“理科提升”“工科攀登”“生医发展”四大计划。我们要以此为纲,推进学科门类或学科群整体发展,并在文理交叉、新工科、生物医药等方面取得突破,促进学科发展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形成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制高点,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
需要强调的是,四大计划并不简单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学科规划,而是关联教学科研、人才队伍、管理服务等各方面,是实施“4211”的基点和核心。
“2”是构建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两大奖励体系。一方面,给予教学质量高、教学成果突出、育人效果显著的教师特别奖励,鼓励教师投身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教学能力;另一方面,深化科研奖励体系改革,突出鼓励原创、注重质量和贡献的奖励导向,加大对学术型、应用型和服务型等不同类型优秀成果的奖励力度,激发教师从事科学研究、产出科研成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第一个“1”是在校内建设十大交叉科学中心。以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为牵引,发挥学科群聚集、辐射和平台优势,以开展创新性学术研究、培养聚集高层次人才、发挥学科引领作用、提升国际学术影响力为目标,打造国际一流前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交叉科学研究基地,构建南开特色的交叉科学研究体系。按照理工类不低于3000万元/年、人文社科类不低于1500万元/年的标准给予建设经费支持。
目前,学校已经印发《交叉科学中心建设与运行管理办法》,制定了运行与保障机制。“新能源转化存储交叉科学中心”已经组建完成,其他两个交叉科学中心也已经基本论证完成,近期将启动建设。
第二个“1”是携手海外一流大学打造十大联合研究中心。有重点地部署一批具有引领性和前瞻性的世界级研究项目,通过与世界高水平研发体系互动,加速汇聚培养具有开放意识和创新精神的顶尖人才,力争率先实现原创性理论突破和先进性科研成果转化,提升学校科技创新竞争力与国际影响力。
目前,与英国伯明翰大学共同建立的“南开—伯明翰联合研究院”已正式揭牌成立;与牛津大学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搭建国际联合研究平台的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与哥伦比亚大学等共建联合研究院的工作也正在积极洽谈和有序推进中。
《瞭望》:如何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引领未来发展的青年科学家?南开在加强青年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
曹雪涛:青年人“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青年时期是科学家最具创新力的黄金时段,南开非常鼓励青年科学家独立思考与主动创新,保护创新型青年科学家的独立探索性,打造鼓励他们原始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支持他们创建原始性学术观点和革命性技术体系,培养他们成长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师级领军型科学家。
近年来,南开非常注重青年创新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坚持“文化上宽容、形式上宽松、创新上自由、孵育上厚养”的原则,积极营造青年科学家充分发挥创新意识、释放创新潜能的浓厚创新氛围。通过实行百名高端、百名青年、百名后备师资培养计划,设置“双聘院士”岗位,开辟举才荐才引才的“绿色通道”,汇聚了大批优秀人才。
学校重视青年人才的培养,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包括为他们提供制订出国出境的提升计划,搭建创新科研平台,完善有利于青年科学家成长的科技资助体系和评价激励机制,引导他们成为科技变革的先锋力量。
此外,学校成立教师发展中心,为青年人才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咨询与服务,围绕国内外形势与国家政策、教学理论与教育技术、学术规范和伦理、师德修养、国际交流与表达能力等开展专题培训,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满足个性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全面构建有利于青年科学家发挥创造性和创造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瞭望》:南开在自主创新和原始创新上有基础、有实力,如何凝聚起更为强大、更为持久的创新力量,有效融通创新要素,主动展现中国高校的担当和作为?
曹雪涛:科技创新是全球经济竞争力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为了提高科学研究原始创新能力,培养引领国际科技发展的原创性学术思想,产出具有引领性和前沿性的科技创新成果,南开全面改革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
首先是全面加强战略规划与布局。加强对国际前沿、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前瞻性研究,结合学校优势和特色,着力在大健康与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人工智能等战略领域取得重点突破,推动关键性重大科学问题的解决和独创性技术体系的问世。
其次是形成鼓励重大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有重点地部署若干面向世界重要学术前沿的长线项目,组建优秀创新团队,促进教学与科研相互渗透、资源共享,承担国家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加强对国家重大项目的组织和服务,引导和调动学院、科研基地、科研团队积极承担重大重点项目。搭建科研开放共享平台,完善目标明确和绩效导向的管理制度,以“高、特、实”为导向精心谋划,以“快、准、狠”为导向积极落实,以“盯、促、服”为导向务实推进,形成职责规范、科学高效、公开透明的管理机制,建立大项目催生大成果、大成果培育大人才、大人才承担大项目的正向循环。
第三是改革科研评价体系。在人才项目、基地等方面进一步突出原创性基础研究成果、关键和核心技术突破成果、重大产业化成果及创新人才培养成果的考核权重,建立评价成果与资源配置合理关联的机制。完善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奖励制度,探索优秀成果和代表作评价制度。健全体现学科与成果差异性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推进评价与职称评定、研究生培养联动。
近两年,南开学者在标志性论文和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均有新的突破,展现了学校在基础研究以及引领性原创研究方面强劲的实力和后劲。例如,近十年南开大学SCI收录论文篇均被引用次数为14.84,在全国累计被引用篇数较多的高校中保持第一。2018年以来,饶子和院士团队、陈永胜教授团队、我的团队等相继在Science等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论文。张伟平院士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数学期刊。陈军院士团队在先进电池材料领域、陈悦教授在原创抗癌新药领域获得一系列重要突破。同时,南开的许多科研成果还应用于生物克隆、航空航天、环境保护、人工智能等众多领域。
新时代新征程,南开人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加快建设具有南开品格、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将“爱国三问”一代一代问下去、答下去,砥砺前行、接续奋斗,谱写南开大学改革发展新篇章,交出一份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新时代的答卷。
来源丨新华社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