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民:老百姓心目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什么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子民好好说 Author 子民
2015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开启了我国高等教育“双一流”的征程。
应该说,建设“双一流”目光高远,路径清晰,那就是坚持“以一流为目标,以学科为基础,以绩效为杠杆,以改革为动力”的基本原则,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导向,在学校以及优势特色学科领域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均要实现新的突破,迈向新的台阶,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总体来看,中国建设的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包括一流的人才培养、一流的科研成果、一流的教师学这队伍、一流的育人环境,这也是“双一流”标准的“硬杠杠”。
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世界一流大学也是一个模糊、相对的概念,更多的体现为悠久的历史传统和享有崇高的声誉,世界一流的办学实力和举世公认的学术水平,拥有在若干领域对科学和技术进步作出重大贡献的杰出教授,培养出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等。世界一流大学只能是在一定范围内相对其他同类大学的比较而言。
我们一直提倡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在老百姓心目中,我们不懂SCI、ESI等,“双一流”大学的相貌轮廓应该是如何的呢?
首先,世界一流大学应该有世界最顶尖的学者任教。
其次,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对外国留学生有足够的吸引力。
判断一所大学是否为世界一流大学有一个简单的标准,是否为全世界所公认,而大学本身的声誉、知名度与学者学术水平息息相关,也对留学生的认同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留学生是否愿意来这所大学留学深造对于一所大学非常重要,报名与录取的比例越低越能说明一流大学的吸引力。以世界著名学府哈佛大学为例,其2021届新生总录取率为5.2%,国际生的录取率仅有0.59%,实际上,根据具体的数据,这些年美国常青藤学校包括国际生在内的录取比例都在逐步走低,除了政策层面的原因,充分说明外国留学生报考的意愿度与竞争强度越来越大。
同时外国留学生数量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客观指标,一所大学正式注册读学位的外国留学生占到该校学生总数的20%以上,可以基本认定是一所世界一流大学。
其三,上课教材,授课语言等以本国语言为主。
学术交流使用的语言也随着国际政治经济的发展而变化。中国学者要逐步养成为用中文写论文而自豪。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随着世界强国的变化而变化的,中世纪后的意大利文化昌盛,学术论文的主体语言是拉丁语;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几十年,学术交流的主体语言是德语;英国、美国强大后,学术交流的语言才逐渐变成了英语。牛顿的论文是用拉丁语写的,爱因斯坦的论文是用德文写的,都没影响其对科学的贡献。
大学是一种功能独特的社会组织,是与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机构既相互关联又鼎足而立的文化传承、科学研究、服务和引领社会发展的学术机构。它不仅是人类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还在长期办学实践的基础上,经过历史的积淀、自身的努力和外部环境的影响,逐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大学文化。因而,大学的教材和授课以本国语言为主至关重要,用本国教材和语言不仅会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也不仅仅是文化自信,更关乎在国际学术交流中的文化传播与引领。
当然,今天的世界一流大学也有一些是非英语国家的大学。从非英语国家高水平大学的发展路径看,以本国语言为主,平等对待世界各民族语言,而不是一种外国语言独尊是建成世界一流大学的必经之路。老百姓的语言很实在,上课用他国语言的教材,评价用别人的标准,能是世界一流吗?
最后,全球以及本国有名望、有财富人士是否愿意将下一代送入该校。
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大师,两位都曾经就读于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之后又分别去了哈佛与耶鲁进修,可以说都在世界最顶级的学府学习过,但在他们的儿子梁从诫报考大学时还是要求他选择了梁思成的母校清华大学,虽然其子最终差了两分没有考上,但依然可以看出清华大学的魅力。
假如某所大学宣称自己是世界一流大学,但这所大学的学校领导和教授的孩子都要出国留学,并不积极报考这所大学,这种宣示显然没有任何意义。
美国的哈佛、耶鲁,英国的剑桥、牛津等名校是世界各国权贵趋之若鹜,将下一代送去学习的大学,这从某种程度上体现了这些大学的吸引力。如果若干年后世界各国权贵都争先恐后地把孩子送来中国留学,那么我们肯定就建成了世界一流大学。
总之,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眼中的“世界一流大学”也会有所不同,但从普罗大众比较朴素的感受出发,能否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者来当教授,能否吸引全球最优秀的学生来学习,能否吸引全球最优秀家长的注意力,可以从侧面印证一流大学的实力。(图片源自网络)
本文内容及未标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双一流”高校应从五个方面推进一流大学的建设最新研究:中国处罚学术不端陷入两难境地教育部:大学教材建设成“双一流”“长江学者”评选重要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