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数字人文的研究与评价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Author 张耀铭

■   对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进行分类评价,既要考虑质量、影响力和效用的不同维度,还要兼顾其跨学科研究的特性,分类实施,分别对待。

来源 | 中国人民大学评价研究中心

张耀铭:《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


一、数字人文研究的新特征

数字人文就是把数字技术和数字方法、数字工具运用到人文研究里面,强调的是协作、跨学科、计算化的切入。从最初的“技术服务于人文”,逐步走向采用数字工具、数字技术和数字媒介塑造、改变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从而出现了四个明显的新特征。


(一)“数字”与人文结合

数字人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出新理论和新概念,如“远读”模式、“文学模式识别”等。二是研究中采用了可视化技术。三是计算机仿真方法被应用于评估特定的活动或行为。四是广泛采用了文本分析法、语义技术、机器学习等方法。简而言之,“数字”与“人文”的结合是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对接,是推倒文理壁垒走向双向融合、优势互补的探索。


(二)平台与“远读”联通

近年兴起的数字人文平台,旨在“实现数据之间、数据库之间的有效通联整合”,为人文学者提供更为开放与共享的空间,改变传统人文研究基于局部史料而生发出较为主观的评判方法,从而扩张学术疆域和潜力。


(三)交叉与多元融合

数字人文的交叉与多元融合,主要体现在研究范式多元、跨学科研究和包容多元观点。


(四)项目与团队共生

数字人文研究多数是以项目的形式开展。数字人文项目的研究规模较大、时间较长、外延较宽,社会参与、交叉研究、团队协作已经成为标配。


二、欧美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评估启示

欧美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评估的理论与实践,虽然不系统、不完善,依然给我国的研究与评价提供了启示:


第一,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迫切需要新的评价规则和方式,没有科学规范和具有共识的学术评价,数字人文就会缺少正当性,就会陷入自我封闭和自娱自乐,就不可能得到人文学界的认可。


第二,数字人文研究项目虽然具有协同性、循环更新性和试验性,很难将团队成员的每一个微观贡献区分开来,但也要尽可能作贡献度认证,清晰地描述他们在构想设计、开发及执行数字项目中所起到的作用。


第三,数字人文项目应由那些能够评估项目的人文学、社会科学、艺术、图书馆与信息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同行专家评审,将其放在相关学科背景下进行客观公正的评审。


第四,数字人文研究项目,可以通过基金资助、项目网站访问、传统文献引用、学术会议核心发言、学术论坛展示等多种方式评价其影响力。


第五,反复实验和不断试错是数字人文研究的固有组成部分,评估应以坦诚的态度对待迭代性尝试和负面结果。


三、我国数字人文学术成果何以评价

(一)数字人文学术成果需要评价

第一,评价是体制承认的前提,是制定各项政策的客观依据和有效保障,有利于提高数字人文作为一个新兴交叉学科的地位。


第二,评价是学科管理的依据,有利于提高数字人文研究的科学管理和规范化水平,更好地为教学、研究和项目服务。通过评价获得的数据和结论,可以为数字人文的管理提供必要的依据,从而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三,评价是得到官方资源的条件,有利于课题、项目、工程的立项、结项,营造数字人文研究良好的创新环境,推动跨越既有学科界限的对话,跨越纯理论与应用、定性与定量及理论与实际界限的对话。


第四,评价是人才努力前行的动力,有利于发现和培育人才,促进数字人文研究队伍建设,为数字人文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评价环节的重要性体现在同成果的命运、人才的前途,有最直接的关系。


(二)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谁来评价

数字人文学术同行可以积极推进学术共同体建设,构建不同的评价体系与方法。学术评价体系的重建,就是要回归学术共同体评价,发挥学术共同体在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评价中的主体作用。


第一,构建独立自主、自律公信的数字人文学会。学会是最具学术共同体同行特性的学术社团,学会具有学术评价的历史传统,具有作为学术同行评价的独特优势,要发挥学会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当前重要的是要做出必要的制度安排,行政权力部门应赋予学会更多的社会功能,并研究出台具体措施和办法,让其在评践中建立信誉和权威。


第二,构建超越传统、跨越媒介的数字人文学术评价体系。数字人文评价中心将从传统出版延伸到数字出版、语义出版、数据出版、增强出版等新出版形态,自觉地将出版与科研相融合,支持数字人文等学术新范式。这种数字人文评价中心,不仅仅是基于争取资源、注重结果导向的学术评价,更基于学术服务、注重过程的学术评价。


(三)数字人文学术成果如何评价

数字人文学术成果的分类评价,要注重借鉴欧美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评估的成功经验,还要立足我国数字人文研究的自身特点和发展情况,提供一套既尊重传统人文价值又融入新技术与新范式的学术评价理念。


第一,分类是评价的基础,必须让技术的归技术,学术的归学术。学术成果分类应该具备基本条件:具有较强的涵盖性和区分度,另外要具备较强的合理性和实践性。


第二,多元是评价的重点,学术成果评价的对象不能仅限于纸本载体,还应扩展到数字载体等其他形式。数字研究项目在科研、教学和服务三个领域都具有多层应用价值和用途。


第三,指标是评价的依据,根据数字人文具有的特定属性和特征,制订分类评价的指标和方法,评价主要采用定性评价为主、定量评价为副的综合评价方法。


第四,宽容是评价的进步,过多强调竞争,就会导致内卷化。评价要有足够的宽容和尊重,给予“试错者”理解和支持。


总而言之,对数字人文学术成果进行分类评价,既要考虑质量、影响力和效用的不同维度,还要兼顾其跨学科研究的特性,分类实施,分别对待。数字人文学术成果的评价,当然同行评议是不二之选。但需要从制度设计入手,解决公正、效率、质量问题,保障评出的结果达到客观公正。完善专家遴选机制,组成优秀的评价专家队伍。知名专家或学术带头人,能够对跨学科研究成果的创新价值和前沿视野有所把握;二是既要考察同行专家的知识结构、学术贡献、道德修养和评议水平,又要充分依靠、相信、尊重他们的专业判断,发挥他们在学术标准制定和学术评价中的主体性作用;三是要完善监督机制,建立必要的回避制度、信用制度和监督制度,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增强学术同行专家的自律,保障学术同行评议制度的公平正义。在数字人文学术成果的评价中,学术期刊(集刊)是“编研一体”推动数字人文发展的能动因素,发挥学术成果的首发作用,坚持学术评价中的把关作用,增强学术争鸣中的推动作用,为同行评议的专业性提供支持,为同行评议的自律性提供保证。

本文根据《新华文摘》原总编辑张耀铭编审2021年10月31日在“第五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上的报告摘编。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破五唯”的关键是确立新的价值尺度

学术自主是走出破“五唯”迷局的根本出路

“一把剑主义”:一流人才的新标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