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如何为教师晋升铺好路?
近年来,广东工业大学以“放管服”和教育评价改革为契机,以职称制度改革为重要突破口,不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文件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施分类评价,克服“五唯”倾向,完善评价标准,创新同行评价机制,加快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职称改革上新台阶,进一步激发广大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升专业能力和学术水平,为学校改革发展和高水平大学建设提供了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障。
学校职称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被教育部认定为“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坚持师德师风第一位标准
突出“立德树人”导向
学校坚持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使命,在职称改革中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
一是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原则,将师德师风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的第一标准。例如,在职称申报表中加入申报人师德考核结果栏目,由二级单位党委和学校职能部门严格审核把关申报人的师德师风表现,对师德失范人员严格实行一票否决制。
二是注重引导教师为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做出积极贡献,加大教师在教书育人方面的考核评价力度。一方面严格要求教师系列申报人员每学年必须承担一门以上的本科生课程讲授工作,明确不同职称级别教师的授课总学时和本科教学实践活动要求;另一方面充分考量教师在担任班主任、辅导员、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毕业设计、社会实践、各类竞赛、学生社团等多方面的付出和业绩,并将以上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或评价指标。例如,要求青年教师晋升高一级职称必须有担任一年以上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等工作经历,对教师指导学生参加高水平创新创业竞赛获奖视同业绩成果予以加分等。
坚持分类评价
畅通不同类型人员职称发展渠道
学校根据不同类型教师的岗位职责和工作特点,分类别分层次分学科设置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不断健全教学型、科研型、教学科研结合型、辅导员型的教师系列,和实验技术系列、图书资料系列等人员职称分类评价办法。
在评价方式上,根据不同类型人员岗位特点,学校设置了常规申报、破格申报、教学型高级职称申报、初中级认定、委托校外送审等多种晋升方式,为不同类型人员职称发展畅通了渠道。
以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学院的教师谢光强为例,他从教已有10多年,一直以来都力争做学生学习上的好老师,生活上的好朋友,人生道路上的好导师。正是因为谢光强在教学方面和立德树人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他于2019年顺利评上了教授职称。他说:“学校不再简单以论文、项目作为职称评审的单一指标,新增“教学型”类别,申报条件将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参加竞赛、教研项目、教学成果等作为重要评价标准,这一项破除“五唯”的职称评审新办法深入人心,让注重教学和大学生创新的我备受鼓舞,激励我在教学改革和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之路上勇毅笃行。”
广东工业大学实验教学部的专业技术岗人员陈安连续多年从事实验技术日常管理和服务工作,乘着学校职称改革的东风,他顺利评上了高级实验师。他说:“在以往职称评审中,实验系列往往是和教师系列混合在一起进行评审,且实验技术人才没有晋升正高级职称的通道。如今学校在新的职称改革中设置了正高级实验师的评审条件,且在评审时为实验人员单列学科组,有效打通了实验师发展为高级实验师和正高级实验师的途径。”
陈安表示,对于实验技术人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对其实验教学、实验技术和实验创新等能力的考察。以前的人才评价体系更多的是强调论文、项目,而实验技术类人员可能没有这么多科研项目,现在,这类人员则可以通过解决实验室重大技术难题、自主研发实验仪器设备进行教学应用或取得重大成果转化,获得晋升的资格。
“学校新职称制度通过明确评价体系,为各类人员提供了相对应的发展轨道,只要沿着自己的轨道体系走,都有可能到达职业的金字塔尖,获得正高级职称。”陈安老师认为,这就像是给实验技术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可以心无旁骛地投入到本职工作中,为教学科研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注重综合评价
强调品德、水平和实际贡献
学校多维度全方位设置教师评价内容,更加注重品德、业绩和能力,细化包括教学工作量、教学评价、论文发表、课题项目、获奖、专利、教材等多方面评价内容,对教师进行多元综合评价,努力克服“五唯”倾向:
既评价教育教学情况,又评价科技创新情况;既注重基础研究成效,又重视产学研转化情况。
不仅看论文,还看专利和报告等;不仅看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也看企业攻关等横向项目;不仅看科技获奖情况,也看解决实际工程难题情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全面考察参评人员的师德师风表现、思想政治素质、业务水平和业绩贡献。
不将年龄、学历和出国经历、人才“帽子”等作为限制性条件,丰富和细化不同学科的业绩成果认定范围。同时,针对在某一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提供了破格申报通道,使各类优秀人才获得脱颖而出的机会。
广东工业大学教师陈云2016年博士毕业后进入广东工业大学工作,担任机电工程学院教师。2020年,他顺利评上了教授职称,当时年龄仅33岁,是学校目前最年轻的教授之一。他在博士毕业后的5年里,完成了从讲师到副教授再到教授的三级跳跃。陈云认为,他的快速成长,主要受益于学校近年来的职称改革政策,例如设置了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与体系,让愿意干活、能干活、有突出贡献的人能够获得认可。陈云认为,学校近年的职称改革,大力破除“五唯”,特别克服了唯资历等倾向,让年轻教师有了快速的成长通道,获得感和被认可度更高,也更加激发了工作积极性。
创新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
成果类型多元化
在建立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机制,创新成果多元化认定方式方面,广东工业大学也有相关措施。
一方面,精简优化各类申报材料,明确申报人提交论文、专利、著作、项目、获奖的规定数量,有效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更加突出评价业绩成果质量、原创价值和对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另一方面,在同行评价方面,学校建立专家信息库,大力增选省内外优秀专家,搭建代表性成果同行评议信息平台。在校外同行专家评审环节,申报人须选择不超过3项代表性成果提交外审专家进行水平评价,成果不仅限于论文、著作,还可以是教材、专利、国家标准、工程技术规范、作品、调研报告、获奖等各类成果,校外同行评价情况作为学校评审时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引导广大教师更加注重成果的质量而非数量。
学校进一步拓宽对论文、项目等其他成果在业绩成果方面的认定,其中既包括国外期刊的论文发表情况,也注重国内权威期刊论文发表情况,同时还将专著、教材、专利、成果转化、指导学生获奖、调研报告、咨询报告、报刊转载、皮书类成果、获奖作品等方面业绩都纳入业绩成果认定范围。
正是因为职称评价改革重视成果多元化导向,极大激发了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以学校艺术与设计学院设计学专业教师甘为为例,她在2020年顺利评上了副教授。她认为,设计学是一门创造性较强的专业,如今学校职称评审进行了改革,将艺术类教师个人参赛作品或指导学生参赛作品也纳入到业绩成果中,这种导向,增加了一线教师进行设计创作和指导学生的积极性。甘为说:“新推出的代表作线上评审制度,重点考察成果质量,淡化了数量要求,充分发挥了第三方评价作用。此外,由于实行线上同行评议的制度,老师们不需要再提交纸质版材料,方便且效率更高。”
像甘为一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课教师陈位志多年来从事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近年顺利评上教授。他说:“学校将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职称评审实现了单列指标和单独评审,对思政教师的教学科研成果进行综合考量,特别注重评价思政教师在人才培养、教学改革、理论宣传等方面的综合业绩,此举措有效破除了唯项目、唯核心期刊论文和SCI至上等倾向。”
在全面实施职称评审改革后,广东工业大学更加重视多维度分类评价教师,评价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也进一步凸显。职称改革有效促进了广大教师的事业发展,特别是促使拔尖创新人才不断脱颖而出,为学校建设高水平大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力资源保障。
新闻来源:广东教育(ID: gdsjyt)。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