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扎根中国大地 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贡献力量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教育部召开了“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会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高等教育发表重要讲话、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不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发布会上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成效。
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介绍浙江大学人才培养成效。(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刘涵/摄)
扎根中国大地 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贡献浙大力量
进入新时代,在党中央、国务院和教育部的正确领导下,浙江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系统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对学校的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努力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贡献浙大力量。
一、追求一流卓越的办学定位,积极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教育体系
学校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中国教育是能够培养出大师来的”“要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的要求,主动对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建设的战略需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通过全校教育教学大讨论明晰了人才培养的使命愿景,在立足“两个大局”、扎根中国大地中培养党和国家需要的高水平人才。
一是以“全人”“新人”双目标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品牌,学校坚持将全人教育体系、“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跨学科培养相结合,倡导“四课堂”融通,全面深化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在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上不断迈出坚实步伐。10年来,学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2项,其中,一等奖3项;浙大学子在“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获总冠军2次、金奖总数在全国名列前茅,在数学建模、机器人足球世界杯等重大国际赛事上屡获殊荣。
二是以“学生”“学者”双定位实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学校围绕国家发展需求动态调整研究生培养方向,优化培养类型结构,强化研究生系统科研创新训练,以大团队、大平台、大项目支撑高质量培养,引导研究生在飞机自动化装配、射频模拟芯片、盾构装备、微小卫星等国家战略必争领域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创办全国首家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学院,完善“订单式”“项目制”育人模式,着力培养面向产业的高端工程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国工匠。10年来,学校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励6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8项;以第一单位在CNS主刊及子刊上发表论文649篇,为培养卓越研究生提供了扎实的学术训练平台。
三是以“特区”“特色”双路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学校依托竺可桢学院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构建“荣誉学院-荣誉项目”相结合的本科生荣誉培养体系;持续推进全球开放发展战略,深入开展“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首创国际联合学院,积极打造成为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全球区域性医学教育高地。10年来,学校与37所世界排名前50位的大学建立了实质合作关系,形成了覆盖6大洲近200所高校的全球合作网络。
二、坚持系统内涵式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新时代一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学校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建设一流大学,关键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要求,在统筹推进“质量、特色、贡献、声誉”系统内涵式发展的基础上,紧扣高质量育人主题,传承与创新“人格、素质、能力、知识”KAQ2.0育人理念,深化教育评价改革,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是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学校积极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打造浸润式的思政教育模式,将浙江红船精神、“两山”理念、“三个地”政治优势转化为特色育人资源,强化“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育人实效,编写出版了“新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系列教材,建成了3门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立了嘉兴南湖等36个党建与思政现场教学基地、马兰工作室等31个思政教育特色平台。
二是提升教学育人质量,学校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全面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将128个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91个,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新设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专业,紧密对接“双万计划”,累计67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建立健全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21个学科入选一流建设学科,10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千分之一,6个学科进入世界前50位;推动一流人才编写一流教材,13本教材入选首届全国优秀教材奖。
三是提升教师育人质量,学校坚持以“信念坚定、师德高尚、业务精良”为指引,建立多层次多类别教育教学荣誉奖励机制,强化教师立德树人主责主业;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第一标准,持续推进“育人强师”培训,完善“求是导师学校”“五好”导学团队建设机制,引导教师求真求是、修身修为,学校入选教育部首批师德师风建设基地。10年来,在校的两院院士从27人增加至6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数量增长近1.5倍,实现了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应讲尽讲全覆盖。
三、发挥教育改革的赋能效应,全力构建开环整合的育人生态
学校紧紧围绕总书记提出“要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充分激发教育事业发展生机活力”的要求,主动适应新发展格局变化,强化育人各环节共享互通,形成内外联动、开环发展的育人模式。
一是通过前端开环延伸培养链条,学校不断健全生源遴选机制,对接“新高考”完善本科生选拔方式,动态建成300所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共享学科专业资源和创新平台,实施“统筹招生、贯通培养”改革,扎实做好“强基计划”研究生衔接培养有关工作。
二是通过内部开环深化科教协同,学校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设计更具弹性、更加开放的学制管理方案,优化跨专业学习课程模块,制定个性化培养路径,链接全球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设立各类创新项目,及时将前沿创新成果转化为教育特色。
三是通过外部开环推进产教融合,学校加快推动与央企、民企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前沿-应用-产业”的全链条创新机制,率先构建了以产教融合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教育教学与产业发展双向流动、全程贯通的局面。
四是通过后端开环服务强国目标,学校加强就业精准指导和职业生涯教育,强化就业战略导向,拓宽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就业渠道,引导浙大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学校近年来毕业生中选调生人数、赴国家重点单位就业人数逐年增多,在2022年QS世界大学就业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35位。
面向未来,浙江大学将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办学方向,从“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打造一流卓越的教育体系,提升一流人才的培养质量,构建开环整合的育人生态,加快服务教育强国建设,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延伸阅读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国家“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