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厦门大学特聘教授刘振天:高校教育评价改革重在减负增效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是新中国第一个关于教育评价系统改革的文件,也是指导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总体方案》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就如何改进教育评价制度,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引导教育方向,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提高教育治理能力和水平,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等问题,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以及组织实施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要求和规定,必将开辟教育评价改革与发展、理论与实践新局面。

1
我国高校教育评价
发展状况与改革方向


教育评价有着悠久的历史,自从有了教育就有了教育评价,二者相伴相生。在专门的教育机构出现之后,逐渐形成了教育评价制度和相关规定,如招生考试、视察督导、测量评价、评估认证、审核诊断等方面的制度。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教育评价工作日益发展、制度日益完善、形式日益丰富、工具日益多样,在引导教育教学方向、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激发教育教学活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就高等教育评价而言,西方高校的教育评价制度经过长期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评价制度和质量保障体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教育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发展较快,在实践中形成了制度化、多样化的评估制度体系。层次上,有高职高专评价、本科教育评价、研究生教育与学位评价;实施主体上,有政府评价、高校自身评价、专门机构评价和社会评价等;内容上,有教学评价、科研评价、学科评价、素质教育评价、德育评价、体育与艺术教育评价、辅导员工作评价等;形式上,有评估、认证、排名、审计、质量报告、数据监测、督导检查等;方法上,有定性评价、定量评价、混合评价、结果评价、过程评价等。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我国的高校评价体系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例如评价层级和种类过多过散,不同部门评价导向存在差别乃至矛盾,不利于高校多样化办学和特色发展。针对这些问题,《总体方案》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


要优化高校教育评价体系,必须提高评价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切实减轻高校负担,增强高校办学自主性、灵活性和创造性,给高校自主发展空间,真正使评价回归本心,服务于高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为此,《总体方案》在指导思想中明确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教育规律,系统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发展素质教育,引导全党全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推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同时,《总体方案》也提出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主要原则:“坚持立德树人,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引导确立科学的育人目标,确保教育正确发展方向。坚持问题导向,从党中央关心、群众关切、社会关注的问题入手,破立并举,推进教育评价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坚持科学有效,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客观性。坚持统筹兼顾,针对不同主体和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分类设计、稳步推进,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坚持中国特色,扎根中国、融通中外,立足时代、面向未来,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2
科学认识教育评价本质
合理发挥和利用教育评价功能


教育评价是教育工作的指挥棒、方向盘、传送带,是撬动工作的杠杆和抓手,评价的目的是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保强,提高质量和效益。高校教育评价改革要加强评价专业化建设,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建立健全教育督导部门统一负责的教育评估监测机制,发挥专业机构和社会组织作用。严格控制教育评价活动数量和频次,减少多头评价、重复评价,切实减轻基层和学校负担。创新评价工具,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开展学生各年级学习情况全过程纵向评价、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完善评价结果运用,综合发挥导向、鉴定、诊断、调控和改进作用。


《总体方案》明确提出“改革党委和政府教育工作评价,推进科学履行职责”,要求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各级党委要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履行好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职责,把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紧紧抓在手上,贯穿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发展理念。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完善定期研究教育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深入教育一线调研、为师生上思政课、联系学校和年终述职必述教育工作等制度。完善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对省级政府主要考核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党中央关于教育工作的决策部署、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教育突出问题等情况,既评估最终结果,也考核努力程度及进步发展。各地根据国家层面确立的评价内容和指标,结合实际进行细化,作为对下一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的依据。


政府、社会和高校都应认识到,评价是宏观管理的重要内容与形式,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具体表现。合理发挥和利用教育评价功能需要政府转变职能,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政府要依托经济、法律、政策、信息、评价等手段强化目标管理和宏观管理,减少行政审批和事前审批,加强事中和事后的检查监督,维护教育市场秩序。具体而言,政府要依法管理教育,高校要依法办学,社会要依法评价。要真正支持和培育社会评价组织机构发展;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加强社会评价;同时也要对社会评价进行立法,对评价机构进行规范和有效引导。

3
整合评价种类和评价工作
提高评价整体性和有效性


高校教育教学、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本是一体化工作,随着高等教育规模扩大,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也必然会进行整体设计和安排,以往的评价工作政出多门、各自为战的状态已不适应于形势发展需要,迫切要求对各种教育评价进行统筹协调。要打通教学评估与学科评估、本科评估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之间的界限,进行一体化评价设计,使教学与科研、本科与研究生教育相互支撑,提高评价的整体性和效率。


事实上,除了我国之外,其他国家或地区高校少有独立的教学工作评估,其评价方式多是整体性的高等教育质量认证,而这种认证把教学、科研、服务、国际交流、学生发展、行政支持、知识转移等都包含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之内,这样,就可以有效减少重复评价,提高了评价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总体而言,评价工作宜粗不宜细,要从具体工作性评价转变为机制性评价,重点评价高校内部质量控制和保障机制。减少评价的天数、人数,简化评价程序,谨慎使用评价结果,提高评价科学化、多样化和个性化水平。


此外,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和大数据作用,实现信息整合与共享。要统筹协调,在保证信息安全前提下,实现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以及全国教育数据联网的数据公开和信息共享。数据整合与共享,不仅可以极大提高评价效率,还能极大提升评价的科学性与可靠性,实现教育评价信息化和常态化,使政府、高校和社会机构都能从繁重的评价劳动中解放出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改革和提升质量的宗旨与目的。


作者:刘振天,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来源:《中国高等教育》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正确认识科技人才评价的本质

张宗益:推进“三位一体”教育评价改革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