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校官宣:打破校史,迎自科基金重磅项目!
近日,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和燕山大学4所高校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已通过现场考察。
华东理工大学
华东理工大学
8月2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组织专家对由华东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国家纳米科学中心联合申报的“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考察会议由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办,华东理工大学承办。
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院士、基金委交叉科学部主任汤超院士、常务副主任陈拥军,以及来自北京师范大学方维海院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郭万林院士等考察专家组一行至华东理工大学现场考察。华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杜慧芳、校长轩福贞、副校长朱为宏,以及刘昌胜院士、北京大学姜保国院士(线上参会)等项目组成员、项目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相关工作人员参加会议。会议和现场考察分别由陈拥军、方维海主持。
陆建华在讲话中指出,“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项目与人民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一项极具挑战性、意义非凡的工作。交叉科学部的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旨在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开展深入系统的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研究,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他指出,希望刘昌胜院士及研究团队始终坚持基础科学中心的定位,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在高原上建高峰,攻坚克难,推动生物材料与骨科学的发展。
杜慧芳代表学校致欢迎辞,她首先感谢基金委长期以来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关心和支持。随后简要介绍了学校近年来在科学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以及刘昌胜院士团队长期在抗骨衰老生物材料与技术领域积累的良好基础。她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建设,将在资金投入、硬件设施、人才保障等方面,对项目建设给予全方位支持。希望中心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在骨衰老的干预与疾病治疗领域产生一批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和核心专利技术,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行动。
考察会上,项目负责人刘昌胜现场汇报了“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未来五年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方案、五年预期目标及未来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他表示,该项目面向国际科技前沿领域,紧抓骨基质、骨细胞、微环境三大骨衰老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活性材料抗衰老的新思路,以“骨衰老新机制”“骨修复材料”“药物递送”“临床治疗”为核心研究内容,用整体观和系统观研究破解抗骨衰老难题。
经过充分讨论后,专家组一致认为,“抗骨衰老的生物材料与技术”项目符合基金委关于基础科学中心的项目定位和要求,意义重大,目标明确,思路清晰,分工合理;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均具备充分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该项目能够引领相关领域的发展,建议支持该项目并定案启动。
东南大学
东南大学
8月28日,东南大学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信息超材料”现场考察会在南京举行。经过基金委严格的评审程序,该项目顺利通过专家评审和现场考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副主任陆建华院士、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院士、常务副主任刘克、副主任何杰等领导及专家组成员听取项目负责人汇报,并与项目组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管理部门人员进行分组访谈,同时对实验室进行了实地调研。东南大学校长黄如院士、副校长吴刚以及科研院、研究生院、人事处、总务处等部门负责同志参加考察会。
黄如表示,学校将全力支持和保障项目的实施,希望“信息超材料”基础科学中心未来能够开拓具有世界一流影响力的新兴研究领域,打造世界一流的前沿交叉创新研究团队,形成世界引领性的前沿科学研究中心,取得世界一流水平的原创性科研成果,服务于国家重大需求。
陆建华指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基金委最重要的项目类型之一,要在高原上起高峰,实现在国际上从跟跑到并跑到领跑。他对项目提出三点具体要求:一是立意要高,要在相关领域形成国际上绝对领先优势;二是目标要远,重视交叉融合,形成跨学科、跨领域的成果突破;三是工作要实,要切实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信息科学部主任郝跃院士强调,信息超材料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科学方面探索创新,特别是在应用方面要有重要突破。
项目负责人崔铁军院士进行了项目汇报。该项目拟瞄准信息超材料开展系统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建立基于信息超材料的电磁信息理论和时空数字信息处理方法,开拓量子编码超材料、光学编码超材料和智能超材料等新方向,研制自主可控的新体制电子信息系统原型,建立信息超材料的6G国际标准。
以张跃院士为组长的专家组经讨论后一致认为,该项目符合基金委关于“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定位和要求,一致同意通过现场考察,建议项目立项。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8月25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组织专家对由吉林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浙江大学联合申请的“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进行现场考察,考察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化学科学部主办,吉林大学承办,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吉林大学校长张希院士等参加会议。
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谢心澄院士指出,“分子筛科学中心项目”是吉林大学牵头承担的第一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希望于吉红院士及团队发挥好示范作用,按照专家组的考察意见补齐短板,高效运行,早日跻身国际一流水平,并期待团队在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支持下取得更多优秀成果,引领分子筛科学领域的不断发展。
张希强调,“分子筛科学中心项目”是吉林大学建设的首个基础科学中心项目,学校对该中心建设高度重视,作为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依托单位,学校将按照自然科学基金委相关规定和建设要求,对分子筛科学中心的建设、运行和发展提供全面的支持与保障,全力促进项目顺利实施。
项目负责人于吉红院士现场汇报了“分子筛科学中心项目”未来五年拟开展的研究工作、研究方案、五年预期目标及可能取得的重大突破等。专家组认真听取了项目汇报,并与项目负责人、骨干成员、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管理部门人员进行了分组访谈,深入了解了项目研究工作基础、交叉融合情况、科研条件及保障措施,全面考察了依托单位及合作单位的支撑条件。
经过认真讨论,专家组一致认为,“分子筛科学中心项目”符合自然科学基金委基础科学中心的定位要求,项目目标意义重大,团队合作分工明确,研究方案合理可行;依托单位与合作单位均具备充分的实施基础和保障条件,建议项目立项启动。
“分子筛科学中心项目”将面向国家在能源、化工、环境等领域对分子筛材料的重大需求,从“分子筛催化材料的分子工程学”的前沿研究出发,结合理论模拟、机器学习及原位表征,阐明分子筛的成孔机制和“构效”关系,建立功能导向的分子筛结构筛选、定向合成与精准调控的方法及理论,创制新型高效分子筛催化材料,实现CO2和石脑油耦合制芳烃新技术路线的工业示范。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8月19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工程与材料科学部组织专家在秦皇岛对燕山大学申报的2022年度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材料高压调控”进行了现场考察。自然科学基金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陆建华在线讲话,党组成员、副主任高瑞平出席。会议由自然科学基金委工程与材料科学部常务副主任王岐东同志主持。考察内容包括基础科学中心项目的团队现状、工作基础、科研条件及依托单位承诺的落实情况。
在现场报告、分组访谈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现场考察专家组经充分讨论形成了现场考察意见,一致通过现场考察,建议尽快立项资助。
基础科学中心项目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定位最高、资助力度最大的科学基金项目,2016年开始试点建设,每年资助项目数不超过15项,项目执行期为五年(可滚动五年)。截至2020年,仅批准立项36项,资助总额高达37亿元。该类项目旨在集中和整合国内优势科研资源,产出一批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成果,抢占国际科学发展的制高点,形成若干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术高地。
来源:华东理工大学、东南大学、吉林大学、燕山大学,转自软科
延伸阅读
严格处理高相似度项目 | 数理科学部召开2022年度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