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三位一体”推进高校现代化战略布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统筹部署、整体谋划,从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的角度强调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这一重要阐述凸显了党对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系统、全面、深远的战略考量。深刻理解三者之间有机组成、整体构成的关系,准确把握新论断赋予高等教育的使命要求,在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系统推进上先行先试,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把握教育科技人才的内在统一性


从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出发,可以理解与把握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之间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科学认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


从功能属性上看,三者是内在关联的有机整体。作为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拥有比科技和人才工作更为基础性的地位,是三者中的基础。作为知识生产和应用活动,科技指导人类生活实践和推动包括教育在内的经济社会发展,是三者中的动力。作为教育与科技的实践和联结载体,人才是三者中的主体。三者共同组成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支撑。


从作用关系上看,三者是互为支撑、耦合联动、一体衔接的发展共同体。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框架中,正向的教育发展推动促进人才成长和科技进步,正向的科技发展反哺助力教育和人才事业现代化,正向的人才工作引领推进科技和教育事业发展。三者在实践中共同作用、持续循环、叠加累积以实现更高水平发展。反之,任何一项事业停滞不前都会制约和阻碍其他事业的发展。


从战略逻辑上看,三者是国家顶层设计中缺一不可的三驾马车。科教兴国战略通过教育与科技一体协同,支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人才强国战略通过教育与人才一体发展,强调人才培养和人才作用发挥的有机统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科技与人才一体推进,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实现民族自立自强。三者协同发力,共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在目标旨归和价值追求上是高度统一的。


发展靠科技创新,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高校理应以“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担当作为,结合实际先行先试,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三位一体”改革经验和有效模式,更好地以高质量教育涵养源头活水,以高水平科技创新激发动能活力,以高素质人才增创发展优势,为加快推进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建设作贡献。






全局统筹高校教育科技人才担当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推进的科学论断,为新时代新征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结合点,应准确把握“三位一体”科学论断赋予的使命要求,站在全局高度,运用系统思维,通过一体推动、协同配合、系统集成,以教育现代化促进中国式现代化,为高质量发展培育新动能、塑造新优势。


坚持“四个服务”落实立德树人,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发展夯实成长性基础。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为核心,优化同新发展格局相适应的教育结构、学科专业结构、人才培养结构,深化教育评价改革,推动办学模式、育人方式、治理体系、保障机制等方面创新,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紧密衔接,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贡献。


坚持“四个面向”推进科技创新,为教育培养和人才发展输入动力源泉。高等教育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聚焦国家战略重点发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构建创新平台体系,开展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把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和育人优势,为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贡献。


坚持“三个全方位”做好人才工作,为教育培养和科技创新提供主体性支撑。高等教育作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持党管人才,全面贯彻新时代人才工作方略,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把更多的“四有”好老师、与时代需求相符的“大先生”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等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事业中来。






“三位一体”塑造高校发展新优势


探索打造教育“先行区”,不断建立教育培养的体系优势。当前,高校应率先统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动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大力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深化产业学院建设,深入实施“引企入教”改革,推动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水平。近年来,扬州大学一体化推进专业优化升级、一流课程建设、精品教材打造、教学形态重塑、实践教学改革等工作,积极探索一流教师教育、双创教育、基层教学组织建设等新机制,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探索打造科技“联合体”,充分激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当前,高校应聚焦国家战略、科技前沿和区域发展需求,大力打造国家级战略平台,加快布局建设区域重点实验室新体系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形成高水平创新人才的聚集地、重大科研成果的孵化器、高科技成果转化的辐射源。同时,还应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集聚力量实施有组织科研,构建更高水平的校地、校企、校所创新联合体,形成产学研用相结合的科学技术联合创新体系,强化科技成果高质量供给与转化应用,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近年来,扬州大学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统筹整合各方资源,开展从基础到应用的贯通式研究,强化多学科交叉融合、多领域联合攻关。学校与政府、院所、企业等联合组建生物育种钟山实验室,为攻克生物育种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探索打造人才“示范点”,不断构建聚才爱才用才的环境优势。当前,高校应聚焦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建设,建立健全教学、科研、技术推广应用等不同类型人才的多元评价机制。可以建立部门协同、校地联动的服务资源网络,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合力打造人才保障共同体;还可以推动地方、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结成人才联盟,推行科教、产业人才双向交流制度,建立人才共享库,引导人才向下扎根、向上生长,以更高格局最大限度盘活人才资源。近年来,扬州大学积极探索“高精尖缺”人才和各类高端人才的共引、共育、共用模式,持续完善青年人才全链条培养制度,构建“引得进、育得强、用得好、留得住、评得准”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作者:焦新安(扬州大学党委书记)

来源:中国教育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供分享之用,如果侵权请留言通知我们删除。

延伸阅读

 

学科与产业融合促进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共同支撑高质量发展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