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四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李自成当了42天皇帝,42天里他都干了什么?四件事把他送上绝路
自1644年4月底兵败山海关,并在北京称帝又败退以来,李自成大顺军可谓是一败再败。就是在这样急转的形势下,居然在山西还杀了李岩兄弟,直接导致手下大将刘宗敏兵走河南。更让李自成没有想到的是,大顺的“国师”牛金星,也投入到了满清人的怀抱。(选自网络/江淳编辑)
众叛亲离,四面楚歌之下,在潼关业已失守,依托西安拒敌的战略规划也最终成了泡影的情势下,李自成所部被逼南下武昌。
至此,这支明末之际的农民起义军,从当初轰轰烈烈的燎原之势,变成了被满清人一路追杀的惨惨戚戚的残破之局。
没有史料证明李自成在兵败途中对是否对自己和这支起义部队的过往有过真正深刻地反省。即便有,此刻的他,也来不及了。命运的反手,正向他无声地伸了过来。历史的时针,把这一刻定格在了公元1645年的7月下旬。
李自成农民军命运的伏笔
站在煤山的主峰,也就是万寿山的主峰,紫禁城内的奉先殿和紫禁城外的太庙赫然清晰地映在崇祯皇帝的眼帘:祖宗留下的江山,就这样落花流水春去也?祖宗留下的基业,就这样不堪回首月明中了?十七年来的兢兢业业,十七年来的苦苦挣扎,却不想大明朝的中兴,到头来只是南轲一梦,残月一钩。
此时操着陕西方言的口音已在紫禁城中响起,玄武门和北上门的方向也开始出现了“流寇”的身影。
罢了,罢了!随它去吧。无颜面对地下的列祖列宗,这个大明朝的崇祯皇帝连垂落在脸庞的乱发都不整理,便自缢于煤山那棵老槐树上。这一刻,是公元1644年的3月19日凌晨时分。
对于崇祯的死,后人没有过多地责骂,更多的是同情与怜悯。
“血渍衣襟诏一行,殉于宗社事煌煌”,这是清人王誉昌在他的《崇祯宫词》中这样看待崇祯的自缢。后来的文人们还以“宵衣旰食”、“忧勤惕励”对崇祯予以颂扬,这倒是开了一个中国历朝历代皇帝的先河。就连钦定的《明史》,也为崇祯皇帝这样开脱:
非亡国之君,而当亡国之运。
事实是这样的吗?从整个明朝发展史来看,崇祯皇帝接手的大明朝,确实已风雨飘摇,病入膏肓。
尽管他本人施政勤勉,呕心沥血,但不过是让大明朝苟延残喘,再加上崇祯本人的人格缺陷和政策措施的偏激与失当,才是压死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3月19日上午,李自成和他的农民军在百姓的欢呼声中,从德胜门进入了北京城。紫禁城易主,标志着大明王朝的270年基业就此灭亡。同时,这也是李自成农民军命运转折的再延续与错误的再扩大。因为,在1643年的襄阳决策中,北京就只是一个被“掠”的战略地位,而不是以一个首都的地位来对待来经营。伏笔已然写好,祸根也早已埋下。
襄阳决策成了命运转折点
但在占领洛阳后,这种作战方式得到了改变。同时,随着诛杀福王朱常洵,生擒参政王胤昌等人之后,李自成农民军的人马已逐渐强大,实力也得到了空前地增长。因此,在其后攻开封,下中原,五败明军并占领了湖北重镇——襄阳,并于1643年3月建立了大顺政权。同时,在部下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政治口号的加持之下,获得了广大民众的欢迎,起义部队的规模也达到了百万之众,成为明朝末年各路起义军中的主力。其席卷之威,雷霆之势,已然和大明朝形成了决战之姿。
为了巩固新的政权,此时的李自成和部下共同商讨出了著名的“襄阳决策”,并采用了顾君恩提出的取关中建国立邦,后取山西掠京师,彻底推翻崇祯明朝统治的战略决策。这也是李自成农民军命运转折最开始的起点。
要命的襄阳决策
从政治手段上来看,李岩当初为李自成制定的均田免赋政策,无疑可以凝聚民心,团结大众,而后共同对敌。特别是那首“吃他娘,穿他娘,闯王来了不纳粮”的童谣,更是把李自成农民军的形象推到了无以复加的高度。但这样的制度却出现了致使的缺陷:
没有钱粮做支撑的百万农民大军,如何维持它的正常运转?三五天可以,那十来天,一年半载后又当如何呢?
不否认,在李自成初期的流动作战中,由于没有建立根据地,所以他对农民军所经过地区的富人们发起了征收,暂时满足了小股部队的生存需求。但是农民军的规模扩大到了百万之众后,“不纳粮”的政治口号就不靠谱了。
当然,李自成自然也意识到了经济基础的重要性,从他攻下洛阳获得补充后,就可以看出这一点。特别是随后的三打开封,都已证明解决财政来源是当务之急。可惜,襄阳决策中没有将此作为重点,只是从纯军事的角度去看待和解决问题。
所以,后来在与明将孙传庭的作战过程,李自成农民军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其主要原因,就是农民军内部日趋匮乏的财政来源,不能支撑其大规模的作战要求。这也是李自成在关中立足未稳就急于攻取山西的主要动因——他需要大量的钱粮来维持这支队伍的起立坐行与吃喝拉撒。
理解了李自成的矛盾和决策的失误,就不难理解进京后的农民军与先前的云泥之别。
北京城开门迎来李闯王
李自成急于攻取山西,是他的无奈之举。1643年至1644年,中国北方地区的经济已被连年的灾荒折磨得体无完肤。西北地区遍地荒漠,无有盈存;河北地区又多年战乱,仅有的钱粮早上被入关的满清抢劫一空。李自成唯一的期盼,就指望大明朝的国库充盈,钱多粮足了。
然而,当他一脚踏入紫禁皇城之后,那冲天的豪情,立马被崇祯国库中仅有的几十万两银子迎头就了个透心凉。以至于都不愿意为煤山上自缢而亡的崇祯皇帝出一分钱来进行安葬。史料上记载的所谓“礼葬”崇祯皇帝,也不过是准其亲属停棺一日,搞了些悼念活动而已。
从3月19日初入北京城,李自成及农民军是受欢迎的。而且一些左右明朝政权的遗臣权贵约一千三百多人,也于3月21日先后归附了他。这些人物中,不乏周钟、魏学濂、陈演、魏藻德等人,甚至包括成国公朱纯臣。其原因是因为李自成曾有令,凡明朝官员,投名见朝之后,去留随意。可以说此时的农民军还是纪律森严,对官对民,也均能秋毫无犯。而所谓的大顺政权,明面上算是清正廉洁,市民生活也有序如昨。并非如一些野史所描述的火海刀山、杀戮遍地。
四件蠢事让李自成走向绝路
襄阳决策确实失误了。进入北京城后,巨大的财政危机,让李自成及其农民军是“进亦忧,退亦忧”。于是,无奈之下的李自成干了第一件蠢事“新鲜出炉”——在全北京城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追赃比饷”行动。为此还专门成立了“比饷镇抚司”,并由手下大将刘宗敏和李过负责。
所谓的“追赃比饷”,就是利用酷刑,从明朝的旧官员身上“逼”出更多的钱财,以缓解当前农民军的财政压力。在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就收获了七千万两白银。
此事有明末清初人彭孙贻《平寇志》,许重熙《明季甲乙两年汇略》,计六奇《明季北略》等史书中有明文记录。
由此,大顺政权的军纪开始败坏,意志开始消沉。初入北京城时的风光不再,民心也开始为之涣散。更要命的是士兵放开了约束,烧杀抢掠之风终于在北京城中蔓延开来,迅速败坏了政权的口碑和人缘。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把京城上下的官员百姓都“虐”了一遍的李自成,此时还不自省,且胜利后的骄奢淫横更上层楼。于是,第二件蠢事又“新鲜上市”——把崇祯皇帝留下的后宫嫔妃理所当然地收入囊中。
在李天根的史书《爝火录》中有记载证明,进入北京城的第四天,农民军中的士兵就开始与娼妓倡优寻欢,后来竟然发展到了强抢民女来进行作乐。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流寇的底色终究还是暴露了出来。
而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更是打伤了吴三桂的父亲吴襄,并强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园园,终于使得吴三桂最后“冲冠一怒为红颜”,把一个好好的山海关让了出来,引来满人统治中国276年。
至此,原本那个以拯救江山,为万民开盛世的李自成,终于蜕变成了只知贪图享乐,终日沉醉于酒色的骄奢狂徒。所以,李自成干出的第三件蠢事这就不难想象了——错判形势,低估了山海关外满人的军事力量。
尽管沉迷于酒色之中,但李自成还是想要极力消灭或瓦解吴三桂的军队。此时的吴三桂,拥5万精兵坐镇山海关,是抵挡关外满人的第一道屏障。
得知李自成农民军攻破北京的消息后,正在进京勤王路上的吴三桂其实也面临着两难的选择:那就是投降李自成,或者联手关外的满人,再夺回北京城。他心中的那杆天秤,还没有作出最后的倾斜。毕竟,他还是汉人。
而当李自成以其父吴襄为要挟,手下大将刘宗敏又抢走了其爱妾陈园园,企图以逼降的方式对其招揽后,吴三桂也毛了。于是,掉转兵锋回了山海关——投降了满人。
更加致命的是,李自成对于关外的满人,始终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谁才是他真正的敌人。在当时李自成看来,清朝的军队是不足为虑的。因此,在刘宗敏不愿意带兵出征的情况下,他自己带着20万兵马于1644年4月12日奔赴山海关,欲与吴三桂及多尔衮一决生死。
但让李自成没有想到的是,多尔衮的满清铁骑,和正在自己兵营中流行的鼠疫,让这一战成了汉人耻辱的开端。
被彻底击溃的李自成,只得沿长城脚下的蜿蜒山路,于1644年4月26日慌忙逃回了北京的紫禁城。
至此,李自成在北京干出的第四件蠢事开始“粉墨登场”——在紫禁城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历史的时针定格在1644年4月29日。
虽然身经百战,走南闯北,但此时的李自成还是被“猪油”蒙了心。尽管他也知道大顺王朝已经在步大明王朝后尘的路上,但他还是想了却自己当皇帝的心愿。于是,他登基称帝了。以大顺为国号,称西安为西京并为国都。这样的荒唐,给中国历史徒留了一个让后人讥笑的把柄。
一天之后,李自成在紫禁城放了一把火,把自己得不到的和他人想得到的,统统化成了灰烬,并连带杀了吴三桂一家34口人。然后,拼命向潼关逃去。从而,又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用42天的时间,写下了一页把一支百万规模的农民起义军蜕变成土匪与暴民的历程。
与历史对弈不兴悔棋
原本只需要在长江以北稳扎稳打,原本只需要一点点政治智慧的审时度势,原本只需要明朝官僚体系的按步就搬,原本只需要对满人的虎视眈眈稍加留意,原本……与历史对弈,是没有悔棋余地的。
潼关败了,西安又败,商州再败,李自成就这样一路被清军追赶到了湖北通山县的九宫山。时年就是本文开头提到的1645年的7月下旬。
也许直到此时,李自成或许才知道了自己真正敌人是满洲人而不是崇祯。螳螂捕蝉,鹬蚌相争,争来夺去,却都是在为他人做嫁衣裳。
也许直到此刻,李自成或许真是恨死了宋献策、牛金星这一批所谓的谋士,他们的眼光居然会看不到满洲人的凶猛异常和不怀好意?还有吴三桂那厮!甚至吊死在煤山的崇祯皇帝!
晚了,一切都已晚了。九宫山,成了李自成的命运终结点。
后人对李自成起义大多还是持正面态度,对其反抗压迫的精神也多嘉赞赏。特别是在农民军控制的区域中,那些安定人民生活和发展社会经济的措施也是深得人心。同时,让当时的中国读书人为之一赞的还有李自成废除八股文的举措。
实事求是的说,那时的明朝早已失掉了民心,崇祯的所在,其实就是个仅存的形式而已。因此,李自成与张献忠这些农民起义军的出现,是对一种对旧制度的否定。但是这一段波澜壮阔的过程中,农民起义军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以至于酿成了“一场大悲剧”,而李自成本人,自然也成了这场悲剧的主角。所以,也有后人认为,即便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成功了,最后也会变质——成为欺压百姓的又一出闹剧。
参考文献:《明史·卷三百九·李自成传》;白寿彝《中国通史》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