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聚焦未来教育,探索教育新趋势!2024西浦基础教育创新年会圆满举办

CDE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
2024-09-29

200名教育者共聚一堂,

20名专家倾囊分享。

预见、融合、回归,

三大主题论坛,

四大平行体验工作坊。

探索未来教育模式,

研讨STEAM融合式教学,

关注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沉浸式赋能研究型教师发展。


2024年4月27日至28日,第一届西浦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创新年会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隆重举办。本届年会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领导与教育前沿院承办,江苏省苏教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协办。

活动吸引了约200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一线中小学教师、管理者、研究者、教育相关专业在读学生等相聚西浦实地探讨。近万名教育同仁通过微信视频号、寇享学术等直播平台在线观看了主旨分享。




年会围绕“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预见、融合、回归”这一主题,通过主旨演讲、三大平行论坛和四大平行体验工作坊等活动形式,邀请了不同教育阶段实践者和研究者共同探讨描绘基础教育的发展脉络与未来趋势,融合全学科的知识与智慧,聚焦教育育人初心与本质,共话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蓝图。


 



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用“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基础教育创新”三个关键词进行开场致辞,详细介绍了西浦的基础教育探索,并真诚表达了活动的愿景和期待:“西交利物浦大学一直致力于中西融合的教育探索与实践,并开设附属学校在基础教育阶段寻求创新与突破,希望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杰出人才。希望本次年会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深入交流、互相学习的平台,也期待与各位教育同仁携手,共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



主旨论坛


1

未来、人才与教育——基础教育何去何从


“教育的内卷是对学生兴趣的扼杀,面对现实的迷茫和焦虑,我们需要引导孩子清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而不是追求高分。”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在主旨演讲中深刻剖析了当前基础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困惑,强调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性,呼吁老师和家长尽量满足孩子兴趣,使其在快乐中成长。



“证书和牌子无法保障学生的未来。未来教育一定是超越校园、超越国界、需求导向、技术驱动、人机共生的全民教育。”席酉民校长提倡教育从知识导向转向全人导向,帮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释放中国青少年创造精神和学习动力,并呼吁参会老师们改进教学,“其实我们每一位老师都有改变的空间,都可以立即从自身做起。”


2

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教学创新


“教学创新的本质在于解决问题,关键在于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去培养。”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所所长董玉琦教授鼓励参与老师们在前沿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做面向未来的教学,并举例推荐了两位名师的案例供老师们借鉴。



"面向未来的基础教育之教学创新,需要我们在培养人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其个性化学习需求。"以小学数学的题目为例,董玉琦教授邀请参与老师们分析学生们做错题的解题思路,指出老师们在教学时应契合标准开展个性化教学。


谈及教育技术对教学的影响,董玉琦教授表示,老师要审慎对待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既要享受技术带来的便利,也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弊端。“教育技术固然重要,但教育始终以人为本,教育者应首先深入研究学生,做好学科教学,再融入教育技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创新。”


【论坛一】


预见——研究型教师与未来学校

1

基础教育学校未来发展构想


青岛墨尔文中学执行校长王文彬引用了多位学者对教育本质的定义,强调了100多年未变的教育本质在于“通过教师的力量激发个人的潜力”。她指出,“我们已从VUCA时代(波动性、不确定性、复杂性、模糊性)转向BANI时代(脆弱性、焦虑性、非线性、不可解性),前者更关注外部环境,而后者更关注在新环境下个人的反应。”面对着新时代的变化,王文彬校长指出,“教师是应对教育变革最重要的一环。”




以青岛墨尔文中学的实践为例,王文彬校长介绍了重塑教师生态的做法的四个方面: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一致性、关注协作教学、强调教师的持续性成长和关注教师幸福感。“基础教育改革是每一所学校,乃至每一个社区的责任。我们需要关注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教师,他们打造出充满生机的教室,帮助孩子们成长。”


“做一条笃定的沙丁鱼,让更好的教育来得更快。”王文斌校长引用“沙丁鱼理论”,呼吁参会老师们行动起来,像头部沙丁鱼一样,共同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2

面向未来的教学创新与教师行动


“有意愿、有激情、有想法、有行动力的老师会走到沙丁鱼的前面,引领更多老师前行。”西交利物浦大学首席教育官、未来教育学院执行院长张晓军博士紧接着沙丁鱼理论进行了分享,“研究型教师不仅要有使命感,能将对人的本质关怀与教育短期目标相结合,还能敏锐洞察时代问题,并具备将理论付诸实践的行动力。”




张晓军院长指出,当前基础教育创新面临六大关键问题,包括知识与能力素养关系的反思、真实生活兴趣激发与问题解决、跨学科学习目的的厘清等。他坚信,一旦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正向反馈得以打通,教师职业将成为最幸福的职业之一。


“当前国内中小学的教师发展体系尚不完善,过于依赖学科化的教研模式,而非以人为本。而研究型教师作为教育的探索者和时代的引领者,将直接影响未来教育的质量和方向。”张晓军院长呼吁更多老师加入研究型教师的行列,并期待与各学校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共同推动基础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论坛二】



融合——跨学科融合式教学与创新

1

探讨STEAM融合课程设计与解决方案


“科学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之内。尽管学校资源丰富,但学生依然需要和社会连接。”周大福教育集团创学元创新中心总监陈杰辉博士详细阐述了STEAM教育的核心理念,即通过差异化教学和个性化教育,融合数理、数字化和计算等思维,为学生提供独特的学习体验。



谈及新课标的全球视野和人才培养战略,陈杰辉博士认为,教师应注重因材施教,满足每个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鼓励学生以乐观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同时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帮助学生掌握多元化的知识和技能。


陈杰辉博士展示了小学、初中和高中学科之间的底层逻辑,他谈道,“未来的职业领域与科学、数学等学科紧密相连。基础教育阶段需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的核心学科素养,激发他们的内在动力,为学生构建坚实的基础。” 


2

教师实施跨学科融合式教学的重要能力——设计思维


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系主任陈冰副教授围绕我们到底要培养什么人,我们要如何培养,我们为谁培养三个问题,生动分享了三个教学故事来分别指出,相比于博闻强记的能力,我们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相比于模仿和升级,更需要深入思考,找寻更多的可能性;相比于设计出精美的图纸,教师更要引导学生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学校应该是游泳池,老师的目的不仅仅是教学生学会游泳,更要引导他们为跳入大海做准备。”陈冰老师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敢于向未知的领域进军。“教育的本质并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


3

探索STEAM融合课程实施难题——教育技术与AI的融合应用之道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数字化教育专业主任李娜副教授以生动的线上游戏为例,展示了教育技术与AI融合应用的魅力,同时也揭示了这一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挑战。她指出,技术瓶颈、教学方式的转变、课程定位的精准性以及教育公正等问题都是当前需要克服的难点。针对这些挑战,李娜老师提出了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如准备网络不佳时的应急方案,调整学生学习评估方式,以及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并实现与课程目标的对齐。



“教育技术与AI的融合应用之道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结合行动研究、专项集锦、技术集成、教师培训、课程定位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李娜老师也提醒参与老师们要警惕一些常见的技术误区,指出老师们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找到最适合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技术应用方式。

李娜老师通过展示具体的案例,如文心一言APP、magic school和nearpad等平台和软件,为参与老师们提供了实际应用教育技术与AI融合的具体方法和路径。“这些工具和平台不仅可以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果。”


圆桌讨论

融合创新:打破学科边界,携手重塑课程


本次圆桌论坛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数字化教育专业主任李娜主持,邀请了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副校长李方华,西交利物浦大学设计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系系主任陈冰、物理数学系副院长刘刚以及周大福教育集团创学元创新中心总监陈杰辉等重量级嘉宾,围绕“融合创新:打破学科边界,携手重塑课程”这一主题,就跨学科融合的挑战与机遇、成功案例、教师的角色定位和任务能力等话题展开了热烈的探讨。各位嘉宾各抒己见,深入研讨了跨学科教育的机遇、实践与广阔前景。



李方华:我一直认为课程的融合与创新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我们西交利物浦大学附属学校,我们积极尝试各种教学方法,比如户外课堂、中西融合的教学方式等。我坚信,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中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跨学科、跨知识、跨能力地学习。我们的目标是,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陈冰: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深知跨学科融合的挑战。我始终认为,只有当我们面对真实的问题,尝试用多学科的知识去解决时,才能实现真正的跨学科融合。同时,我也意识到,这对我们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具备更高的设计思维,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我们的绿色校园项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城市设计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他们的跨学科思维能力。



刘刚:我一直坚信数学在跨学科融合中的核心作用。在我所从事的数学建模和金融数学领域,我亲眼见证了跨学科融合的力量。我认为,教师需要深入研究科研,以便更通俗、更具体地教授学生跨学科的知识。同时,我也认为学生应该有一定的自由度去探索不同的专业,这样才能真正找到他们的兴趣所在。正如我们西浦的教学理念一样,“鞋子舒不舒服,先穿上再说。”



陈杰辉:我一直都在思考如何培养孩子的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问题解决能力。我深信,跨学科思维是未来人才的必备能力。同时,我也非常关注教师在不同教学情境下的角色转换。我认为,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的引导者、陪伴者和学习者。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教师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我坚信,创新,每隔十年,社会的变化是指数型的,因为不确定性太多了。如果要培养适应未来的人才,那就需要创新能力来支持。






在互动环节,参会老师们提出了“跨学科教育的核心本质是什么”、“学校是否应要求一线老师进行跨学科教学”以及“开展跨学科活动是否会影响学生成绩”等问题。嘉宾们一致认为,跨学科教育的核心本质是培养混合型的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有热情和使命感的老师会自发地进行跨学科教学而无需强制要求,以及合理的时间分配能够平衡跨学科活动和学业成绩的关系。


【论坛三】


回归——心理健康与家庭教育

1

交互滋养的全场境心育建设


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校长黄裴莉老师以“灾后心理辅导计划”和“时空伴随早安晚安计划”为例,指出了青少年心理教育的重要性。“在成长伴随理念的心育系统阶段,学校引入了校园AI减压能力舱,用来探索和支持学生的心理韧性,并利用心理学和德育的有效方法,配合智能化新技术,监测和支持学生的心理潜能和优势。”




黄裴莉校长分享了学校从交互滋养到成长伴随全场境心育支持系统的建设历程,并展示了家校社共育的实践,“在交互滋养的家校社共育建设阶段,田家炳中学引入了国际青少年成长辅导课程、驻校社工、‘父母学堂’课程体系,并设立了家长服务中心,成为全国心理特色学校。”


2

完形家庭教育


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中心原主任、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学校心理教育研究所所长费俊峰老师完全采用语言交流的方式,引导参与老师们感受当下的身体感觉和周围的环境。“我们可以用感官来感受当下的生活,而不是沉溺于过去或未来的幻想中。”



“在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与家人和朋友的深度连接,而完形家庭教育则有助于重建这种连接,促进家庭和谐,对个人积极生活也大有裨益。”费老师指出,家庭是情感的港湾,而非讲道理的场所,建议家长们通过表达爱,鼓励孩子表达情感,让孩子参加家务为家庭做贡献等方式,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理解和接纳。


费俊峰老师提醒家长们要尊重孩子的自主性和边界感,鼓励父母们做真实的自己,去掉权威的面具,以更开放的心态见证孩子的成长过程,并通过完形家庭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关注身体、情绪和非言语行为,以缓解自身和孩子在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压力。


3

“隔代亲”真的不利于孩子发展吗?——祖辈育儿参与的不同模式及其与幼儿发展的关联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任丽欣副教授从祖辈参与幼儿教养的程度、祖辈教养行为质量以及父辈-祖辈共同养育关系三个方面全面、系统地测查祖辈参与幼儿教养的现状,探索了祖辈育儿参与的不同模式与儿童社会性情绪发展之间的关系。




“许多人对祖辈带小孩持有刻板甚至负面的看法,但我们的研究发现,祖辈的高质量参与对孩子的社交技能有积极影响,同时减少了问题行为。”同时,任丽欣老师也指出,没有祖辈参与的家庭,幼儿展示出了相似的社会技能发展水平。相较于高参与度但质量较差组,没有祖辈参与育儿的家庭中的幼儿展现出了更少的问题行为。


“在育儿过程中,祖辈和父辈之间的和谐共育关系至关重要。”任丽欣老师表示,“我们应该摒弃对祖辈育儿的偏见,充分发挥其在儿童成长中的积极作用,两代家长需要积极沟通、协作,共同为孩子营造一个和谐、有利于成长的家庭环境。”


圆桌讨论

内卷时代,家校如何共育来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圆桌论坛由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任丽欣副教授主持,邀请了苏州市田家炳实验初级中学校长黄裴莉、西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代理主任叶海玲、西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研究系讲师许双双、西浦数学物理系于昊副教授,以及西交利物浦大学项目管理硕士生史若萌同学五位嘉宾,从教育实践者、教育研究者、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等多元角度出发,共同探讨在内卷时代下如何更好地进行家校共育,守护孩子的身心健康。



于昊(家长代表):作为老师,我见到很多数学和物理天才,回家一看自家孩子的数学卷子就很焦虑。现在孩子学习更累更煎熬,我们家长希望孩子不断冲刺,但人生其实是一场马拉松。在“卷”和“躺平”的“仰卧起坐”之间,我开始接受大部分孩子都是普娃的现实,并探索和尝试如何健康地躺平。



黄裴莉:从教育实践者的角度来看,当前的教育体系给孩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我们需要改变对分数的过度追求,关注学生的身体、音乐和道德素养的提升,这些素养才是孩子获得幸福的源泉。同时,教师需要做好学情分析,以便更专业地指导学生。




叶海玲:教育是人与人之间温暖的互动。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支持和温暖,作为教师,要给孩子规则。同时,我们要接受每个孩子的独特性,做一个情绪稳定、积极正向的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有能量的成长环境,尽可能地支持和滋养他们。




许双双:在这个内卷的时代,我们需要聪明地“卷"。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家长的“陪”是为了“不陪”,在陪的过程中培养孩子的自主性。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一线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具备一些儿童发展和教育学的知识,基于儿童发展规律支持孩子成长。



史若萌(学生代表):在内卷时代,我们学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和焦虑。我曾经因为数理化的学习而痛苦不堪,甚至怀疑自己的价值。但后来我发现,人生不一定非得被分数定义,我们可以通过探索自己人生的可能性来寻找意义和价值。



【平行工作坊】


国际化教育教师胜任力
——教学创新与研究型教师培养


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吴颢老师立足国际教育背景介绍了中国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和课程创新模式,并邀请参与老师们结合教学创新的过程、活动设计、钻石模型和国际基础教育创新趋势四方面进行小组合作,重构学生学习活动。“我们需要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目标、内容、场景、活动和考核五个维度设计课程,重视培养学生们的分析能力和创新性思维。”



>西浦国际化教育教师胜任力研修开启报名,欢迎基础教育同仁参与,共绘国际教育新蓝图!


教师正念情绪
——艺术疗愈:超越语言的交流


西交利物浦大学中国文化教学中心蒋诗榆老师介绍了情绪的来源和分类等基本信息,然后邀请参与老师们通过音乐和绘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和情感。蒋老师指出艺术是一种独特的沟通方式,“ 艺术治愈的特性是通过意向沟通,是一种不被人们惯用的沟通方式,所以也能够打破个体在生活当中长期积累下的言语的防御。它同时具有时空的整合性,另外在创作过程中,当事人直接经历到能量与创作产能的释放。”



>21天幼儿教师正念情绪训练营开启报名!怀阳光心态,照教育之路


STEM教学与跨学科教育创新
——STEM教学实践创意工坊



针对参与老师们提出的“如何有效整合资源” “课堂与生活连接太少”“教师素养压力大”等STEM教育挑战,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领导与教育前沿院赵闻敏老师将跨学科知识整合方法拆解为分析学科知识结构、找到学科之间的连接点与整合点、通过整合点来确定跨学科主题等五个步骤,以切实的经验帮助参与老师们构建自己的跨学科融合教学体系。



“跨学科不能喧宾夺主,‘跨’不是目的,是解决问题所需,而不是刻意为之。跨学科的关键是促进有效学习。”赵闻敏老师总结道。


>苏州首场!报名参与STEM与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做STEM教育的领航人!


PBL教学法
——矩阵式分级赋能


“PBL教学法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西交利物浦大学未来教育学院教育发展部副主任王宇老师从什么是PBL,为什么要做PBL,PBL的痛难点和PBL教学法的策略分享四方面入手,邀请参与老师们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经历分享、角色互换、现场设计课程等系列活动。“PBL课程具有科学性、合作性、反思性、真实性、融合性等特点,老师们需要在应试环境与培养学生中找到平衡来落实PBL教学。”





随着2024西浦基础教育创新年会的圆满落幕,很多参会的老师们都表示收获满满,不仅拓宽了教育视野,也汲取了丰富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中心欢迎各位基础教育同仁们加入我们,共同携手探索基础教育发展的新思路、新模式和新路径,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活力的教育环境!


识别以下二维码添加“小浦老师”微信号,了解更多教师发展、科研合作详情。


推荐阅读

>苏州首场!报名参与STEM与跨学科教学能力提升研修班,做STEM教育的领航人!


记者:许云苗、赵梓佟、朱恺悦、卞佳艺、张译之、田嘉萱、邹佳一、卫汀轩
选图:赵梓佟
编辑:王珍

监制:任毅涵


▼戳阅读原文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浦儿童发展与基础教育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