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02)|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共七讲)

回声·EG| 院外 2020-09-14


编者按

本文基于作者2015年10月28日于中国美院进行的“美学与政治”七讲导读课中的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院外将分为四部分进行推送。本篇为第二部分。之后,美学与政治七讲讲稿以及相关阿多诺原著文本也将会分为52篇持续推出。


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02)|2015

本文6000字以内|接01

人类自己创造出来一个很庞大的商业交换的市场经济的王国。这样一个世界市场很庞大,就像今天中国搞一带一路也是一样的,为了产品扩大销路。现代文明就是这样,无论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我最近在读阿多诺又有一个体会,现代文明到底是什么统治我们?用马克思在《资本论》手稿里的一句话叫做“抽象成为统治”。这个话很难理解,但是说具体一点就是商品、货币、资本到今天金融资本在统治着我们。现在广播里说的要投资、要理财,现在资本是富余的,但是没地方投。资本总是要有个公式,从G到G’(G是德语Geld“货币”一词的缩写),从钱到更多的钱,也就是钱要生钱啊。当然中间会有投入,购买生产资料,雇佣工人,生产出商品等等过程。但问题是当我们有了钱之后该怎么办?存银行或者是什么,当然最终还是大部分要投到生产过程中去。等发展到金融产品这块,你会产生一个错觉,就是钱是能生钱的,G—G’。中间那些生产过程被你省掉了,因为你只能看到钱生钱这个东西,你看不到整个社会。而钱是什么,金子是什么?


有个最经典的故事,发大水时,一个富人和一个穷人没办法就爬到一棵树上去避难,富人有一袋金子,穷人没有金子只有馒头,富人饿得受不了了,就对穷人说:“我拿金子换你一个馒头可不可以?”

“不换!”


最后结果很简单,就是富人饿死了,水退了,穷人得救了。当然这些个故事都是穷人自我安慰的意识形态了,这个我们不管。这里面就说抽象成为统治,但抽象什么用也没有,光有钱不能吃、不能睡、不能住。金子只是一个具体符号,现在连具体符号都不是了。而在马克思那个时代,也就是狄更斯所说的“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简单地说就是专制资本主义,英国法国中国都经历过这个阶段。英国大概是在维多利亚时代,法国就是拿破仑二世,中国就是邓小平,俄国就是斯大林时期。这里我所说的很多术语跟大家的常识不太一样,这个我们以后慢慢消化。就是说,各国都要进入这样一个阶段,落后的农业国怎样进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都必须经过专制资本主义这样一个阶段。但是就有很多问题出现,如童工根本没有劳动保护,没有工厂法等等。大家可以去看霍布斯鲍姆的《年代四部曲》,四本书——《革命的年代》、《资本的年代》、《帝国的年代》、《极端的年代》,他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大家不要只看《明朝那些事》,也看看“资本主义那些事”。或者看狄更斯的小说也行,《雾都孤儿》。还是刚才那个问题,你号称要文明,比如我们创造出来GDP,创造出来财富,盖出来的房子如果除以13.67亿人的话应该大家都很有钱,都有房子。为什么还没有呢?为什么还有那么多贫困人口呢?是分配问题吗?其实马克思告诉你不是分配问题,是生产方式问题。因此,当时很年轻的马克思达到“批判的彻底性”之后得出了一个结论,是在1843年,马克思25岁的时候说了一句我认为很有名的话——“必须推翻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存在的一切关系”。这完全是个人本主义的观念,和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关系。因为他用的词是“绝对命令”,这个是一个康德的道德上的词。他认为这个“绝对命令”就是必须推翻一切“使人成为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和被蔑视的存在的关系”。所以必须改变一些不可接受的关系,马克思是不害怕他自己得出的结论的,得出的结论就是“必须消灭资本主义”。用新社会取而代之。


这个新社会是什么样的呢?我们讲“乌托邦”,新社会是什么样的我们并不一定能描述它,但是和现在这个社会肯定是不同的,这个社会是要完蛋的。所以一直到21世纪,尽管人们一次又一次给马克思的棺材盖子钉钉子,但他一次又一次出来了。我们知道德里达说“马克思的幽灵”。为什么呢?因为只要资本还存在,马克思就会存在。马克思所批判的资本不消灭,马克思就不可能真正被消灭。因为你没有找到一个新的东西来代替他。1825年经济危机,资本主义开始了它的生理周期,至此它成熟了。它其实是常态,但马克思认为是病态。我们现在知道这被称作“新常态”。所以,打个比方,资本主义的“更年期”还早得很。


但是马克思的结论就是要改变,所以要取而代之,要建立“自由人的自由联合”。《共产党宣言》的第二章,里面有一句话“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就是说,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所有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这个可以参看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前面引用的约翰·唐恩的祝祷文。就是任何人的损失都是我的损失,就是这个社会还有一个人是不自由的,大家就都是不自由的,如果无产阶级不自由,资产阶级也是不自由的。

下面进入批判的第三个传统,就是社会批判理论。那么我们看到这三个批判传统其实是递进的关系,背景就是我们从18、19世纪来到了20世纪,就是刚才说到的法西斯主义。市民社会自我解体,用政治教科书上的话说就是“自由资本主义被垄断资本主义所代替”。在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帝国主义,以三大帝国主义战争为标志,英布战争、美西战争、日俄战争。前面说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所以法国人就造出来一个词叫“世纪末”,好端端的,突然就打了这几场战争。为什么会有帝国主义?其实教科书上说的是对的。就是帝国主义把殖民地瓜分了。就是说产品要有销路,但是国内市场已经饱和了,资本主义永远是产能过剩的。为什么经济危机?就是我有大量东西生产出来,生产能力是有富余的,但是销售不出去。所以这个时候法兰克福学派他们继承马克思这个传统,要求变革这个社会。这个主题就移到法西斯主义了,因为他们都是犹太人。


阿多诺是个富二代。我们想想,他从小过着优越的生活,突然一下子就被赶出了温柔乡,真的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所以阿多诺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激进?“悲愤出诗人”,“国家不幸诗家幸”,中国古代文论里说“物不得其平则鸣”,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里说“发愤作书”(“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所以阿多诺很多东西要放在那个历史语境下来看,那个时代和我们这个时代不一样。我用一个最俗的话讲,今天时代的主题是“和平和发展”,那个时候的主题绝对是“战争与和平”,当然你们很难进入那个语境。因为我下面会详细讲,讲第四讲的时候,还会讲到“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理论”,所以时间关系我就不详细讲了。


关于阿多诺,可以有许多形容词来介绍他。如果用四平八稳的介绍,他是法兰克福学派的先驱或者说是主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是哲学家,美学家,社会学家,音乐理论家,文化批评家,文学批评家等等。简单说,他是20世纪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我个人认为排top10是没问题的,top5也有很大机率。我个人不把他排第一。很私人的排名,维特根斯坦第一,萨特第二,阿多诺第三,海德格尔第四,福柯第五。


对阿多诺的最四平八稳的介绍是,他是1903年9月11号生人,1969年8月6号去世。犹太人,“富二代”,他爸爸是酒商,叫奥斯卡·维森格伦特。他妈妈叫玛利亚·卡尔维丽 - 阿多诺·德·拉·皮亚娜。她是个意大利人,她的父母,也就是阿多诺的外公外婆,分别是个科西嘉的法国军官和德国的女歌唱家。阿多诺的姨妈是个钢琴家,他妈妈是个女高音。所以我说阿多诺的家学渊源是我们比不了的,所以他对音乐是很在行的。贴在阿多诺身上的两个常见的标签是精英主义和悲观主义。精英主义是家学渊源骨子里自带的,没办法。阿多诺15岁读康德的著作,很小就能作曲了,听的是勋伯格的东西,美学理论写的是贝克特。他是个天才,但他是个很奇怪的人。大气候和小气候共同决定的,他的家学和当时的世界的状况,所以才造就了这样一个天才。


阿多诺是个天才。哈贝马斯评价他“阿多诺是个天才。霍克海默、马尔库塞肯定不是。阿多诺具有清醒的意识,思想中常常灵犀开启,其表达力是我在见他之前和见他之后都不曾遇到的。你无法看到阿多诺思想如何产生,它们从他那里一出现就是已经完成的,这是他技艺高超之处,他也没有在自己的水平之下工作的自由,他一刻也不能将思想的张力放在一边,只要你同阿多诺在一起,你就处于思想的运动之中。阿多诺是不平凡的,他想要平凡的努力遭到了痛苦的失败”。


我跟阿多诺的关系和我跟维特根斯坦、福柯的关系是完全不一样的。维特根斯坦和福柯的那些东西,我是用来崇拜的。我都不读他们的,他们是用来崇拜的。阿多诺是我用来呼吸的,我每天就是吃饭、睡觉、看阿多诺,靠着他才活了下来。最牛的是他有很多神句子。但他又是个辩证法大师,比如他说:“对于无家可归者来说,写作提供了一种偷生的手段”,结果他隔了十行又说:“甚至在写作中,作家也不准许他活着”。大家知道海德格尔老师有句名言“人,诗意的栖居”。结果阿多诺老师1944年说:“人将不再可能安居”。这句话其实在讲:现在人有钱也不对,没钱也不对。富人是有罪的,但是因此我们就不要钱了,过穷日子吗?所以他说了一句话“在错误的生活里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这句话就是说,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错的,你怎么过都不对。


下面还是进入我们的文本讨论吧。

1-3

 

那么我们还是来看这两个文本,首先第二个文本,也就是我要讲的第一个文本——《批判》,这个文本我简单的说一下。我重点是要讲《文化批评与社会》,那个文本是我们的方法论讨论的基础。


在进入《批判》这个文本之前,我要介绍一下历史语境。这是发表在某个杂志上的一篇广播稿。阿多诺当了大学教授之后,特别喜欢去广播电台。这篇1969年5月的广播讲话差不多是阿多诺最晚的一些文章之一(他69年8月就去世了)。当然我们不能用“天鹅之歌”来形容他,因为他还没打算死呢。他为什么会死呢,这是有故事的。大家知道那个时候,用毛主席诗词讲就是“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全世界都在搞“文化大革命”,法国红卫兵、德国红卫兵。我的西马的课程第一节课不是讲课,而是放一部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讲德国红卫兵——红军旅(RAF)是怎么闹革命的,便于大家进入语境。阿多诺怎么死的呢?因为六个女学生羞辱阿多诺。这六个女学生是红军旅的女战士,她们不穿上装,跑到阿多诺的课堂,手挽手把阿多诺围起来。阿多诺就不堪羞辱地走了。但是为什么要羞辱他,我们要从头讲一下。1967年6月2号,大学生们抗议伊朗国王巴列维访问德国。当然是美国支持的伊朗国王,是在霍梅尼的伊斯兰革命之前的一位沙阿(Shah,伊朗的国王)。德国的大学生们是反对越南战争,支持胡志明的。电影《巴德尔-迈因霍夫集团》里面有他们举着胡志明像的镜头。大学生抗议伊朗国王的访问,结果和警察发生冲突,有一个大学生就被警察打死了。有家右派的报纸媒体就开始污蔑学生,指责他们闹事。学生们的感觉呢,就像鲁迅《纪念刘和珍君》里面写的那种感觉。于是学生们封锁了这个出版社。阿多诺其实是支持学生的,是赞成社会改革的,但是阿多诺自己经历过法西斯,所以他特别警惕任何新纳粹、新法西斯的苗头。他觉得学生你们这么闹,这么暴力,表面上自居为革命,实为纳粹余孽。假如阿多诺老师活着,看到今天各种花,什么茉莉花、太阳花的,他肯定都会说这是纳粹余孽。阿多诺的这种态度当然不受学生欢迎,所以才会有女学生去羞辱他。


《批判》这篇广播稿的历史语境,就是阿多诺的批判立场在当时是很不受大家待见的。在这方面,阿多诺和马尔库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很巧,1967年7月,在法兰克福大学的阿多诺和他已经在美国的老战友马尔库塞不约而同地到西柏林自由大学去做讲座。我们可以从学生的态度中看到这个鲜明的对比。革命形势都这样如火如荼了,阿多诺还是讲他原定的报告题目,《歌德诗剧<伊菲革涅亚>中的古典主义》。这篇文章我已经找到了,在他的全集第十一卷,但还没来得翻译。于是阿多诺受到了学生的“热烈欢迎”。报告厅打个横幅,上写“德国左翼法西斯分子欢迎古典主义者泰迪”。解释一下,“德国左翼法西斯分子”是哈贝马斯对学生们的称呼,阿多诺的名字叫“特奥多”,他的朋友都叫他“泰迪”。很巧的是,67年7月7号阿多诺做完这个报告之后,7月10号和13号,马尔库塞老师来了。讲座题目一个叫做《乌托邦的终结》,另一个叫做《论反对派的暴力问题》。这个才叫真正受到热烈的欢迎,2500到3000个学生不断用掌声打断马尔库塞的讲座。


当时德国大学里流传着一则关于阿多诺的笑话:

“街上革命了吗?”

“革啦!”

“那我们上街去吧!”

“不,我要去听阿多诺的讲座。”


这个笑话是讽刺阿多诺的。顺便说一下,法国也有个很著名的笑话——“结构上街了”。法国有很多人骂阿尔都塞,因为他只讲社会结构,不讲主体,而“结构是不会上街的”,是不可能闹革命的。等到68年学生上街去闹,就有阿尔都塞学派的人反击说“你看,结构上街了”。这是一种嘲讽。“你以为是人上街了,主体上街了。其实不对,是结构上街了”。这其实提到了那个终极问题——“你以为你是主体,其实你是客体”。你以为是你自己要上街的吗?其实你的上街是被历史的结构决定的,因为你是“被侮辱、被奴役、被遗弃、被蔑视”的。在阿多诺这里,问题的问法是:你以为是你自己“要”看《碟中谍5》吗?其实你是被(资本、文化工业)“决定看的”。当然,今年9月11号我也去看了《碟中谍5》,我觉得是这可能是纪念阿多诺生日的最好方式。批判文化工业嘛。《碟中谍5》在最后有一个镜头就是辛迪加的头脑被关进毒气室处死了,我当时觉得这很显然可以联想到法西斯、奥斯维辛。然而这时,旁边邻座的一个男孩、一个妈妈在那里笑。我一惊,立即就发了一条微信——“我听见了极权主义的笑声”。“极权主义的笑声”恰好是《启蒙辩证法》中《文化工业》一章,“看卓别林《大独裁者》的影院里面发出的笑声是极权主义的”。所以说,阿多诺是绝对让人受不了的,他绝对会冒犯你,侵犯你以及你做人的底线。就是让你觉得怎么活都不对了。当你问他怎么活才对的时候,他告诉你“在错误的生活里不存在正确的生活”。至少,在阿多诺看来,上街是不对的。所以学生们讽刺他,羞辱他。所以当时马尔库塞和阿多诺已经开始撕了,双方已经互相通信在争论了。我第一次来美院讲座,周老师给我的题目刚好是讲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其实很委屈,他认为自己按照阿多诺“否定的辩证法”思想,才搞出来“大拒绝”策略。阿多诺却认为马尔库塞要让大学生们去作“穴居人”。“马阿之争”是很值得探讨的,是纯粹政治之争,但也涉及到哲学理念的不同。你不懂他们两人的哲学,就不会懂他们两人为什么争论。


文|夏凡

责编|莲灿

未完待续|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阿多诺《批判》《文化批评与社会》导读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等导读

登堂:阿多诺本雅明论争|阿多诺与本雅明书信导读

入室: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章导读

欢迎来到现代主义的荒漠!|阿多诺《强制下的和解》、《介入》导读

云上的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美学理论》节选导读

拓展:形式再思考|媒介、艺术与空间

马尔库塞、阿多诺之争相关推送|

庭审:阿多诺“顺从”案

实践若不能改变物化的社会关系就是伪行动。

名为“庭审”,不为标新,只为恢复针对同一个对象的论辩,以相互追问、应答的形式,共析疑义。本期公开的“庭审”记录,是2015年首次“庭审”的选辑,主要围绕阿多诺的《顺从》一文展开。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分别了解各版块汇编。

回复:院外,可了解院外院精编及预告。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