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04)|美学与政治|阿多诺导读系列(共七讲)
编者按|
本期推送的是“美学与政治”导读系列讲座第一讲的第四部分,也即最后一个部分,所涉及的阿多诺原著文本可见于《文化批评与社会》系列推送。美学与政治第二讲讲稿及相关原著文本也将继续推出,敬请关注。
第一讲|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04)|2015
本文5000字以内|接03
第二个环节叫做“文化批判的辩证法”:虽然文化批判崇拜文化的观念,显得自己高高在上,假装有一种独立自主性来批判社会,但是它毕竟用文化的观念来跟现实的社会来衡量、来比较。哲学里有个最基本的词叫“理念”(idea),其实是逻辑和概念,理念是从柏拉图那边来的。什么是理念?比如说桌子为什么叫它“桌子”,因为我们脑子里有个桌子的理念,那东西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而现实的桌子就分有了桌子的理念。这样一来,西方就有了现实世界和理念世界这两个世界的分裂。中国没有这个,中国是天人合一的,主客体不分裂。理念,举个例子说,亚里士多德说,“朋友啊,这个世界上没有朋友”。黑格尔解释道,“虽然是朋友,但是不符合朋友的理念”。交朋友的时候我们都会觉得朋友应该是什么样子,理念是“应该”(ought to)。现实存在的这个世界是“是”(be)。艺术批评、文化理论其实很简单,就是“理念”,看艺术作品是不是符合理念。每个艺术理论都会有自己的理念,比如说,现实主义就讲要客观的反映现实,要创作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个作品是不是现实主义的,这就可以批判了。假如你有了这个理念,有了这个尺子,你就可以批判。比如,罗中立的《父亲》就很符合现实主义的理念。海德格尔老师把梵高《农夫的鞋》拿出来评判,因为符合他的存在主义的理念。理念和现实之间的对立,叫做批判的张力,张力(tension)就是紧张的程度。这样一来,文化就变成了文化批评。在阿多诺那里,文化和文化批评,艺术和批评是不分的。在他的理念里,艺术应该成为批判。“形式即批判”。最终最重要的东西是形式。艺术以什么来批判社会?就是以特殊形式来批判。阿多诺举了卡夫卡、贝克特、乔伊斯、勋伯格的例子,大家一看这些东西就知道和现实的确不一样。现实社会是按照价值组织起来的,因为是商品交换这样一个王国;而在文化这里面,它是有自己一个形式。所以有个很重要的观念叫“自律和他律”。自律其实就是自主、自治。而我们基本上都是他律的,从小我们都教育孩子要听话,“在家听爸爸妈妈的话,在学校听老师的话”;自律就很惨了,“老师在和老师不在一个样”。人成熟的标志就是自主,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决定。不管怎样,我觉得是对的就去做,用大卫·理斯曼的话叫“自我引导型”。这是资本主义的真正的精神,就是“首创精神”。就是英文里的企业家(entrepreneur)那个词,就是乔布斯那种精神,以自己为自己的立场,不是人云亦云,当然也不是故意要跟大家唱反调。目前为止的文化批判都有一个问题,对文化观念这个概念本身是不批判的,把文化当作一个无条件的总体接受下来,所以这就夺走了文化作为真理的要素——否定。阿多诺认为最重要的东西是否定,因为文化批判崇拜文化的观念,所以它没有否定。但阿多诺认为真正的文化批判应该是否定的,是辩证的。关键是“辩”。余其好辩哉?余不得已也。非如此不可。
所以辩证法的不同于文化批评之处就在于它将文化批评提高到扬弃文化本身这一观念的高度。“扬弃”是黑格尔很重要的一个词——“既保留又消灭”。“消灭私有制”是《共产党宣言》里的一句话,结果一查原文,是“扬弃私有制”——基本意思是消灭,但要有保留。由此,辩证批判要讲的既否定文化的观念,通过对文化观念的否定来实现文化这一观念。因此它批判了两种批判——内在式批判和外在式批判。
外在式批判是比较好理解的,就是那种教条式的正统的马克思主义,经常会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对文化的批判只要看它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行了。这样一来问题就很简单了,但这其实是很“左”的一种态度。资产阶级的文化艺术一拿出来,都被它批判为小资产阶级的、唯心主义的、反动的、腐朽的……。我们下面会看到卢卡奇老师基本上就是这么批的。在他那里真正的艺术只有两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批判现实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就搞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用阿多诺老师的话说,这种文学就是“男孩儿遇见拖拉机”。资本主义国家就要搞批判现实主义,其他的都不对。所以卢卡奇是反对现代主义的。而阿多诺恰恰是赞成现代主义的,现代主义才有形式,才有自律,这我们回头再讲。所以阿多诺批判外在批评、意识形态批评,说它虽然质疑这个文化的总体,但是它想要用海绵擦掉总体,所以外在批判是一种野蛮。这其实我们都知道了,文化大革命就是这种风格,包括今天其实也很常见的风格。
最主要的批评形式是内在批评。内在批评其实是大家蛮常见的形式,就是用文化自身的规范来拷问它。就像我刚才说的,有了现实主义、现代主义等很多文化理念、理论,之后讲一个作品基本上都用这个标准衡量。中国的文论、画论也是这样。而现在阿多诺是对内在批评进行批评。他认为用文化自身的规范来拷问文化有两个坏处。第一个坏处是,内在批评不否定文化观念。你只会说哪一幅画、哪个作家、哪个流派不好,你不会说艺术都完蛋了,终结了,不会说所有的艺术都是垃圾。就像我们那些影评人再评哪个电影烂,这个烂,那个烂,也不会说整个电影都完蛋了。砸自己饭碗的事没人干。所以阿多诺他的原话说,这也是野蛮的。不仅外在批判是野蛮的,内在批判也是野蛮的。“对文化的欣然占有是跟战地音乐和战场绘画相一致的”。就是说你觉得文化都是好的,“你好我好大家好”,只是有程度上的区别,大家都好,没有说“垃圾,负分,滚粗”——当然阿多诺并不是赞成这种粗暴的批评,因为他也批判了这种。所以说,他老人家说的话为什么让人搞不懂呢?他什么都批判,不知道他要干什么。阿多诺既不要内在批判也不要外在批判——当然,他认为内在批判比外在批判好一点。他要的是辩证批判:“既不要崇拜精神也不要憎恨精神,文化的辩证批判既参与文化,又不参与文化”。这里讲的崇拜精神就是内在批判,憎恨精神就是外在批判。
内在批判的第二个坏处是崇拜精神。换言之,崇拜“和谐”的概念。这就涉及阿多诺美学核心的东西了,他理想中的艺术应该是“不是用虚假的和谐来解决客观的矛盾”。大家看好莱坞电影最后都是“happyending”,中国叫“大团圆”。中国人民就喜欢这个,美国人民更喜欢了。悲剧已经被终结了,为什么?一定要用“虚假的和谐”来解决矛盾,所以你看好莱坞电影是没有紧张感的。大家看过《非常突然》这样一部港片吗?我估计大家没看过。杜琪峰及韦家辉的银河映像公司拍的。主人公,几个警察,前面都好好的,你以为他破了案子了,最后突然几个小流氓乱枪把主人公全部打死了,然后电影就结束了。这就是“反乌托邦”。我一进里面去也受不了的。你以为“happyending”了,可剧情就是“非常突然”,主人公说死就死了。可是我看《碟中谍5》的时候是一点都不紧张的,主人公是不会死的,死了戏就没了。欣赏艺术就是欣赏困难的克服,可是在这里都是假的,都是女性肥皂剧的公式——她遇到了麻烦、她解决了麻烦。所有问题都是这样的,大众文化产品都是这样的,是“虚假的和谐”。所以阿多诺认为成功的作品不是“和谐”,而是要暴露矛盾。因为现在的世界是不和谐的,这是个阶级斗争的社会,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用萨特的话说“小孩子都饿死了你们还搞什么哲学”。就像“天津都大爆炸了,你们还在这画画啊!”当然阿多诺并没有这么简单。话说回来,他其实也没那么复杂。他说精神是中了“魔咒”的,就是神话中一个公主中了魔咒变成天鹅,王子来了,解除了魔咒,最后“happy ending”,王子和公主从此过着幸福的生活。这个“神话”说明现在我们所有的这个社会都是中了“魔咒”的,就是商品拜物教、货币拜物教,“钱的魔咒”。“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大家都是有罪的,都是中了“魔咒”的,谁也别装无辜。这个世界是矛盾的,阿多诺认为艺术就是要暴露矛盾,不可调和。这样就通过这种否定的方式揭示了“和谐”理念。举个例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为什么大家爱看这个悲剧呢?这里面通过一种毁灭,让大家去向往那种不受家长干预的自由的恋爱,一种爱情的乌托邦。你看到这个戏的时候,它打动你的力量是在这个地方,是乌托邦的力量。然而乌托邦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现实中的爱情不是这样的。所以悲剧的力量在这里。阿多诺认为这就否定地表现了“和谐”的概念。通过这样一种悲剧,这样一种毁灭,通过矛盾来表现和谐。而不是通过虚假的和谐、通过大团圆来直接表现。
阿多诺有一个词叫“和解”。“和解”是黑格尔哲学的一个概念,大家知道黑格尔哲学“到了绝对精神就达到了和解”,黑格尔那里的矛盾都是假的矛盾,是假装的。因为他讲的是正反合,否定之否定,最终还是肯定,是和解。比如说“正”是个男人,女人就是“反”,“合”起来就是家庭,男人和女人的矛盾就被扬弃了。这个例子一定要举,因为这里还有个词叫“中介”,从男人上升到家庭,家庭是对男人的否定之否定。但是如果没有对立面“女人”,是没办法达到否定之否定的。对立面就是中介。家庭怎么再往上上升?上升到市民社会。家庭的原则是爱,市民社会的原则不是爱,而是利益。市民社会大家都有私有财产,各个家庭都追逐各自的利益。就像“亚当·斯密教条”描述的那样,这是个丛林法则,你争我夺。市民社会就是对家庭的否定。因为大家都搞私人利益了,霍布斯老师说的“人对人是狼”。贝克特的戏《残局》里面说“人对人”然后就没了。聪明人都不需要把话说全。然后怎么办呢?黑格尔老师就来“虚假的和谐”了,“你们都是特殊利益”,我们来找普遍利益的代表者——“国家”,它是超越于市民社会之上,是代表普遍利益的,你们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不要撕了,国家既代表资产阶级也代表无产阶级,代表最广大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你们只能被国家代表。所以是家庭、市民社会、国家,正反合。这个例子就比刚才男人、女人、家庭的例子高雅多了。从家庭上升到国家,一定要以讲求私利的市民社会为中介。否定之否定。但中国的前资本主义社会是什么呢?家国。大家知道周代的那个分封制,都是周朝的家,然后封给诸侯、家臣,永远是这种血缘关系的。它没有市民社会这样一个中介,没有否定性,所以黑格尔说我们中国人没有“精神”。但是在黑格尔这里,国家这种东西,伦理道德这种东西,还都属于客观精神。主观精神是说,人是有理性的,有意识的,有道德的,有各种品评意识的,有优美灵魂的。客观精神则是说,人要活在社会中,《法哲学原理》主要讲“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但问题是,黑格尔认为客观精神还不是最高层,还没达到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客观精神、主观精神的辩证统一。我们这里主要是在解释“和解”这个概念。最后怎么和解呢?就是绝对精神。绝对精神是什么呢?艺术、宗教、哲学,艺术是最低的,然后是宗教,最后是哲学。然后黑格尔老师就很狂了,“等你读完了我这个哲学,你就认识到真理了”,历史就终结了。阿多诺最反对的就是这个,这个真理是假的。马克思反的也是这个。“你老人家写本书就‘和谐’了,‘和解’了,问题是社会还在那儿啊!”狄更斯可能会说,“工人还是吃不饱饭啊!苦工一天还是得工作十一个小时啊!什么你就和解了?”所以黑格尔的这个和解很假嘛!小孩子都要饿死了,黑煤窑还在那里,你们还在歌颂“俺们山西好风光”。不仅是假,而且野蛮。我们要理解阿多诺这个思想。他为什么会有“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那句话?
当然,大家不要以为不写诗就不野蛮了。不写诗问题更大。我刚才说了,两条路,一条是死路,另一条也是死路。但是问题是,你还得干,还得写,只不过你写了以后别忘了:这个世界已经变成了虚假的总体,而你写的诗歌、搞的艺术也是虚假总体的一部分。总体是不真的。资本的统治,苹果、微软一统天下,无处可逃。阿多诺他老人家很悲观,认为我们已经无事可干。那么到底怎么办?阿多诺当然有一个办法,但这就涉及到他的美学了。简单地说,如果我们扣一下题“美学与政治”的话,阿多诺的意思是:“今天你去搞歌功颂德、歌舞升平的那种艺术,固然是有罪的,是野蛮的;但是如果你用艺术去批判社会,批判政治,同样也是有罪的,也是野蛮的”。我们有句话叫“小骂大帮忙”对吧?无论如何,闭嘴就更不对了。怎么办?需要什么样的艺术?这是他的一个问题,这个问题我们以后可以考虑。但是至少我们可以说什么是错的,就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批判现实主义这种东西。当然后现代主义这个问题他活着的时候没有遇到,这个我们以后再来讨论。
今天的课就是这些,这些东西主要是让大家有个方法论上的准备。我说了今天是暖场,主要是让大家感受一下。如果觉得阿多诺不是你的菜,你就可以走了。当然,话说回来,阿多诺恐怕不是任何人的菜。
文|夏凡
责编|姜山
第一讲完
引子:什么是垃圾?什么是文化?|阿多诺《批判》《文化批评与社会》导读
入门:表现主义论争|布洛赫、卢卡奇、布莱希特等导读
登堂:阿多诺本雅明论争|阿多诺与本雅明书信导读
入室:启蒙辩证法和文化工业批判|阿多诺《启蒙辩证法》“文化工业”章导读
欢迎来到现代主义的荒漠!|阿多诺《强制下的和解》、《介入》导读
云上的琴:阿多诺的美学理论|阿多诺《美学理论》节选导读
拓展:形式再思考|媒介、艺术与空间
相关推送
上|文化批评的内容之所以是不正当的……是因为批评给予文化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狂妄自大的承认。
《文化批评与社会》是1955年出版的文集《棱镜:文化批评与社会》中的首篇。被广为转述的阿多诺的“名言”——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就出自于此。这个文本主要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批判了文化和文化批评,第二部分讲了文化批评的辩证法,第三部分则谈到文化批评的方法论。第一部分阿多诺指出,文化批评和它所批判的文化实际是共谋的,这是一种功能化的批判,因而文化与文化批评都成了拜物教乃至神话。
一旦充分认识并准确表达了虚假的东西,就已经标识出了正确的和更好的东西。
《论批判》一文最初是阿多诺1969年5月在南德意志电台的广播稿,同年6月发表于《时代》杂志。在德语中,Kritik一词兼有汉语的“批判”、“批评”二义,译者将本文标题译为《论批判》,而在文中根据上下文分别译为“批评”或“批判”。《论批判》承接《顺从》阐明了阿多诺哲学中最为核心的动能,批判。本文梳理了批判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于民主政治的关键地位,及其在德国乃至世界公共领域受到压制的体制。阿多诺指出积极性与正能量是遮蔽批判的元凶,而批判才是思想的力量之源泉。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分别了解各版块汇编。
回复:院外,可了解院外院精编及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