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状况与策动|建筑、艺术、社会运动的展示
图1|现场张江2006|理念框架图|2006年绘
编者按|
本次推送的是2015年初BLOOM绽第一次对外发布的论坛发言稿。任何社会实践都涉及到展示——这是BLOOM绽在之后策划的“评论展——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1999-2013”前言中的主导议题。以此为例,进一步提出了集体策展团队未来的工作方法与路径:穿越学科的边界,批判实践的同一性强制,面对共通的对象,展开“重新论述”,激发出摆脱教条认知的议题,从不同实践者的感知能力出发,通过由各种案例与评论共构的“田野”的调查、研究、提炼、加工,甚至加入虚构、想象,主动创造出一个个尚未存在的案例。
在新一轮的展示计划将要策动之际,有必要回到这一计划为自身设定的原点。BLOOM绽并不是一机构,它是由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参与者组成的,以展示、策动作为支撑,联结起建筑、艺术、社会运动这几个面向的集体工作团队。工作的核心议题是“都市状况”。具体的说就是一种外在的,各种社会关系在空间与地理结构中的显现,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情境,也是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的条件。
图2|道路/捆束、范围/位置、时间/空间
本文6000字以内
大家好!非常感谢今天能有这样一个和大家交流的机会。我是代表一个以策展为重心的工作组,BLOOM绽,来参加这次论坛的。首先简要介绍一下这一小组的全称是BLOOM绽,城市展:都市绽放。它并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机构,其核心是由来自不同科学背景的参与者组成的从事集体策展的工作团队。我将我们的工作定位于“都市状况”,关键词就是“都市”、“绽放”以及“都市状况”等。虽然我们团队的工作方法是这两年才逐渐构想成型的,但实际执行的主要成员,以及一些计划的参与者,很早就都各自在做一些城市活动、城市建筑以及都市社会运动的策展与策动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我们特别强调的是如何探讨某种集体策展的方式。实际上我自己在比较早的时期已经关注建筑和艺术跨界的问题,我自己是建筑师以及建筑批评人,从2005、06年起,就开始做城市艺术活动的研究与策展,此外还有一位,艺术界杂志的资深编辑,也从事了多年的艺术机构的策划组织工作。我们的成员认为到了这个时间段,策展的方式应当作出一些新的变化去应对目前的局势以及去突破逐渐成型的体系,所以在与这些团队的朋友讨论的过程中,觉得有必要采取一种持续研究的集合,并以这一前提带出些新的策动方式出来。
这是一张关于个体和集体之间关系的时空图(图2),我曾经在多年前的一篇讨论中国的建筑与当代艺术的文章中实用过,我想这张图同样也适用与这一集体策展的团队。它想要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此前在自己的学科领域中都有自己的工作路径,同时几位研究顾问和主策展人员,在之前的各自独立的活动中多有汇聚的情况,而这些相互之间的交往对我们各自探讨问题非常有帮助,因此能否将这种合作的探讨方式直接变成一种新的策展模式。我们其中的一个框架就是会根据不同分支下的小项目来发挥策展组和研究策展顾问的共同作用,以此来完成“城市展”这样一个大项目(图4)。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不同的机构展开合作,进行一些小型的展出,包括采取讲座、对话、论坛这样的一种方式的展出。在展示的过程之外,实际上是我们的一些田野调查工作。
这种工作方法其实在我们团队成员之前的经历中已经发生了。例如这是我在2006年,在上海做的一个“现场张江”的城市艺术活动(图1),我当时就负责城市空间的研究版块与策划版块,和参展的艺术家、建筑师共同合作,来完成这个城市公共空间的讨论和作品。这是当时调研文本中的一张,还有当时根据城市调研之后的结果,我们能看到的是一些放在公共空间里的艺术家作品,2006年时候的作品,这是当时放在美术馆的作品。同时当时现场,张江有一个城区里的公共表演,同时还有一个在美术馆内的表演。当时我们是按照这样一个图建构整个活动的方法与流程的(图1)。尽管我们当时做的是一个城市的艺术活动,但是在把调研和展出这两部分结合起来的时候,实际上已经把艺术当做一种城市建设的方法了。
图3|研究/策展/展示/策动/运动、内容/形式/讯息/媒介/展示/策动|2015年绘
BLOOM这个词实际上借用了这样一种叙述,就是绽放,隐含着成长的动作,一个人或一个群体,在某个地方扎根,试图主张他自己,从悲伤的大地中,破土而出,向上伸展,脱离废料的余烬,从旧世界的分崩离析中冒出头来,绽放,重生。绽放可以定义为,存在于我们每个人内心里的那些超越了的方法。这是后情境主义的一些观点,作为我自己对它的理解,原来情境主义强调个体的行为,而目前我们要改变这一方案。这是我在另一篇文章里提到的,80年代末詹姆逊在讨论塔夫里的建筑意识形态批判的文章当中,指出了另外两种可能性,一种是利用列斐伏尔的空间辩证法的方式,另外一种就是葛兰西的根据地理论。在我看来,这两点和我刚才提到的BLOOM可能是一种很好的结合在一起的方式。在这个前提条件下,我们把BLOOM的关注点放到了这样一个命题,就是都市状况。因为我们的集体策展是来自于不同学科的人,所以我们关注的点是建筑、艺术、社会运动工作者三种不同的角色,对城市及其发展做出的回应。我们希望通过一些研究的工作导入,然后集中到一个展示的方式中去。
目前建筑这样一些学科本身的思考已经扩展到了城市空间的维度,所以要处理这个问题应该放在一个城市系统当中,才能得到更好的考量。城市规划方面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城市规划在目前的一个阶段会把社会运动的一些诉求放入到城市规划的变量当中去思考或者去考量。但是我们团队对社会运动的总体看法是,如果仅仅停留在目前的社会结构当中去完成一种权利的争取,而不能对一个社会发展的结构性问题和形态展开批评的话,仍然会遭遇到现实当中的运动瓶颈。而艺术在这方面实际上是可以最大限度的调动身体感知的手段,包括起到对人们的意识形态的批评作用,但是像中国目前的情况,整个都陷入到了一个城市发展的现实中,所以其实我们是把“都市状况”当做所有这些作品与产品背后,或者事件背后一种能够汇聚三个不同方向的人对此作出回应的一个讨论中介。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实际上是将建筑、艺术和社会运动,以“展示”作为一个支撑点,形成了项目与项目之间的关联,大家可以看到周边相互的关系(图6),建筑与社会运动的关系、艺术与展示的关系。所以,我们在这里所理解的策展,不仅仅是一个展出,实际上更像是社会运动的一种示威活动一样。我称之为展示威,也可以是同一个英文词,demonstration。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就需要由很多根据我们所研究的对象而展开的在策展方式变化上的实验性的讨论,而不是为了策展形式本身的变化而变化。
我们可以从这张图中看到(图3),当中的圈是研究工作,之后是策展,再底下是展示,最外圈层上是策动,以及社会运动,就是把我们刚才所论述的几个维度整合地绘制在一个图里面了。我们希望集体的策展工作能把这几个不同圈层的先后关系,变成一个连续的、全程的、不断推进的、互相推动的过程,就像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螺旋形一样(图3)。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不认为完成一个展出是我们的目的,我们认为展出只是过程当中的一个阶段性的成果,能够再进一步地推动研究的话题。所以可以看到在这张图上展示以及运动的部分还要回到研究中地,当然从策展引起的抛向社会层面解读的意义并不全然是由我们的策展活动持续推进的。
图4|组织方式与推进过程|2015年绘
刚才讲到了我们工作团队的方法路径图,现在可以介绍一下我们之前的相关工作。我们在2013年的时候已经做了一系列的论坛活动,“在地-运动”的系列,那时候地思路还没有像现在那样的整理清楚。这个“在地-运动”的研讨会的起因是我们团队当中的艺术编辑做了一期杂志的专题,在当前一般意义的论述中,像“皮村”这样一个农民工自组织的社区案例是很难直接跟艺术画上关联的。但是在我们的论坛上,我们把它和1999年上海的一些年轻艺术家,自主做的一些艺术策展活动,通过都市状况这样一个中介的解读,联系在了一起进行讨论。在那个论坛上,我们认为1999年上海年轻艺术家的策展活动对于对都市状况的回应方式而言,相当于就是现在皮村的自组织活动。当年1999年参展的艺术家中,目前已经有不少是国内当代艺术圈中非常有名的艺术家了,但是他们当年的活动中的一些作品基本在当代艺术的论述中已经很少被提起了。当时他们做的展出名字叫“超市”,因为当时上海刚刚开始城市发展,都市化的变化很剧烈,原先的商业街,例如那次展出的地点,淮海路上就有很多新兴的商业大厦、写字楼建设起来。这些艺术家在1999年的生存处境,也不像现在当代艺术圈的情况,他们是没有资助的,所以他们是在尽力取得活动费用之后,从刚兴起的这栋商业大楼里租了一个空的店铺,做了这样一个“超市”的展。现在看来,他们当时做的这些作品,很多年前的这些作品,与现在他们被艺术圈认为的代表作品距离还是很远的。1999年这个直接以商业租屋的模式换来的展出,因为一些作品本身的内容,才开了三天就被封掉了。当然我们可以从两条线索来论述刚才提到的皮村和上海艺术家的事情,一条是当代艺术合法化的线索,而另一条是皮村这样的问题或者农民工这样的状况,但是,这两条线索如果放置在“都市状况”发展当中去看,作为不同的个体回应城市发展的方法上是有相通性的。
另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展出,2004年也是在上海,差不多相同的一批年轻艺术家做的,那个时候连城市里边所能使用的展出空间都没有了,或许是事实,或许是对可替代空间兴起的方向突破,他们利用了快递的模式。快递也是当时随着城市活动的丰富刚刚兴起不久的行业。简单的介绍一下,其中有一个艺术家何岸的作品,他录了一段歌曲交给快递员,展出方法就是打电话给快递员,快递员上门送作品,而何岸的这个作品就是在送的路程中,让快递员放这段音乐。我们在2013年做的“在地-运动”系列论坛的目的并不是想重新把这些作品拿出来给大家再介绍一下,实际上是想把现在得城市问题和当时的城市问题,不同的人群对它的反应放在一起,重新思考我们在当下,在各自领域已然形成的变化,究竟意味着怎样的变化,还是有一些多样的状况也仍是表面上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以及我们还能够从中做些什么事情。
图5|由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案例展开的图解|2014-2015绘
下面介绍一下我们在今年正在策划的一个展出,将会在今天这个空间实施。它是关于一位台湾建筑师谢英俊的展出。先看一下谢英俊工作的现场状况,这是他最终建成的作品,这是他2013年做的一个关于城市的畅想。我简单的总结一下,就是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是这样一个方向:进入到灾后地区进行民居重建,用自己的技术创新简化建筑构造,来增强抗震性能的一个技术工作。实际上在建筑学的解释当中借鉴并开创了某一种轻钢龙骨体系,包括批量加工、远程运输、现场组装和协同施工。我想这是谢英俊自己提出来的一个观点,我就这个案例在2011年就策划过一个非常详细的论坛对此进行了深度讨论,这是当时论坛的一些话题(图5)。我在这里想讲的是,从2011年开始我们已经把谢英俊及其团队的实践作为我们工作的一个持续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在这次策展的过程中将采取了一种“评论展”的方式。因为2011年在中国大陆地区也做过谢英俊的展出,而且是非常大规模的巡回展,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的一次巡回展。当然并不是我们做的。我们这次要策划的展是关于1999年到2013年相关于谢英俊各方面的讨论、评论,不同充分的观点,以此形成一个由评论(话语)形成的主题展出。由此引出大陆、台湾两岸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对谢英俊建造的不同看法,建筑学科和社会角度对谢英俊已有的不同的评论是怎样的,也帮助我们讨论目前建筑学科明星建筑师的制度,以及我们如何思考建筑师作为一个社会工程的工作者,这样的一些差异性的议题。
关于谢英俊这个案子,我们并不是为了做评论展而做评论展,因为这不是一个展出形式的创新。谢英俊在整个1999年到2013年的实践当中,遭遇到了各种不同的观点与批评,而且我认为谢英俊及其团队的这种实践方案,是在整个资本积累式的房屋生产方式的核心处对此提出了巨大的挑战。这是谢英俊所建立起来的一个协力造屋的理想状态,我想请大家注意的是图解(图5)里边的两个1:10000。他和很多建筑师对于建筑的设计开题有非常不同的理解,他认为现在的建筑师一次只为一栋房子来做设计,而他考虑的是一次设计能应对10000户的建造。今年我们做完评论展以后,会在谢英俊原来的原型上有一个更大的推进和讨论,也是谢英俊及其团队自己最近这一两年里正在思考的,如何把他这套生产体系放到当前的网络生产环境当中去。所以我们也在他的1:10000的基础上提出了另外一个1:10000,就是一种设计体系应对10000个地点,是否可能。所以我们将要做的这个评论展实际上主要是为了理清楚从第一个1:10000到第二个1:10000之间有多大的难度和挑战,所以通过研究与田野调查整合了1999年到2013年社会各方面不同视角的人,对他的方案提出的意见、批评或者是观点。
回到我今天演讲的主题。BLOOM绽对展出活动的态度是把它当作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并不是目标。同时这张图也回应了我们在2011年的论坛上提出的最后一个问题,建筑师在目前的社会当中他们扮演怎样的一个角色。我们可以拆解图解中“技术”和“社会统合”这两个词,也就是建筑师在技术上的创新。这个创新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创意,而是要完成对社会的重新组合,也就是技术和社会统合才构成了建筑师的角色(archi-tect)。所以这也意味着我们不用通常意义上的展出方式,不用把谢英俊及其团队明星化的方法,谢英俊工作的贡献更多的是如何推进后面的社会工程,而不是像现有的明星建筑师体系那样推出谢英俊个人。通过技术的改变,通过一个适应当下的技术网络条件,并借助企业网络,去整合成为某种社会网络,在我看来最重要的是社会网络,而不是我们通常意义上的技术网络或者是一种企业的商务网络。但是对于社会网络而言,又必须是在当前的都市状况下去统合技术网络和企业网络的。
这就是BLOOM绽的策展方法和目前工作的推进,以及我们此前做过的论坛,之后我们正在做的一个策展工作。非常感谢大家能够来聆听我的介绍。
图6|以“展示”为支撑点,关联建筑、艺术与社会运动|2015年绘
文|王家浩
责编|绽
相关推送|
对积极性的集体强迫症……凡是不想只在自己学科内部进行讨论的人,都应当尽量连接起来。
将一个通常意义上的建筑展设置为评论展,并不止于策展形式上的创建,而是为了构成“对那些业已发生于社会现场,又被展示现场收缩为作品的再行动”:来自不同学科和实践领域的评论人将在与谢英俊及其团队实践的关联中,重新激发并再度表述自身的工作。在相关的活动中,主策展组通过策动将建造与展示这看似分立的两个阶段,转化为一系列相互质问的社会实践中的不同面向与现场,由此逐步形成某种高密度、低成本以及远期持续、近期关联的展示工作方法。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各版块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