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实的中间地带|包豪斯1923年大展宣言|施莱默
包豪斯1923年大展海报|施密特[Joost SCHMIDT]
编者按|
本次推送的是施莱默主笔的一份1923年包豪斯大展“宣言”。译者在原有的基础上又修订了译文的部分词句。关于这篇宣言的讨论,让我们看到作为“集体”的包豪斯在理念上曾经有过的内在张力和复杂取向。包豪斯最初获得巨大的国际声誉借助了一次精心策划的事件:1923年包豪斯大展。这次大展显在的成功和隐形的危机,个中原因通过和事件相关的两个文本传递出来。其中,广为流传的文本出自包豪斯校长格罗皮乌斯,他在展出后不久发表了《魏玛国立包豪斯的理念与组织》,主旨和他在大展中的演讲“艺术与技术——新的统一”基本一致,算是为包豪斯的重大转型最终确立了坐标,也因此成为后世学者推崇或者批评包豪斯思想的重要依据之一。另一篇同样带有纲领性质的文章,其命运和影响却截然不同。它由包豪斯大师委员会委托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主笔,原本计划作为一份宣言出现在《包豪斯魏玛首展:1923年7月- 9月》宣传手册的开篇,然而付梓刊印之后却突然因故撤销。虽然包豪斯官方很小心地不让这份内部宣言传至外界,仍然没能阻止少量拷贝泄露出去。不然,包豪斯和这份宣言的撰写者在德国纳粹上台之后的命运大概都会稍有不同。可如果这份宣言真的随即焚毁,我们也就失去了一次重要机会从区别于包豪斯官方言论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个社群。
对未来充满信念,对陈规提出挑战……他们怀揣梦想,渴望共同建造社会主义大教堂。
文|奥斯卡·施莱默 译|周诗岩 责编|BAU
Oskar SCHLEMMER|1888年9月4日-1943年4月13日
奥斯卡·施莱默|Oskar SCHLEMMER
包豪斯大展宣言|1923
本文2000字以内
魏玛国立包豪斯在魏玛共和国,乃至全世界,是目前为止唯一致力于让艺术创造力发挥出至关重要的影响力的公立学校。同时,它致力于联合所有艺术,创建基于手工艺的工作坊,以各类艺术在建造中的结合为目标,卓有成效地激发这些艺术。建造,这个概念将把统一性还与我们,这种统一性在每况愈下的学院风气和繁琐矫饰的手工艺中被冻结了。建造,这个概念应当用“整体”去恢复更为广阔的联系,在最深层的意义上,让总体艺术作品成为可能。这个理想早已有之,却历久弥新:它的实现即风格;当前,“风格意志” 远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大。然而,观念上和态度上的混乱造成了关于风格之本质的冲突和争论,以至于风格只能作为“新的美”从诸多理念的碰撞中涌现出来。这样一所学校, 激发外界,也激发自我,无意中成为让这个时代的政治分子和知识分子震惊之所在。包豪斯的历史成为当代艺术的历史。
国立包豪斯,创办于一场战争的灾难之后,诞生于一片革命的混乱之中,正值艺术振奋人心、一触即发之际。因而在这里,才会从一开始就汇聚起那些对未来充满信念,对陈规提出挑战的人们,壮怀激烈,风起云涌,渴望共同建造“社会主义大教堂”。战争前为工业与技术欢呼雀跃,战争中又以摧毁之名肆意放纵,促使浪漫主义的生命从曾经的满怀激情转而奋力抨击物质主义和机械化的艺术与生活。
时代不幸亦是精神苦难。对无意识和不可知的狂热膜拜,对神秘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偏爱有加,尽皆源自对至上之物的探寻。而在这满是怀疑与纷扰的世界,至上之物也正处于丧失自身意义的险境。对古典美学疆界的破除强化了感受上的无边无界,这种感觉又在对东方文明的发现,以及对黑人、农民、孩子和疯人的艺术的发现中得到巩固。艺术边界越发地扩展,对艺术创造之起源的探寻也就越发地大胆。激昂的表达方式从祭坛画发展而来。不过也正是在图画上,并且总是在图画上,至关重要的价值找到其避难之所。个体的张狂无以复加,无所羁绊,却仍未得救。因而,必须超越图画自身的统一性,必须借助业已宣告的综合之法。朴实的工匠仍旧沉溺于物料的瑰异欢喜中,而空想的建筑方案却还堆积纸上。
人的理念之环|施莱默[Oskar SCHLEMMER]|1928
价值逆转,观点、命名、概念统统改变,另一种看法随之而来,下一个信念!达达,这个王国的宫廷丑角,玩弄着似是而非,让气氛自由松弛。美国精神转入欧洲,新世界楔入旧世界,死亡终结了过去、月光和灵魂。于是,眼下这个时代正以某位征服者的姿态阔步前行。理性与科学,这些所谓“人类的终极力量”占据了至高无上的地位,工程师成为无限可能性的庄重执行者。钢铁、水泥、玻璃和电力构成现代的现象,提取数学、结构、机械之事为材,任凭权力与金钱发落。僵直之物的速率、物质的去物质化、无机物的有机组织,所有这些制造出抽象的神迹。
基于自然法则,它是头脑驾驭自然的成就,基于资本权力,是人对付人的产物。重商主义的速度和高压使得合算实用成为一切效力的度量衡。精打细算攫住超然的世界:艺术成为一个对数。它的名字早被剥夺,死后托生于纪念碑的立方体和多彩的形块之中。宗教是准确的思维过程,而上帝已死。人类,这一有着自我意识的完满存在,在精度上已被任何一种玩偶凌驾其上,只等着有朝一日炼金士能找到“精神”的配方再予以反击……
歌德说:“如果希望实现,人,将以其所有力量、心灵和头脑,以其理解和爱,彼此团结彼此关照,如果这些希望实现,人类至今尚不可想象的奇迹将会降临——真主无需再创造什么,我们将创造他的世界。”这就是将一切积极的事物综合、提炼、强化和浓缩,以便形成坚实的中间地带。这一中庸之道,远非平庸虚弱,而是适度与合宜,它将成为德国艺术的基本理念。德意志,居中之国,而魏玛,居国之中心,不止一次地成为智识决断的所在地。至为关键的是要认识到什么才能真正切中要害,以免漫无目的地游荡。
让我们平衡极性之间的对立;热爱最遥远的往昔一如热爱最遥远的未来;拒绝反动一如拒绝无政府主义;把自足和自为的事物推向典型,把成问题的事物推向有理有据——去成为世界之责任和良知的担当者。一种行动上的理想主义,将接纳、贯通和联合艺术、科学、技术三者,同时影响研究、教育、工作三者,据此建造作为寰宇寓言的人类“艺术摩天塔”。当前我们尽己所能,不外乎思量总体蓝图,铺设基础,预备石材。
但是,
我们存在着!我们拥有意志!我们正在创制!
魏玛的包豪斯舞台实验|1922年或1923年左右
版权归译者所有,已授权发布。
重访包豪斯丛书|
已出|
▼ 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匈]法卡斯·莫尔纳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这本《包豪斯剧场》反映了包豪斯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一面,即包豪斯的剧场实践,同时反映了包豪斯舞台工坊的形式大师奥斯卡•施莱默在这个共同体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作为"包豪斯丛书"第四册,本书初版于1925年,原书名为《包豪斯舞台》[Die Bühne im Bauhaus],收录了奥斯卡•施莱默、莫霍利-纳吉关于舞台的理论文章,以及法卡斯•莫尔纳的创作方案,可谓德国现代剧场实验的一次宣言。1961年该书英译本问世,更名为《包豪斯剧场》[The Theater of the Bauhaus],增补收录了施莱默于1927年发表的文章,以及格罗皮乌斯为英译本撰写的序言,成为西方学界重新理解包豪斯运动乃至20世纪早期德国实验剧场的重要文献之一。
▼ The Letters and Diaries of Oskar Schlemmer
著|[德]奥斯卡·施莱默
译|周诗岩
责任编辑|王娜
美术编辑|回声工作室
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在浩瀚的包豪斯档案中,德国艺术家奥斯卡•施莱默的书信和日记堪称最富于启发性、最能激发人想象力的文献材料之一。施莱默从一九二〇年起作为形式大师在包豪斯执教,直至一九二九年辞职,这本书正是其知名的著作,被誉为“唯一一份关于包豪斯的审慎、忠诚而又持续的观察记录”。本书记录了这位艺术家在一九一〇年至一九四三年那段世界史上极其特殊的时期的生命历程,其中包含他对同时代欧洲大陆风起云涌的先锋派运动的观察与思考,更是完整勾勒出包豪斯运动在其黄金年代的思想与实践。本书的中译版在原版基础上增补插图百余幅,以呈现施莱默不同时期的作品和手稿。
即出|
▽ 包豪斯悖论:先锋派的临界点
著|周诗岩,王家浩
▽ 新构型性艺术的原则
著|[荷]杜伊斯堡
▽ 绘画 摄影 电影
著|[匈]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 总体建筑观
著|[德]瓦尔特·格罗皮乌斯
▽ 包豪斯的剧场:奥斯卡·施莱默的现代与后现代舞台
著|[英]梅丽莎·特瑞明翰
▽ 教学笔记
著|[德]保罗·克利
▽ 新构型
著|[荷]蒙德里安
▽ 立体主义
著|[法]格勒兹等
▽ 非物像的世界
著|[俄]马列维奇
相关推送|
包豪斯的悖论
一份被撤销的宣言
一种行动上的理想主义,将能够接纳、贯通和联合艺术、科学、技术三者,同时影响研究、教育和生产三者,据此建造作为寰宇寓言的人类“艺术摩天塔”。而目前,我们所能做的只是思考总体蓝图,铺设基础,预备石材……如果这份宣言真的随即焚毁,我们也就失去了一次重要机会从区别于包豪斯官方言论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个社群。
在带有强烈建构意图的目标和抵达目标的手段之间,包豪斯为自己设计了极其迂回的路线。
精编|如果这份宣言真的随即焚毁,我们也就失去了一次重要机会从区别于包豪斯官方言论的角度重新理解这个社群。
没落后的斯宾格勒
这一批判既与历史哲学有关,也与知识分子的伦理有关。阿多诺对斯宾格勒,也就是所谓“西方的没落”的批判要点,基本上都能从以下的这些片断集合中体现出来。某种意义上,这一批判借此对象重复地演绎了阿多诺针对文化批评的批判,而不止于西方与没落的字面意义,更是聚焦于对文化之所以成为文化的历史条件,以及对当下状况中的转化与断裂的双重批判。在阿多诺看来,斯宾格勒关于历史的整个图景都是由统治的理想来测定的,由此人们应该识别的恰恰是文化自身的野蛮因素。进而这一双重的批判带来的是双重的挑战,正如阿多诺指出的那样,唯一有机会在斯宾格勒式的判定中幸存下来的,就是那些既挑战野蛮主义的现实,又挑战文化这一观念本身的人。
他的哲学确实攻击了世界,但是这和世界在现实的每一天遭受的攻击是同一种攻击。
精编|能够抵御西方没落的,不是一个起死复生的文化,而是默默蕴藏在那幅没落图景中的乌托邦。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