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试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中的宗教影响|上

批评·家| 院外 2022-10-04

编者按|
加拿大思想家马歇尔·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在现代传播理论中有其独特之处,但由于麦克卢汉本人的天主教信仰,学界对其学说尤其是在电子媒介的相关部分提出了一定质疑。本次推送的文章通过梳理麦克卢汉的文字和书信中涉及宗教的部分,追寻天主教及天主教知识分子对麦克卢汉的影响,分析麦克卢汉转向天主教的原因,以及其媒介理论中的天主教元素,尤其是来自托马斯主义的影响。由此勾勒出他虔诚的宗教信仰如何与自己的媒介理论相调和的过程。天主教使给他以超脱世俗的视角,和坚信未来的光明和救赎的到来的信心。在他媒介理论所预见的未来电子时代中,全球的意识联结有可能将人类带回前语言时代,在他看来是伊甸园般的太和之境。

文|刘雨尘    责编|批评·家

Marshall MCLUHAN|1911年7月21日-1980年12月31日
试论麦克卢汉媒介思想中的宗教影响|上|2019
本文4500字以内
一直以来,学界对加拿大著名的思想家赫伯特·马歇尔·麦克卢汉(Hebert Marshall Mcluhan 1911.6-1980.12)褒贬不一,对他独树一帜的理论提出了诸种质疑,但是时间终于验证了他的远见卓识,在网络遍布全球的21世纪,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前瞻性更为凸显。随着“麦克卢汉热”的兴起,对麦克卢汉的研究也逾加深入,研究者纷纷好奇,是什么样的思想资源,成就了这样一位思想怪杰。通过探寻麦克卢汉的人生成长轨迹,青年麦克卢汉最为明显的思想转折是他在剑桥大学三一学院跟从“新批评派”的大师们学习的经历,同时,他改宗天主教也成为他不容忽视的思想基底。部分学者基于麦克卢汉理论中透露出的天主教倾向,对他提出了一定的批评。虽然麦克卢汉本身的媒介理论就并非是实证的、科学的、甚至并非是非常严密的,但是如果将其洞见简单地归结为宗教思想,一概而论的将之归之于迷信和谬论,认为麦克卢汉对电子时代的推论毫无价值,无疑是舍本逐末,因噎废食。本文希望厘清麦克卢汉的天主教信仰在其理论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它在麦氏理论中的位置。


一|学界对麦氏理论中的宗教元素的讨论

麦克卢汉在出版物和公共场合中都很少谈及自己的信仰,但是其本人是极为虔诚的天主教徒,这样的反差吸引了不少关注,已有不少学者直接指出,在麦克卢汉所建立的一套媒介理论的背后,是天主教的信仰体系,宗教思想为麦克卢汉提供了思想的框架,也影响了他对电子媒介的看法。持这种看法的学者中不乏麦克卢汉的学生和友人。麦克卢汉的学生,媒介环境学派代表人物尼尔·波兹曼(Nile Postsman)在为《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所撰序言《我们都是麦克卢汉的孩子》中认为,麦克卢汉讲述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天堂故事、放逐与回归的故事:

“麦克卢汉正是这样做的,这是一个对他的天主教信仰表示敬意的故事,它反映了深刻的乐观主义精神。……昔日全身感官系统平衡参与的口头传统时代,后来过渡到印刷时代……接下来电子革命使人类再获新生……这是地地道道的天堂故事,放逐与回归的故事。……偏重印刷的杂交媒介、霸道的左脑和分割肢解的感知系统,都来日无多了,行将就木了。我们又看到伊甸园了。这个伊甸园是一个地球村,充满电子交往和融洽的欢乐的地球村。我们要做的,只剩下步入这个伊甸园了”[注1]


而在1994年麻省理工出版的《理解媒介》的序言中,美国作家路易斯·拉潘姆(Lewis H.Laphm)也提到麦克卢汉著作中最终向往的是伊甸园般的境界:

“他读切斯特顿的书,20多岁时又皈依天主教。他的乌托邦式的神秘主义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上。他相信,是印刷文化的语法把人类分裂为互相孤立的自私自利的派别,分裂为种姓和民族,分裂为感情的派别。同时他相信,电子传播网络那种统一的力量又可能使人类回归到一种无上幸福的境地,这种至福至乐之境和据说曾经有过的伊甸园不无相似之处。”[注2]

麦克卢汉重要的合作伙伴,也是其密友的汤姆·沃尔夫(Tom Wolfe)在为《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一书所做的序中也写道:

“宗教热情和通俗文化热情的完美结合,终于产生了麦克卢汉的独特思想。……使麦克卢汉的学问成为科学理论的,是一个看不见的、未经言明的、禁忌的宗教基础。”[注3]

以上诸种是较有代表性的意见,学者们普遍将麦克卢汉对电子媒介未来的乐观估计,尤其是对其电子时代“伊甸园”、基督的降临、天使的能力之类的说法,看作是天主教的信仰所致。他们所依据的,部分来自于对其个人生平的了解,部分则是对文本未明言处的解读,指出麦氏媒介理论结构上、对未来的设想上与天主教教义类同。虽未言明,由于麦克卢汉对其理论中最具有前瞻性的电子媒介略显“神秘主义”的看法和预测,学界对其评价稍有降低,而麦克卢汉著述的破碎跳跃,无疑加重了这种人们的质疑。下文就对其改宗天主教的原因、天主教带给他的影响,以及电子媒介和天主教思想之间的联系分别进行阐述。


1《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加】菲利普·马尔尚著,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年1 月第1 版,第3 页至4 页。
2《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10 月第1 版,第12 页。
3 《麦克卢汉如是说:理解我》,【加】马歇尔·麦克卢汉著,【加】斯蒂芬妮·麦克卢汉、戴维·斯坦斯编,何道宽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年12 月第1 版,第2 页。
二|麦克卢汉改宗天主教的原因探究

限于文化环境原因,我们无法对麦克卢汉的宗教情结感同身受。但是我们可以通过他自己的叙述,来了解麦克卢汉对天主教的看法。出生于新教家庭(具体来说其父系家族信仰卫斯理宗,其母则是浸礼宗,皆为新教分支),麦克卢汉自小成长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熟悉新教教义。但在1937 年,26 岁的麦克卢汉改宗天主教,两年前,麦克卢汉已经开始倾向于天主教,这和他来到英国剑桥求学的时间基本一致。关于改宗的原因,我们可以在麦克卢汉写给她母亲的书信中找到答案。在改宗天主教之前,麦克卢汉多次致信给他的母亲,寻求母亲的支持,1935 年9 月5日,身在剑桥的麦克卢汉向母亲艾尔西寄出了一封长信,这封信中他已准备改宗,但还没有完全准备好。信中,他大量谈及了新教和天主教的差别,包括他眼中文学和宗教的联系:

“天主教是唯一的宗教——一切其他宗派都由它派生出来……只有天主教才能祝福并利用人创造游戏和哲学,诗歌和音乐、欢乐和兄弟情谊的能力,只有它的创造基础才是非常丰厚的……追求肉体愉悦和人的感官,是基督降世就想到的东西,对此天主教既不鄙视也不放纵。因此,这些东西神圣并受到上帝的恩惠,天主教产生了乔叟及其追求快乐、喜欢讲故事的朝觐者…… 天主教文化产生了《堂吉诃德》、圣方济各和拉伯雷”[注4]

在论述了天主教对自己的吸引后,麦克卢汉转而谈到了新教信仰的美国,在一褒一贬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新教的反感实际上掺杂了许多对美国社会的负面印象,甚至直接将现代工业社会的一切归咎于基督教新教[注5]:


“毋庸赘言,现代工业社会里一切都源于基督教新教。然而, 新教徒却自认为创新而大吹大擂!……她(指麦克卢汉正在交往的女友玛约丽)对新教伦理的反应,对新教理性主义死气沉沉的日光说的反应,也就是我的反应;这死气沉沉的日光,笼罩着万事万物,从啤酒屋到加油站,反而成为破坏性的力量……美国人顺从于服务,他们扼杀了人身上的人性,把手段和目的本末倒置。”

出生于加拿大的麦克卢汉对美国新教治下的社会抱有不满,与此相对,文化积淀深厚,文学人才辈出,同时又是基督教国家的英国(英国国教)被麦克卢汉认作精神故乡。从小在母亲诵读弥尔顿等英国文学作品声中长大的麦克卢汉,很难不被这些作品的诞生地英国所吸引。年轻的麦克卢汉在书信中向未婚妻讲述自己读到一本小书中说莎士比亚的朋友们都是天主教徒,并对这一结论深信不疑。他远涉重洋来到剑桥大学攻读英国文学,可谓遂其志向。在剑桥接受英语文学教育前,麦克卢汉最为推崇的作家切斯特顿(Gilbert Keith Chesterton, 1874-1936)自己也在经历迷惘后导向天主教——这直接促成了麦克卢汉改宗——在此之后,麦克卢汉媒介理论的灵感缪斯温德汉姆·刘易斯(Percy Wyndham Lewis,1882–1957)也是天主教教徒。

不难看出,麦克卢汉将天主教与他从小一直喜爱的文学紧紧相连,投身天主教除了对天主教教义的认同,更是对历史中天主教治下诞生的文学艺术作品的推崇,对“高雅文化”的膺服。不仅如此,其中还暗含了马修·阿诺德(Matthew Arnold 1822- 1888)以降的英国主流的文化批判思路,对以美国为代表的现代的工业社会的“敌意”,对新教死气沉沉的“理性主义”的反抗, 这也是麦克卢汉愿意跟从剑桥名师F.R. 利维斯(Frank Raymond Leavis,1895-1978),不断在美国宣传利维斯派的《细察》杂志,乃至撰写其第一部著作——《机械新娘》的原因。



4《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84 页。
5 笔者没有注意到任何直接证据显示他曾读过马克斯·韦伯的书。
三|托马斯主义者的立场

“我的传播理论是彻头彻尾的托马斯主义,其好处是能够用现代语言来解释阿奎那和亚里士多德”[注6]

麦克卢汉在多个场合、多个文本中都明确表示过自己是一位托马斯主义者,他的著作思考都是“彻头彻尾的托马斯主义”。如果要简单勾勒青年麦克卢汉逐步从英国文学爱好者转向托马斯主义者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以下几个人的名字来表示:
G.K. 切克斯顿——雅克·马里丹——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

除了上述中麦克卢汉的文化背景以外,他转向天主教的直接原因是接触了G.K. 切克斯顿和雅克·马里旦(Jacques Maritain 1882-1973) 的作品。前者是著名的英国作家,麦克卢汉读过他撰写的《圣托马斯·阿奎纳:笨牛》的册子,8篇短文穿插着他对阿奎纳生平的描写和对阿奎纳哲学的议论,后者则是新托马斯主义的代表人物,在麦克卢汉改宗后一直有阅读他的著作,与他有过书信交流,但是认为他“完全忽视新的电气环境造就的世界”[注7]。对二者的文章思想的接触使麦克卢汉很快对经院哲学的集大成者、教皇册封的“天使博士”——圣托马斯·阿奎那产生了兴趣。

圣托马斯·阿奎纳(St.Thomas Aquinas, 约1224-1274), 是中世纪最为重要的哲学家,被天主教会认为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神学家之一,其在神学思想发展上的重要性只有圣奥古斯丁能够相提并论。1323年,教皇约翰二十二世册封托马斯为圣徒,之后被授予“共有博士”和“天使博士”的称号。以托马斯·阿奎纳思想为核心的托马斯主义在特兰托会议上被确定为天主教的正统学说,以他的学说为基础的托马斯主义不仅是经院哲学的最高成果,也是中世纪神学与哲学的最大、最全面的体系。而托马斯阿奎那的主要理论路径,实际上是“基督化亚里士多德”,将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因替换为基督教的上帝,从而了调和理性和信仰,用理性证明上帝的存在等一系列问题。[注8]

1934年麦克卢汉在写给母亲的信中热情的推荐了切克斯顿论阿奎那的书:


“今天早上订购了一些书……首先说切斯特顿的9本书…… 现在,我衷心向你推荐切斯特顿论阿奎那的书,这本书对你学哲学有用。他论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及其对基督教的影响——清楚阐释了以上两位哲学家的认识论……柏拉图的思想倾向东方(许多人认为他有东方血统)。亚里士多德衷心接受感知……这恐怕是伟大的阿奎那把亚里士多德纳入基督教神学的原因吧。”[注9]

麦克卢汉认为,托马斯·阿奎那看重亚里士多德对感知的强调,赞同他的“灵魂和肉体互相帮助”观点后,才将他纳入基督教神学。重视感知,将感性认识看作获得真理的必要阶段, 是托马斯主义的一大特点。阿奎那有句流传很广的名言“Nihil est in intellectu quod non prius in sensu.”(Thomas Aquinas's De veritate, q.2a.3arg.19意为“没有任何智慧是可以不经由感觉而获得的”) 对于这一点,切斯特顿在《圣托马斯·阿奎纳》中有生动的描述:

“比如,托马斯的一个独特观点是:在研究人性的时候,我们必须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没有身体的人不能称之为人,没有灵魂的人也不能称之为人。尸体不能构成一个人,鬼魂也不能构成一个人。奥古斯丁学派甚至安瑟伦学派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点。他们把人的灵魂当做人的唯一必要条件,而身体只是在一段时间内披上的一层可以忽略不计的皮肉。”[注10]

应当说,阿奎纳理论对麦克卢汉思想产生影响中最为明显的部分就是“感知认识论”。直至去世,麦克卢汉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托马斯主义”的。[注11]



6 《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491 页。
7与注12 出自同一封信。
8《西方哲学史从古希腊到当下》【挪】奎纳尔·希尔贝克、尼尔斯·吉列尔著,童世骏、郁振华、刘进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16 年3 月第1 版,第57 页。
9《麦克卢汉书简》[加]梅蒂·莫利纳罗、科琳·麦克卢汉、威廉·托伊编,何道宽、仲冬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1 月第1 版,第43 到44 页。
10 《方济各传 阿奎纳传》[英]G K 切斯特顿著,王雪迎译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 年6 月第一版,第162页。
11 《麦克卢汉传:媒介及信使》[加]菲利普·马尔尚 Philip Marchand 何道宽译,第79 页
版权归作者所有,作者已授权发布。
未完待续|
相关推送|

麦克卢汉及其“艺术家”概念
梳理了麦克卢汉的基本理论观点和他对于即将到来的危机的阐述,并将其作为麦克卢汉的“总问题”,同时通过梳理麦克卢汉思想发展史,揭示了麦克卢汉意义上的“艺术家”的含义。通过了解对麦克卢汉思想产生过的重要影响的学者的理论学说,寻找他发展阐释“艺术家”这一概念的历程,厘清麦氏这一概念及其理论潜力。通过研究麦克卢汉的受教育历程及其思想发展的脉络,对诸如“新批评”派,托马斯·阿奎纳思想、麦克卢汉和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往来文字的深入探究,总结出几大最有可能的思想来源。
论文绪论|我们正在经历电子时代的重大危机——神经系统延伸后导致的全面截除……麦氏将自己的希望寄托在了他提出的“艺术家”这一概念上。
论文结语|不能张皇失措躲到墙角去哀叹媒介对人的影响,而是要冲锋陷阵,猛击电力媒介的要害。
年表|1964年《理解媒介》出版,销售10万册,使麦克卢汉进入英美思想学术界的严肃讨论,并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回复:BAU、星丛、回声、批评、BLOOM,可了解院外各板块的汇编、精编与计划。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